擬鶉-馬達加斯加的神秘鳥類分支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最大的島國,覆函著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物資源。在這個生態(tài)資源里,既有島上的原住民,一些在內陸分布的也能在在此發(fā)現(xiàn)。馬達加斯加的鳥類資源豐富,其中大都是島嶼特有物種或特化分支,這其中就包含了一類非常冷門的神秘陸棲鳥類分支-擬鶉。
擬鶉 (Mesite) 是指擬鶉目 (Mesitornithiformes) 的唯一一個科 (Mesitornithidae) 的物種,該科包含2屬3種,均為馬達加斯加特有種。長久以來,該類群的分類位置處于渾水的狀態(tài),曾被認為和鶴形目有關,不過隨著分子研究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鳥類分支選擇了“自立門派”,擬鶉目就是其中之一。近年的研究認為,擬鶉目在分類上與鳩鴿和沙雞關系較近,屬于鴿形總目 (Columbimorphae), 與鴇形總目 (Otidimorphae) 為姊妹分支,比起鶴形目相對更加基干。
擬鶉棲息于灌木林中,以昆蟲和種子為食,它們會用喙探查落葉堆或掀開落葉下面的無脊椎動物。它們主要在地面活動,但偶爾飛行。它們棲息于干燥森林到更加密集的森林環(huán)境中。擬鶉在雨季繁殖,兩個屬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繁殖方式。 擬鶉科包含兩屬,分別是擬鶉屬 (Mesitornis,包含兩種)和孤擬鶉屬 (Monias,為單型屬)。 擬鶉屬的頭部相對較小,且在外表上類似于鴿子。擬鶉屬包含兩種,褐擬鶉 (Mesitornis unicolor, Brown mesite) 和白胸擬鶉 (Mesitornis variegatus, White-breasted mesite)。擬鶉屬的兩個物種為一夫一妻制,且會合作養(yǎng)育幼鳥。 褐擬鶉分布于馬達加斯加東部,是三種擬鶉分布最廣的成員。它們主要以2-3只為小群活動,沿著蜿蜒的路線在森林里漫步。褐擬鶉在食性上可能與馬島林秧雞, (Mentocrex kioloides) 有重疊。褐擬鶉生存于潮濕森林中,在海拔700-1200米都有發(fā)現(xiàn)。不過也有認為褐擬鶉最遍分布于100米以下。
白胸擬鶉 (Mesitornis variegatus) 分布于馬達加斯加西部和北部的干燥低海拔森林中,體色和叫聲和褐擬鶉有區(qū)別。它們主要在落葉堆,低矮植被附近收集食物, 在旱季時它們往往會瞄準更小的獵物,而在雨季時它們會瞄準更大的獵物。
本氏擬鶉 (Monias benschi, Subdesert mesite) 的嘴相比擬鶉屬的兩個成員彎曲,在覓食上更加進階,可用于挖掘。本氏擬鶉分布于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的半荒漠灌木叢中,從海平面-130米。它們于12月-1月繁殖,但繁殖條件和雨并不相關。兩性均為同性戀,但當發(fā)生驅散時,雌性似乎會有偏見。它們會呈群體建立永久的領地,而且很少會不被占據(jù)。所有成員都會保護領地,群體的大小和群體的雄性有所關聯(lián)。本氏擬鶉群體中的所有雄性和至少一個雌性會合作孵化1-2枚卵。小型群體容易在完整的高海拔地區(qū)發(fā)現(xiàn),而大型群體則容易在包含大量馬達加斯加龍樹的小型樹林里發(fā)現(xiàn)。 本氏擬鶉雌鳥腹部,頰斑呈但棕色,胸前斑點大呈深棕色。雄鳥腹部,頰斑較白,胸前斑點小且黑色。
馬達加斯加是個窮國,雖然具有非常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但是這個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正隨著人類活動逐漸縮小。大量物種瀕臨滅絕,三種棲息地的森林因人類干擾而逐漸縮小,因此所有三種擬鶉不得不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易危”。這三種擬鶉的生存和人類的發(fā)展,畢竟是一個關乎雙方生存的挑戰(zhàn)。 資料: birdsoftheworld.org 論文: 1: Seddon, Tobias & Butchart (2003): Group living, breeding behaviour and territoriality in the Subdesert Mesite Monias benschi 2:Jarvis ED, Mirarab S, Aberer AJ, Li B, Houde P, Li C, et al (2014): Whole-genome analyses resolve early branches in the tree of life of modern birds 3:Prum RO, Berv JS, Dornburg A, Field DJ, Townsend JP, Lemmon EM, et al (2015):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birds (Aves) using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