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削藩引七國亂,吳王叛亂諸王并起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隨著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先后死于非命,引起了淮南王英布的恐慌,他隨即發(fā)起了一場叛亂。

而劉邦大怒之下,隨即強撐著病軀,帶大軍前往征討,最終擊敗了英布。
在這場叛亂中,有一位二十一歲的青年將領(lǐng)脫穎而出,他就是劉邦的侄子——劉濞。當年劉邦的兄長劉仲被封為代王,鎮(zhèn)守北疆,但面對匈奴進攻時竟嚇得棄國而逃。沒想到其子劉濞,卻絲毫不像父親那般的懦弱,反而驍勇善戰(zhàn),立下功勛,這頓時令劉邦刮目相看。

此時劉邦擔憂吳人輕浮且兇悍,沒有較強勢的諸侯王鎮(zhèn)撫恐怕生出動亂,而自己的兒子除了齊王劉肥,太子劉盈外,大多還年幼,于是思來想去,只得封侄子劉濞為吳王。
但當劉濞受封后劉邦仔細端詳他的面孔時,卻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人很不一般,他生得桀驁不馴,頗有反相。
劉邦雖暗自后悔,但天子一言九鼎不可反悔,于是輕撫劉濞的背說:“我大漢立國五十年后,東南將有大亂,會不會是你呢?天下劉姓是一家,你千萬不要作。”劉濞聞言連忙叩首說不敢。

可誰曾想到,劉邦的預(yù)言經(jīng)一語成讖,四十多年后,這個劉濞果然成了一場席卷天下大亂的始作俑者。
漢初分封埋下禍根
當年漢高祖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后,認為同宗因為血緣關(guān)系的羈絆更加可靠,因此將他最看重的親屬封于關(guān)東。然而此舉確為日后的動亂埋下了禍根。
當初由于薄夫人不受劉邦寵愛,因此她的兒子劉恒在被封為代王時,地位不如趙王、楚王淮南王等諸侯王。據(jù)《漢書》記載,在漢高祖時期各諸侯王前往長安朝見時,幾乎都沒有代王的身影,可見劉邦對這個兒子是比較疏離的。
然而誰也沒想到,最終繼位的正是劉恒。登上皇位后,劉恒對當年地位在自己之上諸王心中難免有芥蒂,再加上其母薄夫人又是吳人,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必然有著眷戀。因此從漢文帝開始,朝廷便對關(guān)東諸王產(chǎn)生了想法。
在朝廷和諸王關(guān)系惡化的過程中,賈誼是一個重要推動者。

在他看來,如今朝廷修建武關(guān)、函谷關(guān)、臨晉關(guān),基本是為了防備關(guān)東諸侯,其形勢和當年秦國防備六國頗為相似。
賈誼的觀點非常明確,現(xiàn)在的局面,就好像一個人睡在隨時可能會著火的薪柴上,絕不能稱之為太平無事
長此以往,國家將陷入分裂,再次重回戰(zhàn)國時戰(zhàn)火紛飛的局面。
至于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賈誼也有精彩的論述,他認為雖然初代諸王幾乎都是高祖的子侄,和皇室關(guān)系密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將愈發(fā)淡漠,最終形同陌路之人。因此諸侯國將逐漸獨立,而朝廷也無法容忍,這又導致削藩勢在必行,同時諸侯王也不會坐以待斃,雙方必然產(chǎn)生沖突。
劉濞暗中積蓄實力
后來局勢的發(fā)展果然不出賈誼所料,朝廷和諸侯王的裂痕越來越大,而最先和朝廷產(chǎn)生矛盾的諸侯王,正是和皇室關(guān)系較遠的吳王劉濞。
據(jù)《漢書》記載,劉濞占據(jù)江東四郡千里之地,利用當?shù)刈匀坏乩韮?yōu)勢,大力發(fā)展鹽業(yè)和鑄錢,積累了海量的財富,可以稱得上是富可敵國。
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吳地的力量得到了長足的提升,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吳地“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 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可見吳地已經(jīng)成為當時全國領(lǐng)先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
同時大量的財富也便于劉濞收買人心,據(jù)《鹽鐵論》記載,當時“山東奸猾,咸聚吳國”,劉濞用金錢收買了很多人,做為他日后對抗朝廷的資本。
對于這一塊膏腴之地,朝廷自然眼熱,而劉濞自然也不可能主動將手中的利益送出,為了麻痹朝廷,他開始以金錢為武器,大肆對朝廷命官進行賄賂。

比如朝廷派去監(jiān)視吳國的國相袁盎,據(jù)說就多次收受了吳王劉濞的賄賂,與劉濞交好,時常替吳王說話,因而屢遭御史大夫晁錯的彈劾,可見吳王劉濞憑吳國富饒,是何等為所欲為。
因此,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吳王劉濞的聲勢極盛,他不光在吳地有著極高的權(quán)威,在外地也有著不俗的號召力。不僅在其他藩國中極有名望,乃至東越國君也與其稱兄道弟。

后來劉濞起兵后,他的麾下周丘在下邳一夜之間招募了三萬人馬,等進軍至陽城時已達到十余萬之多。
而他在起兵檄文中也說道:寡人的金錢遍及天下,并不一定只存在吳地,諸位夜以繼日也用不完。可見劉濞在境外也培植了不少力量。
劉濞本有不臣之心,準備也日益完善,而一件突發(fā)情況又加劇了雙方的矛盾。
世子遇害激怒劉濞
漢文帝年間吳王世子劉賢入京,期間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博弈。

劉賢性格輕佻剽悍,驕矜自大,他自恃父王勢力強大,對太子不夠恭敬。一次雙方在對弈是發(fā)生了沖突,太子劉啟也是年輕氣盛之人,于是抄起棋盤便向劉賢打去,不想竟失手將其打死。
朝廷為了緩和沖突,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安葬。但劉濞卻怒道:“天下本為同一家,既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于是又命人將兒子的尸體送了回去。
劉濞從此怨恨日深,再也不恪守臣子的禮節(jié),長期稱病不來朝見漢文帝。
經(jīng)過調(diào)查,劉濞其實沒有生病,漢文帝非常憤怒,于是將吳國的使者拘留治罪。為了消除朝廷的懷疑,劉濞又派人入朝求情。
朝廷清楚劉濞是因為兒子的死才這樣,這件事朝廷本就有些理虧,于是漢文帝為了緩和矛盾也就沒再步步緊逼,他下令釋放了所有吳國使者,并給了劉濞不必再來朝見的特權(quán)。
在賈誼的規(guī)勸下,漢文帝雖有削藩之意,但他清楚自己受掣肘過多,不敢操之過急,只能先挑軟柿子捏,借故將齊國分為七塊、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但他的猶豫雖然避免和吳王劉濞的直接沖突,但矛盾只是推遲而不會消失,終于在漢景帝時期全面爆發(fā)了。
晁錯削藩引發(fā)叛亂
到了漢景帝時期,朝廷和諸侯王的矛盾進一步擴大,在此基礎(chǔ)上,御史大夫晁錯再次提出削藩之議。

晁錯認為:目前削藩,諸王必反,而即使不削藩,他們?nèi)蘸笕匀灰?。如要削藩,叛亂近在眼前,但為禍較小。而不削藩雖然可以推遲叛亂地發(fā)生,但爆發(fā)起來將更為猛烈,為禍也更加嚴重。

晁錯的意思,若想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長痛不如短痛。漢景帝對此深以為然。
朝廷削藩的次序,基本是按照親疏有別的標準進行的,晁錯提議,首先對付同姓諸侯王中血緣關(guān)系較疏遠的,而吳王劉濞便首當其沖。

朝廷計劃先削掉削吳之豫章、會稽二郡,這樣一來劉濞的地盤幾乎丟掉一半,實力將受到嚴重損害,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
對于朝廷的咄咄逼人,吳王中大夫應(yīng)高以吳地“舐糠及米”來說明形勢的嚴重性,可謂一針見血。朝廷的策略就是由表及里,逐步進逼,先剪除吳國的枝葉,最后便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勢。
此時刀已經(jīng)架在了劉濞的脖子上,他已經(jīng)沒有了退縮的余地,此時不反,日后便更無機會了。劉濞認為自己多年來準備比較充分,他深思熟慮之后,決定放手一搏。
與劉濞有著類似遭遇的便是楚王劉戊,他因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遭到舉報,最后遭到削減封地的處罰。
劉戊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孫,劉戊與薄太后親情關(guān)系十分疏遠,所謂為薄太后服喪,僅僅是走個形式,這個罪狀確實太過,因此可以說這只是削藩的一個借口。

除此之外,趙王也被削掉了河間郡。膠西王也被削掉六了縣,這成為他們參與叛亂的導火索。
削藩詔令傳到吳國后,劉濞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起兵,一場席卷天下的大亂就此展開。

七國之亂讓承平數(shù)十載的華夏大地重燃戰(zhàn)火,是一場巨大的災(zāi)難。面對來勢洶洶的諸王聯(lián)軍,太尉周勃之子,周亞夫臨危受命,率軍平叛。
當年他的父親曾在諸呂之亂中挽救了國家的命運,如今屬于他的時代到了。
官方邀稿作者:握中懸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