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二輪復習要注意,這幾點是重中之重!
雖然一輪復習知識點都過了一遍,但是做題時,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還是不行,做題的速度與準確率還是不高。所以,此時的二輪復習顯得尤為關鍵。如果說一輪復習是讓大家回歸課本、夯實基礎,那二輪復習則需要一個更加完善的體系,不僅要啃透課本,更要吃透真題、統(tǒng)攬全局。
相較于一輪,二輪復習就要有側重點了,要把時間多花在高考重點及失分點上。那么,二輪復習應該注意什么呢?如何提高二輪復習的效率呢?
對照檢查
一輪期間你是否做到以下幾點
1.不要看著題目簡單就不動手去寫,你未必真的會做這道題,而且解題過程的書寫在考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不要懶得做題。充足的題量是把理論轉化為能力的一種保障。通過做題,見的題型多了,腦子里積累的解題方法多了,你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分數(shù)也就上去了。
有句話說得好,"量變引起質變",因此,同學們在學習中,尤其是數(shù)學和理綜,一定要做足夠多的題,才能夠充分理解這一章的內容,才能夠對這一章知識熟練運用。高考很大程度不就是考你做題嗎?
3.遇到不會的題,經(jīng)過老師或同學的講解,你會了,這時要多想想:為什么要出這樣的題目?到底要考哪方面的內容?本題的解題思路,我是哪個地方?jīng)]有想到;從這道題里我能得到哪些啟發(fā)、收獲或提高?以后遇到類似的題就會了。要學會舉一反三,不然這個題就白做了。
4.不盲目做題。只片面地追求做題的數(shù)量,也是不可取的。既要有數(shù)量也要有質量。在做好題的同時還應注重方法的總結、題型的歸納、不同題型之間的對比等等,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5.生活和學習都要有規(guī)律。良好的生物鐘,能夠使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在復習的時候精力充沛,效率大大提高。該學習時就好好學習,該休息時就好好休息。
不要坐在那里,眼皮都睜不開了,還不回去睡覺。這樣的學習,有什么效率可言呢?不挑燈夜戰(zhàn)、不廢寢忘食、堅持適度的鍛煉。
二輪復習
先吃7個定心丸
1.看淡分數(shù)。別人考得好,說明他的問題在這次考試中沒有暴露出來,任何一次考試的名次都代表不了高考的名次。高考前,自信是最終勝利的保障。
2.抓綱靠本。抓綱,就是重視考綱、考試說明,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jù),因此是考生備考最重要的文件??勘?,指的是在最后復習階段的時候,要注意抓基礎,回歸教材。
3.仔細演練真題。在演練真題后,要仔細對照答案,了解參考答案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對每一個答題步驟及給分情況都要多動腦,多思考,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你的成績。在做過幾套真題后,就會感到,高考題就是那么回事兒,在高考時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4.明確復習重點。每個考生都基本了解自己的強處和弱點,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偏科,最后復習時間各科投入時間要有大致安排,各科占多大比重,這一點非常重要。
5.不疲勞備考。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
6.二輪復習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從全面基礎復習轉入重點復習,對各重點、難點進行提煉和掌握;二是將第一輪復習過的基礎知識運用到實戰(zhàn)考題中去,將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解題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題型的特點和規(guī)律,掌握解題方法,初步形成應試技巧。
7.三個原則:選題要"精"、做題要"準"、糾錯要"實"。精指的做題要有針對性,穩(wěn)固自己長處,彌補自己短處,長期難以掌握、無法理解和得分的知識點,可以適當放一放。準指的是做題過程要確保會的題準確無誤,不要因為表述、粗心而丟分。實指的是真正找出問題所在,真正能提高自己。
二輪復習
各科必備五個錦囊
一、重拾遺忘知識點
高考第二輪復習就絕對不能像一輪復習那樣按部就班了,復習前后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老師往往會以專題的形式來進行復習。這就需要考生首先回顧一輪復習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識,找到相關內容進行提前準備,抓住復習的主動權。
雖然經(jīng)過一輪復習后,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但是在綜合運用這些知識方面還是非常薄弱的。同時,由于一輪復習的知識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會慢慢遺忘,所以,在這個階段,就更應該回顧課本、學習筆記和糾錯本,避免知識點大量遺忘,盡可能地鞏固自己的學習效果。
二、搭建知識結構橋梁
高考二輪復習將會加大橫向關聯(lián)內容的聯(lián)系,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以專題形式來進行復習。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橋梁。
你不能照搬別人的經(jīng)驗,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別人的知識結構對你的幫助不大,所以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礎夯實,在牢固的知識基礎之上構建自己的知識脈絡。
三、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
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課本上的相關知識串起來,使課本上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課本上的知識點就像一粒粒珍珠,散亂地堆在那里我們是不好把握它們的,如果我們能找到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它們就成了項鏈,隨便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們都能很方便地把其他的珍珠帶起來。
在這里,貫穿前后的問題就是線,課本相關知識就是珍珠。在第二輪復習階段,我們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這些珍珠串起來的線以及把珍珠串成項鏈的能力。
所以在二期復習階段,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首先要找到能把前后知識串聯(lián)起來的相關問題,這樣的相關問題我們能找到的越多,我們對課本前后貫穿的角度越全面,我們對知識點的把握就會越準確,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就越全面。
四、提高做題效果
在第二輪復習階段,要想提高做題的效果,學生必須多思考,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怎樣思考?
第一,在題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屬于哪種題型。這種題型有什么特點,審題時有哪些技巧,答題時有哪些基本要求。通過題型歸類、方法歸納,從每一個題中都有所收獲,使每一個題目都能給自己以啟發(fā)。
第二,多比較。經(jīng)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比較,看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知識選擇和參考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參考答案相差甚遠,一定要搞清自己錯在哪里,是審題錯誤還是知識理解錯誤,是題型特點沒掌握還是答題方法不熟悉。弄清問題癥結在哪里,然后下功夫解決這個問題,千萬不能只關注分數(shù),只滿足于知道這個題目答什么,而忽視自己不該忽視的東西。
第三,多總結。多關注自己在做題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注意從個性中抽象出一般的東西來,自己總結出一些對自己答題有指導性作用的方法來。從心理調節(jié)到時間分配,從閱讀習慣到答題順序,從思維模式到語言組織,在平時做題時都要注意去觀察自己有無缺陷,并注意在做題時尋找克服這些缺陷的方法。
五、培養(yǎng)科學的應試習慣
這個方法往往是理性的,習慣則帶有感性的特征。在平時作業(yè)時,由于時間比較充分,絕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理性答題。但考試時尤其是高考時,由于有時間限制,特別是帶著一定的心理壓力應試,許多學生在答題時是靠平時積累起來的習慣答題,許多老師平時強調的東西根本來不及想。
比如我們平時講習題時如果問學生遇到“為什么”應該從那些角度組織答案,學生都會加答“分析原因,說明意義”,可是一到考試,許多學生根本想不到這一點,他往往只能機械應對,頭腦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分析原因,說明意義”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試卷拿到手里看分數(shù)被扣了才又想起這句話。
所以在二輪復習階段,一定要注意把老師的要求轉化成自己的答題習慣,要形成一拿到試卷就不自覺地朝老師要求的方面去做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讓平時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在考場上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