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說話有分量的人:除了自信,什么都別太信
生活中的錯誤和危害,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來自于暴風(fēng)驟雨,而是來自于不經(jīng)意。
比如不假思索地信任某個人。
我想很多人應(yīng)該都曾有過被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欺騙和傷害的經(jīng)歷。但更多的人甚至很可能從來都不曾意識到自己被信任之人欺騙和傷害的事實。
后者從某些角度來說或許的確是件好事。畢竟“難得糊涂”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與保全的高級處世方案。不知道被欺瞞,自然也就無所謂受傷害。
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
可事實上,只要欺騙存在,傷害就一定存在。區(qū)別只不過是你看見或者沒看見罷了。而無論你看見還是沒看見,它始終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只不動聲色地作用于你。
被傷害而不自知,這才是最致命的傷害。
不知道如何被傷害,自然也就無從避免被傷害。故而要避免傷害,就務(wù)必得先找到癥結(jié)和源頭。
所以我們?yōu)槭裁纯偸潜蛔钚湃蔚娜藗Φ米钌睿?/p>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試問,如果有人想往你身上扔臭雞蛋,是離你遠的人有機會還是離你近的人更有機會?
毫無疑問,那枚一擊即中的臭雞蛋99%的可能會來自于離你最近的人。
這不止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沾了空間距離的光,而更是因為“不設(shè)防”,沾了心理距離的光。
出于情感上的信任和依賴,我們對身邊的人向來是缺乏戒備和警惕的。尤其是身邊那些說話“有分量”的人。
比如社會上的“權(quán)威人士”,又或者是身邊德高望重的長輩、親密無間的朋友等等。
正是因為“權(quán)威”,因為在我們心里有地位、有分量,所以我們才對他們不假思索、深信不疑。
畢竟能成為“權(quán)威”、能擁有“地位”,證明這些人都是被社會或者自己精心鑒別和篩選過的。故而我們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這些是完全可以無條件地遵從和信任的。不必思考、也不必遲疑。
問題在于,縱然這些人都曾經(jīng)過了他人或者自己的精心篩選,可誰又能保證他們說的話、他們的主張和態(tài)度不曾經(jīng)過他們自己的精心規(guī)劃和篩選呢?
畢竟人是活物,而且是一種復(fù)雜的活物,是時時刻刻處于活動與變化之中的。他們不是挑揀出來的種子,也不是其他任何一種固定不變的物件,可以一經(jīng)篩選,就如你所愿地那樣呈現(xiàn)出你所期待的結(jié)果。
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更有自身的立場和動機。
事實上,無論他們向你傳達什么,都僅僅只代表了他們自身的立場和目的。
比如某些大V向你推薦某種產(chǎn)品或者服務(wù),這種產(chǎn)品或者服務(wù)就一定是該領(lǐng)域最好、最值得信賴、最適合你的嗎?
顯然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情況并不是這樣的。與其說是這些產(chǎn)品和服務(wù)值得推薦,倒不如說是它們與這些大V們存在更密切的瓜葛與聯(lián)系。
他們之所以推薦某種東西,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他們有沒有必要”,而并不是“你需不需要”。
畢竟沒有任何人會越過自己而更懂得別人的需求。
哪怕再親密的人,他們的出發(fā)點歸根結(jié)底也是他們自己,而不可能是你。盡管有時候就連他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
比如老生常談的父母催婚問題。父母真的是從你的需求出發(fā)而產(chǎn)生催婚的舉動嗎?當然不是。因為如果是的話,你就不會打心眼里抗拒和排斥了。
歸根結(jié)底,催婚實質(zhì)上即是源于父母自身的需求,哪怕他們口口聲聲是“為了你好”。
要知道,“為了你好”這句話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典型的主觀訴求。他們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你覺得自己好不好,而是他們覺得你好不好。
但親情的溫暖很容易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舍棄自我的思考和質(zhì)疑,被動而又自發(fā)地接受他人的引導(dǎo)和指教。
別人怎么說,我們就怎么信,完全“不動腦筋”。
為什么“不動腦筋”?
因為信任,因為堅定地認為別人是跟自己“一伙兒的”,所以這個“別人”早已自動越過了我們內(nèi)心的警戒線,被我們定義成了與自身利益融為一體的“自己人”。
我們的疏忽在于,“自己人”畢竟不是“自己”。中間畢竟還橫著一個“人”的復(fù)雜距離。
這正是許多人之所以因為信任別人而吃虧的真相。
比如最常見的婚戀關(guān)系。為什么那些對另一半冒“星星眼”的人最后多半都以失望和心碎收場?不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他人與自己之間信任的尺度嗎?
曾親耳聽某已婚男子理直氣壯地表示,自己婚后跟婚前判若兩人很正常,理由是:戀愛的時候,我為什么要暴露自己的缺點?
言下之意,你看到什么,取決于我想要讓你看到什么。你看到我的靠譜,那是因為我想要讓你相信我很靠譜。
可見有些可信的事物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水到渠成,而是本身就建立在并不牢靠的根基之上。
所以我們究竟得心大到何種程度,才會不假思索地去聽信身邊那些繁雜的聲音啊?
我們居然都無暇顧及自己的聲音在哪里!
只是因為對方身份的“權(quán)威”,只是因為對方說話“夠分量”,所以我們就不自覺地?zé)o限放大了對方的聲音,而給自己調(diào)成了靜音。
我們?nèi)绱吮拔?、如此不重視自己,以至于我們從來都不曾想過,別人提出的建議和路徑,是否真的適合我們自己?他們眼中的我們,真的是真實的我們嗎?
事實上,無論對方是多么了不起、多么權(quán)威的人物,他都不可能對我們有一個絕對準確的評價和定義。
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一個旁人又如何能夠做到?
所有除你以外的“別人”——哪怕他再值得信任,他所了解的你都只不過是一種印象和局部,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全部的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選擇完全信奉和遵從他們的看法,其實就無異于你主動將自己置于一種狹窄和片面的境地。他人的眼光成了半徑,讓你就此畫地為牢,牢牢地將自己圈在了一個有限的小圈子里。
可如果你足夠信任自己,而不是他人,那么目之所及,皆是可行之地,心之所向,皆有生機。正所謂“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你越是信任自己,你的天地就越大,你就越自由,越擁有更多可能。
關(guān)鍵在于,任何時候、在任何人面前,我們都不能停止思考、停止叩問自己內(nèi)心的取舍和判斷。
別人的意見再好,也只是僅供參考;若是照單全收,那就沒理由不被這個世界牽著鼻子走。與其把信任一股腦兒傾注給別人,倒不如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多信一點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