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人,才是有福氣的?兩千多年前,老子這樣說……

一個舍得謙讓的人,一個能夠謙讓的人,才是有福氣的人。
「曾仕強每日箴言」
人們一直認(rèn)為,老子的哲學(xué)就是“無為”,所以,覺得道家的思想比較消極。
很多人認(rèn)為“無為”就是不作為,無所作為。
還有人甚至認(rèn)為不爭不搶就是無所作為。
試想,孔子叫我們做,難道老子叫我們不去做嗎?
老子不辭勞苦地跑到函谷關(guān),又寫了五千言《道德經(jīng)》,難道這不是有所作為嗎?
可見,“無為”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無所作為。
那這兩個字到底應(yīng)該怎么理解?老子通過“無為”又給我們傳遞了什么樣的人生大智慧?
1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中最具爭議的一句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和無不為是不是相互矛盾?
其實,“無為”并不是不作為,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違反自然規(guī)律。
因為“道”是“無為”的。
我們只有了解“無為”,才能“無不為”。
“無為”,不是不做事。
但是,太多人一看到“無為”,就覺得那就是什么事都不要做。
為學(xué)也不要,為道也不要,整天混日子,這可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實,老子的思想是很積極的,他認(rèn)為:我們做人就要盡到做人的責(zé)任。
而人的責(zé)任就是改造天地,改造有兩個不同的方向:
一個是越改越好,一個是越改越糟。
但是,無論好壞都是“道”。
老子認(rèn)為我們?nèi)耸且鰧W(xué)問,追求知識的。
可是,做學(xué)問、追求知識的時候,一定要用“道”,要用自然規(guī)律來做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來篩選所學(xué)的知識和學(xué)問。
然而,很多人不是用“道”,而是在用“真假”來篩選。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實很難鑒定,誰都沒有能力分辨。
歷史上,曾國藩是非常會看人的。
可是,有一次,一個人去找他,開口就說:像李鴻章那種人,我要騙他輕而易舉;像左宗棠那種人,我要騙他易如反掌。
曾國藩覺得這個人口氣蠻大的,就看著他。
這個人說:像曾公您這樣的人,我們連騙都不敢騙;看到您,連動騙的念頭都不敢。
曾國藩一聽,覺得這個人見識不錯,就問他今天來什么目的?
他說沒有目的,只是辦這件事情需要三百兩銀子。于是,曾國藩馬上叫人拔三百兩銀子給他。
可是,拿到銀子,這個人從此不見人影,蹤跡皆無。
后來,曾國藩每每想起這件事情就會講:像曾公您這樣的人,我們連騙都不敢騙,連動騙的念頭都不敢。
實際上,他是在嘲笑自己,再會看人,也有上當(dāng)?shù)囊惶臁?/p>
很多人在“真假”上面掙扎一輩子,是完全沒有用的。
既然讀了《道德經(jīng)》,就要改變,看看是否合乎天道?是否合乎自然規(guī)律?
管它真的假的,合不合理最重要。
合理,就用;不合理,即使真的,也不要,可以發(fā)財,也不要。
所以,真正懂得“無為”的人,才可以“無不為”。而“無不為”,就是孔子所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自在,沒有顧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行以道而很自然,那就叫“無為而無不為”。
其實,真正的道,只有兩個字,就是“無為”。
2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認(rèn)為,“無為”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道德經(jīng)》曰:“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圣人為什么會“為而不爭”?因為他仿效天道,而天道只有奉獻。所以,他沒有爭任何東西。
圣人永遠(yuǎn)為大家服務(wù),永遠(yuǎn)施多于??;而且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
那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要當(dāng)圣人?做不到;也不要苛求。
當(dāng)做目標(biāo)就好,因為一個人肚量大,對自己是有很大好處的。
如果大家都在爭,人家爭而我不爭,這不明擺著吃虧倒霉嗎?
這就是不曉得什么叫做不爭,不懂得什么叫做無為,不知道什么叫做柔弱勝剛強的緣故。
其實,爭的人表面上是占了一些小便宜,實際上是吃大虧的。
中國人常常講:吃虧是福。
吃虧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虧。
如果有一天,我們領(lǐng)悟了這句話的涵義,就會心平氣和,就不會生氣,就不會苦惱。
不再去爭了,也就進入了老子的境界。
其實,一個舍得謙讓的人,一個能夠謙讓的人,才是有福氣的人。
如果不在乎別人比自己先,就算是最后,也不會怎樣。這種人心胸寬廣,也是有福氣的人。
當(dāng)然,一個人到底要不要爭,我們也不知道。
反正,老子看得很清楚,他說:不爭的人,是最有福氣的。
而爭的人,不爭便不能活,很可能最后什么都爭不到。
3不爭而善勝
《道德經(jīng)》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p>
天道就是自然法則,我們隨時可以去印證。
如果背叛“道”,偏離“道”,很快就會枯死。
如果歸于“道”,順于“道”,就會活得更好。
如果不跟任何人爭,我們永遠(yuǎn)是勝利者;如果跟人家爭,馬上就引起有人要爭。
但是,我們并沒有否定在奧林匹克運動中一定要爭第一。因為這份爭得的光榮,是很大的貢獻。
可是千萬不要認(rèn)為,一時的光榮,一次的光榮就能代表一輩子,代表永遠(yuǎn)的光榮。因為那不符合自然的道理。
不爭才是善勝,不爭才是永遠(yuǎn)的勝利者。
因為不爭,人家不會把你當(dāng)目標(biāo),也搞不清楚怎樣才能超越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所有的你爭我奪,都是因為有人先爭所造成的。
你不爭,誰能跟你爭?根本無從爭起。
老子認(rèn)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都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觀念。
如果能夠去除這些自私的觀念,我們就會做到“不爭”。而真正的德,只有兩個字,就是“不爭”。
4上德下德都是無為,怎樣才算有德?
德是什么?
德是離開道的第一步,所以它就開始分。
道是全的,不可分;而德是非分不可。
所以,上德下德,我們一定要分清楚。
要知道,真理跟公理,不是一般人可以分辨出來的。
到今天為止,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一個活著的人,能夠把真理完全參透。
古往今來,到現(xiàn)在還是這個樣子。
可是德,就更加難以分辨:誰有孝德?誰有忠德?誰有勇德?好像每個人,也只能凸顯一部分而已。
《道德經(jīng)》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跟下德都是無為,上德是無以為,下德是有以為。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jīng)]有任何心機,沒有任何權(quán)謀,根本沒有目的,而且不把品德修養(yǎng)當(dāng)作手段,這就是上德。
一個人,如果心心念念要表現(xiàn)自己有德,而實際品德修養(yǎng)不好,還不要人家看出來,這個人就一定不是上德,而是下德。
老子也不主張,把這些利害關(guān)系和得失觀念放在我們的心中。
上德是無心的,不執(zhí)著于德,這樣的人才能叫做有德。
有心要表現(xiàn)自己有德,在老子眼中,這種人就是無德。因為動機不純正。
現(xiàn)在,很多人會買各種東西,表示他是有信仰的,表明他在修行。但如果讀懂《道德經(jīng)》,就會覺得,好像沒什么需要的了。
其實,一個人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往往是不得不借助某些東西。
但是,慢慢地就會感覺到:既然是“無為”,既然是一切順其自然,那戴這些東西到底是給誰看呢?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減少了。因為戴也一樣,不戴也一樣,根本無所謂。
不再問人家開過光沒有,這個時候,就到了有德的境界。
所以說,上德的人根本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也不在乎別人說有沒有“德”。
道理很簡單:修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行,是問心無愧而已。

我們中國人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道德”如何。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
真正的道,就是無為;真正的德,就是不爭。
只要懂得“不爭而善勝”的道理,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觀念,就可以做到“不爭”。
只要懂得“為而不爭”的道理,就會舍得謙讓,懂得奉獻,做到“不爭”。
一個人,活著就要做事,就要盡責(zé)。而且,活到老要貢獻到老,還要無私地奉獻到老。
退而不休,這才是圣人對我們的期待。
一個真正懂得“不爭”的人,是最有福氣的。
一個真正懂得“無為”的人,一定會大有作為,一定會從心所欲,“無為而無不為”。

本文策劃:若卿本文內(nèi)容:曾教授著述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