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長作濟南人》(朱文興 著)第一章 賞不夠的趵突泉

本書作者我的姥爺 純手抄 為了喚醒我的姥爺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他的文章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上世紀到這個世紀的濟南人的記憶吧!

正文開始↓


《賞不夠的趵突泉》

離開故鄉(xiāng)江南到濟南的四十年間,趵突泉是我最愛去的地方。無論是春秋還是冬夏,只要有閑暇,總愛去轉(zhuǎn)轉(zhuǎn),百看不厭。不同 的季節(jié)會看到不同的景色,領略到別樣的韻味。
金秋的一天下午,我再游趵突泉。一踏進東門,滿目都是盛開的菊花。多姿多彩的菊花制作成的各種植物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經(jīng)過金菊簇擁的晴雨橋,我首先到漱玉泉??粗宄阂姷住⑵届o如鏡的長方形泉池,不禁想起了明代詩人晏璧的“南泉漱玉派匡廬"“月照波心清可鑒”的詩句。這個清可鑒的漱玉泉,相傳是宋代杰出女詞人對泉梳妝、賦詞吟詩的地方。泉水從池中溢出后,流入南側的小湖中。湖邊奇石臥水,垂柳拂岸,湖面鳶飛魚躍,一派原生態(tài)的自然景色,溢淌出濃濃詩情畫意。置身其中,我恍然有悟:地靈人杰,一代女詞人當年之所以能寫出眾多風格清麗婉約、情感真摯細膩的傳世之作,并以《漱玉集》命名結集,莫非是清泉的滋潤和環(huán)境的熏陶使然?
從漱玉泉向北,看了水草茵茵的馬炮泉,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過娥英橋左轉(zhuǎn),我來到了濯纓池。這個泉不出名,但每次到趵突泉公園,我都喜歡到濯纓池北岸的石頭上坐下,慢慢欣賞品味。“濯纓”取之于《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一句。池如其名,清澈如鏡。這個泉池,看中間,像個湖,水面開闊,水勢浩大,錦鯉戲翔,養(yǎng)眼怡人;看東西兩側,是條河,河岸茂林修竹,楊柳婆娑。湖岸南高北低,南岸奇石嶙峋,一簾瀑布從山石綠樹間飛流直下,瀉入湖中,宛如一幅靈動的山水畫。這個泉池是由公園里20多處名泉噴出的泉水匯流而成的,即使到了枯水期,照樣水量充沛,清澈見底。有一年元宵節(jié)的晚上,我還帶孫輩到這里放過荷花燈呢!
從濯纓泉兩側向南,穿過三圣堂、娥英祠和濼源堂,我踏上來鵲橋,憑欄細看,觀賞趵突泉。只見三股水從池底不停地跳突噴涌,翻滾出水面近一兩尺,形似三個玉潔冰清的碩大晶球,蔚為壯觀。這景致、這噴勢、這清澈,我不知看過多少次,都總嫌看不夠。濟南七十二名泉各具風采,但在我嚴重,最雍容華貴、底蘊最深的就數(shù)趵突泉。趵突泉故稱“濼”,有悠久的歷史。2002年有專家根據(jù)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商代。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對趵突泉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的記載。歷代文人墨客對趵突泉多有贊詠,如金代詩人元好問的“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書畫趙孟頫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和“平地涌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的“萬斛珠璣盡倒飛”等詩句,都是對“趵突騰空”景觀的生動寫照。趵突泉四季皆宜觀賞,金秋看”趵突騰空”,嚴冬賞縹緲煙雨。早年一個晴朗奇冷的冬日,我陪滬上來的客人游趵突泉,原以為萬木凋零沒啥看頭,沒想到泉池上方水汽裊裊、云霧潤蒸,雕梁畫棟的濼源堂和飛檐斗拱的觀瀾亭,在水霧中忽隱忽現(xiàn),呈現(xiàn)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奇妙仙境,令客人流連忘返。

從趵突泉向南,經(jīng)過康熙皇帝題寫的“激湍”石碑,我又來到了無憂泉邊。泉池四周綠樹成蔭,柳枝拂水;池岸用不規(guī)則的自然石砌就;石隙間,一簇簇的金黃色懸崖菊探向水面;東北岸邊又幾塊巨石臥入水中,成為自然狀的親水平臺,游人到此幾乎都要站上去,雙手掬泉拂面洗心。無憂泉泉如其名,是陶冶性情的好去處。我每次來到這里,看到碧潭如鏡的泉水時,疲勞和煩惱便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記得十年前,妻子生了一場大病,痊愈后因嚴重失眠而終日憂心忡忡。我插空多次陪她到無憂泉西岸邊的楊樹下賞泉觀魚,等玩上半天再回家時,心情就放松了許多。從此,我對無憂泉情有獨鐘,常與老妻到泉邊享受遠離喧囂的寧靜,補上年輕時未曾有過花前月下的遺憾。
傍晚,披著落日的余暉,我邁著輕松的步伐,走出了趵突泉南門。稍有遺憾的是,眾多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如垂楊深處的李清照紀念堂和李清照故居陳列館、融北京四合院和江南園林風格于一體的萬竹園、尚志堂等古書院和望鶴亭等古亭,還有龜石和待月峰等奇石,只好留待下次再看了。

正片來了
怎么樣可以吧 我姥爺真厲害
覺得寫的好的三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