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常用火炮的數(shù)據(jù)(三)碗口炮與開花彈、虎蹲炮、翼虎炮、追風炮、虎尾炮、百子炮、
碗口炮與開花彈
《武備集要》所載連珠炮和毒火飛砲的相關資料:
毒火飛砲與績效新書中所載子母炮類似,有螺旋木制引信和紙筒引信兩種。母炮為碗口炮,飛砲為空心炸彈,點燃母炮,飛炮飛出落地后炸裂殺傷敵人。 連珠炮:長三尺,口徑一寸,膛厚六分,推測重約三十八斤。 用彈藥:四兩八錢大鉛子一個,外加多枚小鉛子,裝藥五六兩。
木制螺紋引信大致如此。
毒火飛炮的出現(xiàn)和制造
《明會典卷》卷一百九十三所載毒火飛炮的相關信息: 毒火飛砲:母炮為盞口炮,裝藥十兩,內裝生鐵鑄造的飛砲一個,飛炮內添加五兩砒霜、硫磺、毒藥。母炮和子砲的引線系在一起,點放母炮,子砲則一同點燃飛出二百步外炸裂傷敵。
毒火飛炮的大概時間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之前。 根據(jù)萬歷本《太原府志》卷19所載,太原府嘉靖二十三年,曾銑新造軍械中,毒火飛炮占據(jù)了大量的份額,由于是消耗型的火器,數(shù)量有十萬三千八百二十三個。
由于毒火飛炮比較笨重,于是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宣大總督翁萬達將其改成了輕便的單兵手持的雷飛炮。 《皇明經(jīng)世文編 》 卷之二百二十三中記載了同類型單兵投擲榴彈,雷飛炮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威力: 雷飛炮。仿毒火飛炮而少為之變者也。炮之先。鍜鐵為筒。磨石為子巳矣。一變而為毒火飛炮。镕鐵為子。虛其中而實之藥。擊處皆傷。蓋傳自前代。而兵家頗秘之。然毋炮重大難于舉移。故以之擊大營守城垣可也賊散而來近而拒之且馳且戰(zhàn)則非所及矣。于是再變之。約其子炮而輕其母炮。約之使易飛輕之使易持也。母炮則約長尺許。上廣下窄。下如神機之狀。上盤菱花之形。其法雖略本飛炮而輕重別矣。敵遠則用之以沖擊?;蛑量斩?、或至地而震、或中人馬而震。鐵物之所旁。擊無不摩爛者。敵近則揮之為鐵棒。連鎧甲而搥撻之。當無不退怯者。人持一具??梢怨???梢允?。
《皇明經(jīng)世文編 》卷之二百八十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順天巡按王忬在【乞留火器火藥以益?zhèn)溆琛恐刑岬奖叹忠灿兄圃爝^這種單兵榴彈投擲器。 乞留火器火藥以益?zhèn)溆杌鹌鳎航褚蕴斮\入寇該州全缺火器束手無策。案查先為披瀝愚忠驅除虜患防護京師以固根本事、本年八月二十四日、蒙工部差委千戶仇英、
押運鐵棒雷飛炮四百桿
、百出先鋒鐵炮五百桿、馬上用使小銅佛郎機銃五百桿、五眼鐵鎗二百桿、亦有火藥什物、全解赴仇總兵軍前收用、蒙本爵分付仇英軍中自有不收、本官備由回呈本部、看得前項火器相應就彼收發(fā)應用。候事寧之日。照數(shù)交還
《翁萬達全集》置造火器疏 據(jù)委官守備指揮袁正、報效百戶伯永福呈稱“先蒙軍門發(fā)到鉛鐵、遵照指示諸種火器式樣,督同火器匠張元福等、陸續(xù)造完百出先鋒筒子一百五十三桿、小砲一千三百箇,鉛彈子一萬箇,三出連珠砲一百五桿、
鐵棒雷飛母砲四百桿,子砲三千九百九十六箇
、火獸布地雷砲一千七百個,計四十架;每架六桶或二箱、每桶砲七箇,每箱砲十六箇。計可夠軍門標下及客兵人馬應用。近蒙軍門分付宣、大、三關,俱要量發(fā)、計數(shù)頗多,即今缺少鉛鐵及合用硝黃、欲行朔州買辦、查無相應錢糧,必須奏討帑銀二萬兩,庶克有濟。
隆慶二年,魏學曾在廣寧建立車營,共建立偏廂戰(zhàn)車一百二十輛,每車步兵二十五名,其中擲彈兵12名,合計1440名;快槍兵12名,合計1440名,車載佛郎機合計240門 《譚襄敏奏議》添設將領團練車營以圖制勝疏隆慶二年八月日題 準巡撫遼東都御史魏學曾,咨查得新設車營議用偏箱戰(zhàn)車一百二十輛,依式造完俱運到鎮(zhèn),每車中用拒馬鎗一架,上用佛郎機二桿,
下用雷飛砲、快鎗各六桿
,每拒馬鎗架上用長鎗十二桿,
下用雷飛砲、快鎗亦各六桿
,用挽車扛架打放火器歩軍二十五人,共該三千人。
飛炮的引信:
中科院鄭誠博士在《明清火器史叢考》中做了一些考證:
可知明代這類開花彈,主要使用兩種引信,其一就是螺紋木制引信,其二就是更廉價的紙質引信。關于木制引信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嘉靖四十年,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子母炮一章節(jié)
18卷本《紀效新書》第十五卷所載子母炮相關信息: 用大銃發(fā)射,先裝木馬子,然后裝子炮,子炮引信為螺旋木制,可通過旋扭調節(jié)子炮的爆炸時間。點放時,先點燃纏繞在木引信上的藥線,然后在點放母炮,子炮飛出炸裂殺敵。 《練兵實紀》卷五-軍器制解中易有提及子母炮,相比于各種花哨的火門槍,戚繼光認為是子母炮可用之器(不是佛郎機) 有火磚,一窩蜂,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zhàn),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jié)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關于開花彈的制作《明清火器史叢考》引用萬歷二十年,郭子章在《城書》中的記載,較紀《紀效新書》中更為詳細
木制引信其實就是一種早期的延時引信,用來控引線的燃燒速度,以達到延緩爆炸的時間“木筍刻坎”,藥線盤旋者,使其發(fā)之稍遲”
明清兩朝,在開花炮子的引信設計上并沒有多少區(qū)別,開花炮彈也未能得到廣泛的應用。
成書于萬歷十九年之前,嘉靖四十年之后的《陣紀》一書,亦有對戚繼光所用子母炮的總結: 子母砲者,功在悚敵之馬,驚敵之營,亂敵之伍,奪敵之氣。須藥線不悞,放手慣熟,為神所畏者。母砲未發(fā)而子砲先聲,則傷本處人矣?;蛑涟胪径h發(fā),或至敵營而火息,則砲無益於用矣。
故線似螺螄旋轉令不相見
。
萬歷本《漳州府志》隆慶四年,漳州府同知羅拱辰也提到了子母炮,此用驚營最好,夜間令士卒五七人各持該炮,與賊壘處點燃子炮藥線,再燃母炮發(fā)射子炮,子炮落入營中爆炸驚擾或擊殺敵人。 子母炮又名驚營炮,或與賊對壘,或賊下營定處至半夜時分,遣輕剽之卒五七人,各持此炮,掩藏其火,又各帶鐵蒺藜,一并潛從賊營不防之處,先將鐵蒺藜布在前面防其追趕。再將此炮安置停當,向營中先燃子炮火線,隨即燃母炮火線,母炮一響,送子炮入營。賊必驚亂,或自擊殺或潰亂奔走,腳踏蒺藜所傷必多。
《戰(zhàn)守全書》卷十二所載子母炮用法如出一轍。由此可見這類爆炸榴彈,受到兵家的極大重視。 子母炮又名驚營炮,或與賊對壘,或賊下營定處至半夜時分,遣輕剽之卒五七人,各持此炮,掩藏其火,又各帶鐵蒺藜一升,遠遠盤旋潛從賊營不防之處,溝澗低洼中徐徐潛至附近,所在量此炮放發(fā)可落在營內處,所先將鐵蒺藜布在前面防其追趕。再將此炮安置停當,五七人各將所持之炮,向營中五七處各燃子炮火線,即隨燃母炮火線,母炮一響,送子炮入營,子炮一響即碎且傷人。賊必驚亂,或自相擊殺或潰亂奔走。
《皇明輔世編》卷6 所載嘉靖中期,曾銑用熟鐵造盞口炮為母炮,子炮用生鐵鑄造,用碗口炮發(fā)射后,子炮飛到敵人處爆炸成亂飛的彈片,大的入炮,小的如豆。 “母砲則以熟鐵為之,子砲則以生鐵鑄之,貯藥其中,以母砲發(fā)子炮至虜所,子砲始炸散,大者如彈,細者如荳,中之無不立斃。曾銑初以擊虜(毒火飛炮),子砲已至虜所,猶未炸,虜乍見未知其能炸也,簇而視之,遂擊殺數(shù)十人,或曰即前所稱盞口炮”
飛炮使用的母炮
縱觀世界其他國家的對榴彈炮的使用,基本都是采取低倍徑的火炮做為發(fā)射具(母炮)其中臼炮最為常見。 以明代為例 明早期的碗口炮多為銅鑄,既可以發(fā)射石彈,也可以發(fā)射炸彈 洪武八年碗口銃,長63㎝,口徑23㎝
懷來縣博物館保存的明代前期生鐵盞口炮,炮長:37.3cm、口外徑:17cm、口內徑:13cm 炮尾直徑:14.5cm。
魯南抗戰(zhàn)展覽館所藏明代中期的盞口、碗口炮
北方長城沿線出土的各樣碗口、盞口炮
看銹層,應為同一批出土的生鐵炮,鑄造時間估計差不多,還帶有嘉靖二十年銘文
中國長城博物館保存的兩門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鍛鐵碗口炮。
徐州博物館所藏明代生鐵鑄造的空心炸彈
飛礞炮和雷飛炮于子母炮類似,可以通過改炮的圖樣推測雷飛炮的樣式。
《武備志》所載:
飛礞炮,鐵造身長一尺,徑三寸,下柄二尺五寸、內椿火藥,外小鐵炮身長四寸,口徑二寸五分,裝毒火藥、鐵渣為滿,用夾紙糊口。藥線同于大銃,置之銃口,大銃一發(fā),小銃自去,人馬中之,瞬息而斃。
朝鮮十八世紀所著《戎垣必備》所抄錄武備志中的飛礞炮
萬歷朝鮮戰(zhàn)爭,明軍的單兵手臼炮傳入朝鮮《從砲到炮》一文引用《宣祖實錄》中關于飛虎子母炮的介紹,提到此炮由明朝經(jīng)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的宋應昌所制造。
韓國保存的飛虎子母炮實物
《韓國古火器圖鑒》
長城司馬臺遺址出土的明代火器,右下角疑似雷飛炮炮彈。
《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七十。萬歷四十六年五月,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周仁卿奏請浙江挑選精銳火器手三千名,各帶鳥銃與三眼槍北調防邊。并請于廣寧添設火器手三千,教習滾地雷、千子雷、雷火鞭、飛礞炮等器。
朝鮮的飛擊震天雷與毒火飛炮相似,出現(xiàn)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以前 朝鮮柳成龍《懲毖錄》所載 震天雷飛擊古無其制,有軍器寺火炮匠李長孫者創(chuàng)出取震天雷以大碗口發(fā)之,能飛至五六百步墮地,良久火自內發(fā),賊最畏此物。
《宣祖實錄》卷二十六,萬歷二十年九月一日 ○樸晉復慶州。晉旣敗,復集兵,屯安康縣,夜?jié)摫鴱瓦M,從城外發(fā)飛擊震天雷,入城中墮于陣內。賊不曉其制,爭聚觀之,相與推轉揣摸,俄而砲自中發(fā),聲震天地,鐵片星碎,中仆卽斃者二十馀人,一陣眩倒,莫不驚懼以爲神。明日遂棄城,遁歸西生浦。晉遂入慶州,得馀穀萬馀石。事聞,陞嘉善。飛擊震天雷,古無其制,火砲匠李長孫者創(chuàng)出。取震天雷,以大碗砲口發(fā)之,能飛至五、六百步墜地,良久火自內發(fā),最好陷陣,而后無用之者。
所謂飛擊震天雷是朝鮮發(fā)明的世界第一款定時炸彈,實屬言過其實。
朝鮮除了用碗口炮發(fā)射的震天雷外,通過援朝明軍帶來的火器書籍《績效新書》,仿制了更適合單兵使用的子母炮。 朝鮮柳成龍《西厓先生文集》卷十六·記火炮之始: 紀效新書有六合炮。其制以木六片相輳為之。用以摧破墻壁舟艦。而未詳其制造之法。癸巳甲午間。唐將戚金,乃戚繼光親侄,自言曉解其制,余請教之,既成而試之,炸裂不堪用,欲更造,而未幾戚西去未果。其后又得新書子母炮之制,於戰(zhàn)用尤關,余令軍器寺主簿李自海鑄之。而余自出己意,增損其法,與我國所用飛擊震天雷相類,而尤便利,誠為制勝之良具。國家如有意於戰(zhàn)守,則此制不可不講。
《西厓先生別集》卷之四·子母炮,柳成龍在《紀效新書》中了解到木制引信,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樣(紀效新書中未配圖式),尋覓來的明軍子母炮(宋應昌所制,應該是用的廉價紙信)炮彈,均未采用此法。于是自己按照理解,給本國的震天雷制作了木制引信。 按此制與我國飛擊震天雷相近。震天雷最好夜驚賊營。壬辰。倭賊入據(jù)慶州城。兵使樸晉率軍攻之。敗還。翌日夜。用震天雷於城外二里余。賊初聞炮聲起。驚惶莫測。忽有物大如鐵釜。飛墮於賊將所在客舍庭中。賊眾皆會。以火燭之。更相推轉。俄而炮發(fā)。聲震天地。賊中死者三十余。其未中者。亦皆驚仆失魂。明朝遂率軍空城而走。慶州遂復。是一炮之力。賢於數(shù)千師矣。但其斤重。難運倉卒。原野之中。用亦非宜。
今於紀効新書。得子母炮。其制與震天?相類。而頗簡省易致。蓋其母炮子炮。皆減震天?三四分之二三。若乘夜襲賊營。密遣勇力之士。多持此炮。從四面亂放。如飛雹散落於賊陣。所觸盡死傷。賊必洶駭。因以乘之。蔑不勝矣。紀効新書所謂用之驚營?;蛞归g放入賊壘。少停于賊壘中銃發(fā)。無制之兵。烏合之眾。奪氣之寇。勢必驚惶。我得乘之。此器最妙。誠哉是言。至於我軍城守。或據(jù)山城。賊從外來圍。夜間用之。亦可驚散。因使精卒翼而射之尤好。但新書所載木信之制。不可曉。今以天兵遺下子炮觀之。用藥線自內垂下一端於外。使之燃火。若燃早則在母炮炸裂。燃遲則在空中閃風而滅。黑夜中心手忙慌。點火發(fā)放。似難適宜。今更以我國震天雷之制。參商增損。使子炮腹稍大而中置斜刻木信。以火線纏之。至底而拖出少籠以竹筩。令與甁藥相擊。外口用鐵葉閉之。中穿小穴。以通火線於外。而鐵葉外用土堅實之。至炮口而止。其外以紙糊之。預為藏藥多多為善。臨時用之無竆。制勝之具。
朝鮮十八世紀兵書《戎垣必備》中對飛擊震天雷的介紹
韓國出土的飛擊震天雷實物
虎蹲炮
《練兵實紀》卷九所載虎蹲炮的相關資料:
虎蹲炮:長二尺左右,重三十六斤,炮身有鐵箍五道,炮頭用鐵爪固定于地面,炮尾用鐵釘固定于地面。熟鐵鍛造而成??趶骄爬迕鬃笥遥鹋诒稄? 用彈藥:先入木馬子增強氣密性,再裝三十枚一兩重的鉛子,亦或者一百枚三錢重小鉛子,炮口用合口三十兩重石彈一枚,如果用合口鉛彈一枚,則小鉛子數(shù)量減半。裝藥六七兩。
《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二中對虎蹲炮的介紹
朝鮮仿制的虎蹲炮
翼虎炮
《軍器圖說》所載翼虎炮的相關資料:
翼虎炮:管長三尺,管身有準星照門,后有長一尺六寸的鐵桿插入木柄之中,木柄全長二尺二寸,全重六十斤。全長166厘米。
趙秉志【防青議略】所載翼虎炮相關資料 翼虎炮:用鐵百斤,鍛成后重三四十斤,用藥一斤。
翼虎炮與清代的劈山炮頗為相似。 18世紀,法國來華傳教士錢德明對于清軍所用武器進行了考察,每種武器都有詳細的名稱、稱呼的原由、造價、尺寸、制造工藝等項。最重要的是他繪制了較為精準的圖式,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這兩種武器的樣子。 圖①左邊是劈山炮、右邊是過山鳥
劈山炮的炮管為鍛鐵材質,管長trente-cinq pouces(35法寸,約合95厘米),內口徑vingt-cinq lignes(25萊尼,約合5.5厘米),用火藥3盎司。 過山鳥(槍)的銃管為鍛鐵材質,長度quatre pieds cinq pouces(4法尺5法寸,約合145厘米),直徑d'un pouce cinq lignes(1法寸5萊尼,約合3.8厘米),用火藥1盎司。 就地方志來看,劈山炮多為地方綠營和駐防八旗使用,京師用的很少。這種炮體型普遍不大,重量在幾十斤到一百斤出頭,全長約四~五尺不等,炮后的尾部有鐵質炮莖,兩側會用木頭包夾,做成各式各樣的手柄。管短的有四尺四寸,連柄長六尺三寸,用鉛彈六錢五分,裝藥六錢。
追風槍/炮 《石民四十集》所載佛郎機樣式追風槍的相關資料: 大追風槍:槍管短的有四尺四寸,連柄長六尺三寸,用鉛彈六錢五分,裝藥六錢。(由于武備志中和石民四十集的作者都是茅元儀,故而其所載的佛郎機樣式追風炮應該為此型號。) 《戰(zhàn)守全書》所載的大追風槍則有八尺長,連柄長一丈,口徑大于鷹銃(鉛彈應在五十克以上) 鳥銃裝放,必得細心人學習,先凈筒,次入藥,次以?杖筑實,又次入鉛彈,又次以紙團塞,又次開火門,裝發(fā)藥,又次掩上火門,或跪一足而防,或立而放,照星照門,放過必要?杖凈其銃中渣滓,有幾番手腳,粗鹵之人,見為不便。遼將彭簪古曾造追風槍,長八尺,連柄一丈,大於鷹嘴銃,不用火門,止燃藥線,閣與城垜上,人人能放,可數(shù)百步,比鳥銃甚便,守城宜用。
由于管長裝藥十分不便捷,故而將其改為了佛郎機樣式,每槍配子銃九門。
《孫承宗集》所載明末追鋒(風)炮同樣是采用子銃的發(fā)射方式,例如孫承宗的幕僚張道俊在天啟四年所造追鋒(風)炮則用五個子銃。
《張司隸初集》
《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五所載追風槍
清代的子母炮可以作為參考
虎尾炮/旋風炮
虎尾炮類似于明初的旋風炮,有鐵鈕固定,安置于木架上,可以左右上下旋轉。 《孝宗實錄》卷之一百六十四: 弘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戊辰。戶部主事余寰陳御虜三事:一飭兵車,以御沖突。臣伯父故兵部尚書子俊,兩膺簡命,總督軍務,熟慮大同地方平曠,虜寇易為沖突,必以車戰(zhàn)斯。為得策,乃參酌古制,造兵車八百余兩,制度精巧糇糧,因以自赍器械得以兼設。
有曰虎尾炮者,置于車廂角柱之上四面,隨賊所至移柄而擊之
;有曰將軍炮者,置于車廂之中,候賊眾沖突,酌量擊之。大同會城中路,置車四百余兩,東西二路各置二百余兩,教演開闔,進止俱有法則。后緣邊事稍寧,守臣遂玩視不講。乞令修舉演習如法,遇有警急列營而出。間空實以鹿角小榨,以逸待勞,應變莫測。臣謹錄演習車營圖法,隨本以進其兵車角榨小樣圖軸,見貯內府并工部備照。
蘭州博物館所藏嘉靖十六年旋風炮,可作為參考。炮長38.5厘米,外徑10厘米,內徑6.5厘米。
百子炮
《兵錄》卷十二所載百子銃圖
國家海洋博物館所藏,萬歷四十三年銅百子炮。長98厘米,炮身刻有“萬歷四十三年三月某日,重二十七斤八兩”等銘文。
該銃和和朝鮮百字銃一樣,或許就是明末東江軍或者清軍從朝鮮繳獲得來,朝鮮會把百子銃稱之為百字銃。 《韓國古火器圖鑒》
四川江口打撈的明末鍛鐵百子銃
軍博保存的明代百子銃
一個私人藏家收藏的明代百子炮 全長90㎝、銃管長66㎝、褲管長24㎝、內口徑2.2㎝,外徑4.7㎝。
《皇明經(jīng)世文編》【余太宰集】卷一所載百子銃的相關信息: 百子銃:管長三尺(96㎝),圍一尺五寸,徑五寸,管身有準星照門,炮尾有木柄,安置在木架上,木架有機關,可以左右上下旋轉,可裝鉛子二三百枚??趶郊s為10㎝,火炮倍徑約10 有聞遼東有百子銃其制鐵筒長三尺。圍一尺五十徑五寸有柄。載以木架。夾持之俾不動。然木架有機。欲東則東。欲西則西。欲仰則仰。欲俯則俯。銃盛鉛子二三百。射打數(shù)百步。遇五寸木板及甲胄徑過。撥其機或東或西或仰或俯。隨時向虜放去。一銃可斃賊馬數(shù)十。
《威暨錄》卷四的火攻條議所載,天啟七年(1627年),四川參將林兆鼎,為平定永寧宣撫司土司奢崇明、安邦彥叛亂一事所做的軍事準備,其中他對百子炮非常推崇,提到四川百子炮有大中小三種型號,大號百子炮有一百余斤、中號的四五十斤、小號的二十斤。
九十斤左右的鋌裝大百子炮。(網(wǎng)圖)
關于明代火炮彈藥比和彈炮比的問題:
通常來說,低倍徑的火炮裝藥兩普遍不高,因為炮彈停留在炮管的時間較短,以至于火藥還未充分燃燒,炮彈就已經(jīng)射出炮口,使得很多火藥被浪費,火藥氣體過早的從炮口泄出。 但低倍徑的火炮裝填方便,發(fā)射速率高;身管短,重量較輕,便于移動;近距離威力較大,所以依舊被歐洲軍隊廣泛的使用,比較知名的如俄軍的獨角獸炮和英軍的卡龍炮。 以獨角獸炮為例, 由于明代中晚期的炮多為鍛鐵材質,重量相較于鑄銅的獨角獸炮來說,必然會更為輕便,這里不多加論述 而就彈藥比例而言,獨角獸炮的倍徑一般在8—10之間,屬于一種加榴炮,這與上面所述十七世紀左右的明代鍛鐵炮大致相符。二者在使用大小霰彈時,其藥彈比重會維持在1:7到1:10的樣子。(再次感謝龍騰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