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草原”皇家奧地利國家鐵路10型蒸汽機車

文章作者:Forever Changzhensky(AcFun、Bilibili、百度、微博和知乎昵稱:寧柳跨越)
LA NUIT
TOUS LES CHATS SONT GRIS
——DICTON
在夜色里
貓皆灰色
——諺語
閱讀前之提示
皇家奧地利國家鐵路在本文簡稱“kkStB”⑴,奧地利聯(lián)邦鐵路在不同的時間段簡稱“BB?”⑵和“?BB”⑶,德意志國鐵路簡稱“DRG”,德國鐵路管理局協(xié)會簡稱“VDEV”;維也納弗洛里茲多夫機車制造廠簡稱“WLF”⑷。維也納新城機車制造廠簡稱“WNL”⑸,奧匈帝國國家特許經(jīng)營鐵路機車制造廠簡稱“StEG”⑹。
本文屬于正經(jīng)科普文章,資料及圖片來源于相關(guān)技術(shù)資料,不作為商業(yè)使用,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之。
請大家理性討論,不要在評論區(qū)干些不該干的事!如見有引戰(zhàn)性評論,將采取必要措施處置之!
由于筆者精力和能力限制,在整理資料時恐有錯漏,也請諸位讀者糾正指教,謝謝合作!
資料參考來源
《Die Farbgebung ?sterreichischer Dampflokomotiven》:http://www.xn--lnderbahn-forum-0kb.net/journal/farbgebung_dampfloks_oesterreich/farbgebung_dampfloks_oesterreich.html
《Steam 創(chuàng)意工坊::kkStB 10》:https://steamcommunity.com/sharedfiles/filedetails/?id=877653947
《kkStB 10 – Wikipedia》:https://de.wikipedia.org/wiki/KkStB_10
《k.k. Staatsbahnen – Wikipedia》:https://de.wikipedia.org/wiki/K.k._Staatsbahnen
《Bauartbezeichnung von Triebfahrzeugen – Wikipedia》:https://de.wikipedia.org/wiki/Bauartbezeichnung_von_Triebfahrzeugen#Zus%C3%A4tze_zur_Achsfolge_f%C3%BCr_Dampflokomotiven
概述
10型蒸汽機車是由工程師Karl G?lsdorf⑺設(shè)計、于1909年~1910年間被kkStB采購的一款干線客運蒸汽機車。

背景
1841年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就已經(jīng)從維也納出發(fā)在西部建立了一個鐵路核心。到1854年為止整個帝國內(nèi)的鐵路網(wǎng)長度已達2000公里,其中約60-70%為國有;其余的那一小部分為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帝國政府為解決其經(jīng)濟困難開始將其鐵路出售給私人投資者而造成的。1854年到1879年間,私人投資者權(quán)力增大,幾乎所有小城市的民用鐵路都是由私人投資完成的,在奧地利部分鐵路網(wǎng)延長了7952 km,在匈牙利部分鐵路網(wǎng)延長了5839 km。
1873年經(jīng)濟危機后,私人企業(yè)對鐵路的投資減緩了,無法滿足帝國政府需求,帝國政府遂于1884成立kkStB,經(jīng)營奧地利帝國故地的鐵路。到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時,kkStB網(wǎng)絡(luò)的長度達到了大約19000 km。
歷史
1909年~1910年間,WNL和StEG等制造商累計向kkStB交付19臺這款采用1'C1'h4v軸式的蒸汽機車。第一批機車配屬于薩爾茨堡機務(wù)段,其他機車配屬于菲拉赫機務(wù)段和維也納西機務(wù)段。WNL交付的10.18號機車是其制造的第5000臺機車,它的鍋爐被黃銅帶包住,汽包為黃銅,被認為是皇家列車的專用本務(wù)機車。

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成立,新組建的BB?繼承了原kkStB在奧地利境內(nèi)運營的部分線路和機車車輛。不過,10型機車的車型代號和車號號段維持不變,直至1938年3月12日德國合并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合并后,DRG將10型機車的車型代號調(diào)整為15型,車號號段調(diào)整為15.01號~15.19號;從那時起,這些機車在林茨機務(wù)段服役。1945年5月,第一批機車因戰(zhàn)爭的破壞被迫退役。1947年夏,BB?重建并更名為?BB,并于1953年接管了15型機車,車型代號和車號號段沿用DRG時期劃分。1956年6月,15型機車幾乎完全停用。
15.13號機車是本型機車中最后一臺仍在使用的機車,從1960年開始以加熱鍋爐使用,并于1969年后靜態(tài)展示于維也納科技博物館,從1999年起在位于下奧地利州根瑟恩多夫縣的北巴恩山麓施特拉斯霍夫鐵路博物館靜態(tài)展示。
技術(shù)數(shù)據(jù)表

擴展閱讀:德國和奧地利兩國的蒸汽機車軸式劃分
我在文中稱10型蒸汽機車采用1'C1'h4v軸式。那么問題來了,如何解讀這個軸式?
VDEV在德國和奧地利兩國推行這樣一種蒸汽機車軸式劃分,導(dǎo)輪和從輪用數(shù)字標記,動輪用字母標記,并用空格和撇號將導(dǎo)輪和動輪,以及從輪后面的字母數(shù)字分開。
h—德語為“Hei?dampf”,大意為“沸點至少約在100°C以上過熱蒸汽機車”;
t—德語為“Trockendampf”,大意為“沸點在100°C以下的過熱干蒸汽機車”,這種過熱干蒸汽機車,采用由Karl G?lsdorf在奧地利使用的Clench-G?lsdorf式蒸汽干燥器,直到Wilhelm Schmidt式過熱器投入運用;
n—德語為“Nassdampf”,大意為“濕蒸汽”;
蒸汽機車軸式后的數(shù)字表示汽缸數(shù);
汽缸數(shù)后的“v”——“Verbundmaschinen”,表示蒸汽機車采用復(fù)合式汽缸設(shè)計。
因此,1'C1'h4v軸式可解讀為“采用1-3-1軸式(2-6-2輪式)和復(fù)合式四汽缸的過熱蒸汽機車”。

即使是煤水車。也會通常添加信息,例如“+2'3T38?l”,可解讀為:“機車掛有1節(jié)擁有2個轉(zhuǎn)向架的煤水車,每個轉(zhuǎn)向架有3個輪對,水箱容積為38 m3,以燃油為燃料(但不標明油箱容積)”。
至于煤水車式蒸汽機車的軸式定型,則在機車軸式類別代號之前或之后加個“t”——“Tenderlokomotive”,例如1'C1't h2或1'C1' h2t。
注釋
⑴德語:Kaiserlich-k?niglichen ?sterreichische Staatsbahnen。
⑵德語:Bundesbahnen ?sterreich。
⑶德語:?sterreichischen Bundesbahnen。
⑷德語:Wiener Lokomotivfabrik Floridsdorf。
⑸德語:Wiener Neust?dter Lokomotivfabrik。
⑹德語:Lokomotivfabrik der privilegierte ?sterreichisch-ungarische Staatseisenbahn-Gesellschaft。
⑺(1861年6月8日~1916年3月18日),奧地利工程師兼機車設(shè)計師。
完稿時間:2021年5月6日
發(fā)表時間: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