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現(xiàn)西哲新編筆記-尼采

2023-02-28 23:17 作者:熱心市民小樟  | 我要投稿

閱讀記錄,讀過的內容再寫下來

希望隨著閱讀深入,能夠不斷修改擴充筆記

文章中的引用應該參考原書,不再轉引

參考書目:《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第二版)——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背景

生平: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現(xiàn)德國東部)的新教牧師世家,少年喪父,在虔誠與陰柔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早早顯露天賦,10歲作曲寫詩,1864年以優(yōu)異成績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學(古希臘語和古拉丁文經(jīng)典),次年轉到萊比錫大學學習古典學,尚未畢業(yè)就擔任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副教授,次年成為教授

1872年,尼采發(fā)表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劇的誕生》,不為語文學界同行認可。1979年,尼采因健康問題辭職,在各地療養(yǎng),這段時間也是其創(chuàng)作高峰期,同時有精神分裂征兆

1889年尼采在都靈看到一個馬夫虐待自己的馬,跑去抱住馬脖子昏了過去,此后多次出入瘋人院,1900年8月死于魏瑪

作品分期:

  • 早期:《悲劇的誕生》(1872)、《不合時宜的沉思》(1873-1876)

  • 中期:《人性的,太人性的》(1879)、《朝霞》(1881)、《快樂的科學》(188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1885)

  • 晚期:《善惡的彼岸》(1886)、《論道德的譜系》(1887)、《瓦格納事件》(1888)、《偶像的黃昏》(1888),去世后出版《敵基督者》《尼采反對瓦格納》《瞧,這個人》以及以《權力意志》為題編輯出版的筆記

  • 尼采著作和手稿編入30卷的《尼采全集考訂版》(KGW)和研究版(KSA)

早期文化批判

古希臘藝術:通常指公元前12-前1世紀希臘及其殖民地的藝術,其雕塑、建筑、繪畫、史詩、戲劇、哲學等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泉,尼采涉及到了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羅,希臘神話版本眾多,但這兩位都屬于奧林匹斯眾神中的十二主神(中文語境中狹義的古希臘人指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古代居民,實際上他們是一群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逐漸征服并定居在希臘本土和小亞細亞地區(qū)的講希臘語的部落)

  • 狄俄尼索斯(Δι?νυσο?、Dionysus)(酒、葡萄、狂歡):狄俄尼索斯是第二位被預言為神王的宙斯之子。本身具有雙重性格,他能給人帶來歡樂和迷醉,但同時又殘忍,易怒——正像酒一樣(以下以酒神代稱)

  • 阿波羅(Απ?λλων、Apollo)(光明、預言、藝術、詩歌與醫(yī)藥):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光明之神、神諭之神、音樂和詩歌之神、遷徙和航海者的保護神、也是畜牧之神。宙斯和勒托之子,宙斯所有子女中的長子,與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是孿生姐弟。是人類文明的保護神之一,擁有預言本領(以下以日神代稱)

對希臘文化的解釋尼采生活時流行一種理性主義觀點:認為希臘戲劇、哲學等后起的文化形式是在克服早期神話中的非理性因素過程中發(fā)展出來的理性文化

尼采試圖顛覆這種理性主義觀點,他認為希臘神話體現(xiàn)了希臘人健康的生命價值,并將日神和酒神并列考察,以這兩者為代表描繪古希臘人對于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并認為悲劇的滅亡和與蘇格拉底辯證法相關聯(lián)的歌劇的興起是這種積極態(tài)度墮落的標志

  • 酒神與日神:酒神的性格最初表現(xiàn)為原始的酒神崇拜儀式和慶典,酒神象征生命之流,沖破所有羈絆、不顧一切禁忌,撕破現(xiàn)象世界的面具,沉醉在與大地的原始統(tǒng)一中;日神象征光明、限制,代表著個體化的原則,并通過這一原則構造出美妙的現(xiàn)象和夢幻,用以消解人生的痛苦本書中出現(xiàn)了很多有古典意味的“意向”,如狂歡、節(jié)日、大地與星星、掘墓人與最后的人、沉醉與清醒,這些詞都必須放在古典的、尼采的語境里才能理解,需注意體會

    這里,尼采將酒神和日神并列,但不認為二者對立:

    • 1.酒神精神用音樂表現(xiàn)如癡如醉的藝術

    • 2.日神精神用造型藝術表現(xiàn)夢幻般的仙境

    • 3.希臘藝術既有音樂旋律和曲調中跳動的生命沖動,又有對美的型相的愛和靜觀

    二者之間既有張力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希臘人對生命價值的積極態(tài)度和追求

  • 希臘藝術精神的墮落:尼采完全否認了希臘藝術理性化是一種進步,他認為悲劇的滅亡是一個災難,這個災難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來的理性樂觀精神(他在哲學上的激進觀點已經(jīng)可以預見),以下是尼采對這個過程的再描述:

    • 悲劇最早來自表現(xiàn)酒神精神的歌隊合唱,尼采認為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是悲劇真正主角酒神的面具,而酒神一開始是不在場的,第一位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設置了第一個演員,經(jīng)過發(fā)展,歐里庇德斯用演員表演成為悲劇的主要形式,塑造了代表日神“個體化原則”的人的形象

    • 蘇格拉底是一個頹廢的天才,他把生命的價值歸結為對知識的追求,這是對生命的變相否定(觀點)

      因為只要我們用知識評價生活,就勢必把生活看作消極的、被動的東西,把有意義的生活看作沉思而不是行動

      尼采總結了蘇格拉底命題的三個結論:“知識即美德邪惡僅僅來源于無知、有德者即幸福者”,尼采認為“悲劇的滅亡已經(jīng)包含在這三個樂觀主義的基本公式之中了”,蘇格拉底的樂觀主義理性不但于酒神精神格格不入,而且把日神的形象轉化為毫無生機的木偶證)

    • 與蘇格拉底辯證法相適應的藝術形式是歌劇,尼采認為歌劇是悲劇的墮落,而真正能表現(xiàn)希臘文化精神的典型是藝術而不是哲學,是悲劇而不是歌劇

    “瀆神的歐里庇得斯呵,當你想迫使這臨終者再次欣然為你服務時,你居心何在呢?它死在你粗暴的手掌下,而現(xiàn)在你需要一種偽造的冒牌的神話,它如同赫拉克勒斯的猴子那樣,只會用陳舊的鉛華涂抹自己”——尼采,《悲劇的誕生》,上海譯文出版社

    (尼采為我們重構了歷史上的酒神和日神,使之成為對立統(tǒng)一的兩面,并直接的以這個框架為出發(fā)點斥責蘇格拉底對于知識即美德的追求,然而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到底有沒有以所謂日神、酒神精神為根源,能不能被納入到這個框架中是有待商榷的。魏鳳蓮的《論狄奧尼索斯和阿波羅的關系》一文認為,尼采這里幾乎是在為適應時代需求而做一種創(chuàng)造。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尼采在這里的一種所謂不遵從史實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尼采在其思想早期提出這樣激進的看法不是處于藝術史“考據(jù)學”的理由的,我們在尼采的作品中可以使用阿爾都塞癥候式閱讀的方法)

不合時宜的沉思:尼采對悲劇的解釋沒有得到古典學界的認可,他意識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合時宜,《不合時宜的沉思》由四篇論文組成,前兩篇說明他的“不合時宜”恰恰是由于德國教化的自滿和貧乏,后兩篇涉及到他推崇的叔本華瓦格納

  • 第一篇:批判德國知識庸人,以大衛(wèi)·斯特勞斯為例。尼采在高中時讀其《耶穌傳》放棄信仰,但是此人之后以“新宗教”創(chuàng)始人自居,鼓吹達爾文主義、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尼采尖銳的批判斯特勞斯刻意迎合,企圖“與現(xiàn)代科學重合”,這本《耶穌傳》內容低劣、文理不通,只是契合了德國知識界的犬儒主義,是一種用“新信仰”保留舊道德的做法確實就是和馬克思一起混“青年黑格爾”的那幫人)

  • 第二篇:對德國大學地位顯赫的“歷史科學”提出“不合時宜”的質疑,區(qū)分三種歷史:

    • 紀念式的歷史學:屬于行動者和強者,在過去尋找現(xiàn)在進行的偉大斗爭的榜樣、導師和慰藉者,可以通過改動、曲解、虛構來效仿過去,“紀念的歷史學用類比進行欺騙

    • 好古式的歷史學:屬于保存者和敬仰者,把自己置身于祖先時代,景仰過去是對現(xiàn)在存在的感恩,不斷收集以致成為會走路的百科全書,“只要有真理,哪怕生活淪亡”

    • 批判式的歷史學:圣經(jīng)歷史批判學派,尼采認為他們的破壞和清除沒有為有希望的未來的未來騰出地基建設新的房屋,試圖把基督教轉化為“完全在科學認識的宗教”,“這條道路的終點就是毀滅”

  • 第三篇:稱贊叔本華真誠、快樂和堅韌的德行,最重要的是,叔本華獨立于國家和政治之外。由于國家不關心真理,所以國家按照自己的利益區(qū)分好哲學家和壞哲學家,造成“一種開玩笑的哲學或假哲學”

  • 第四篇:借拜雷特戲劇節(jié)劇院奠基之際祝福瓦格納,在亞歷山大征服而造成希臘化式微的時代,瓦格納被視為戲劇、精神、文化和整個生活的革新者。但拜雷特上演了瓦格納最后一部作品《帕西法爾》,尼采認為他“變成腐朽的、絕望的浪漫主義者,突然就束手無策地徹底癱倒在基督的十字架前”。這里,尼采對瓦格納的評價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尼采自身也很快從批判德國的庸俗文化走向更激進、更深刻、更徹底的“重估一切價值”

重估一切價值

概述:

  • 面對的問題:尼采認為,價值評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人是價值評估者。例如:科學家用“真”和“假”評價知識,審美者用“美”和“丑”評價藝術,哲學家用“實在”和“表象”評價世界。問題在于,流行價值觀都是用錯誤的概念病態(tài)的情感評估生命價值,這會造成損害和虛弱

  • 尼采的思路:尼采一方面創(chuàng)造“權力意志”的概念概括全部生命活動的基礎,另一方面權力意志就是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標準。若按照削弱、損害權力意志的標準,人類迄今所有的價值就是顛倒了好壞、善惡、真假的價值,如考夫曼所說,“‘重新評估’意在進行一場反對現(xiàn)行公認價值的戰(zhàn)爭

    • 權力意志:尼采推崇叔本華,權力意志和叔本華的“生命意志”有關聯(lián),尼采不是一位體系分明、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其中晚期作品多為格言體,不追求邏輯清晰的定義。這里的權力和政治權力無關,其德文Macht也被翻譯為“強力”、“力量”

      對于尼采來說,“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首先有生命的東西都要釋放他的力量”,“每一種本能都是有權力欲的”,尼采為我們描繪了意志在釋放沖動本能的過程中各種力量相互斗爭、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世界觀

      海德格爾將尼采界定為“最后一位形而上學家”,“意志不斷地作為同一意志返回到作為相同者的自身那里,存在整體的本質(essential)乃是權力意志”(《林中路》),海德格爾認為尼采自覺地反對西方哲學形而上學地傳統(tǒng),但“權力意志”作為一種存在論本體,“永恒輪回”作為本體/實體存在的整體方式,仍然在形而上學的體系內

      生命本能或權力意志的主動性(Aktivitat)自發(fā)性(Spontaneitat),也就是權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發(fā)性的釋放與擴張”,有觀點如吳增定,試圖做一種去主體性形而上學的解釋(吳增定,《沒有主體的主體性——理解尼采后期哲學的一種新嘗試》)

    • 涉及的作品:《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敵基督者》、《朝霞》、《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論道德的譜系》

重估科學價值:尼采重估的科學包括物理、化學、心理、生理、醫(yī)學、社會學乃至數(shù)學、邏輯等,這些科學面向不同對象,但尼采總結了它們的六個共同特點,最重要的是,科學是一種快樂的權力意志

  1. ?“科學精神的威力在于局部而不是整體”:科學劃分最小研究領域,以至它們能在領域內“以嚴格方法發(fā)現(xiàn)不起眼的小小真理”。尼采舉出了生理學的例子,并認為對身體行為的細致觀察可以發(fā)展成砍到“人的形而上學需要”根上的一把利斧,循此思路,尼采希望建立“一種道德、宗教和審美觀念與感激的化學”

  2. 科學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科學從混亂的經(jīng)驗材料中選取有用的部分將其固定為真理,但是真理和謬誤不是一成不變的,尼采用“三個思想家”比喻說明有多種看法

  3. 科學真理本身是多元的:尼采持一種視角主義,“不同的視角滿足不同欲望和需求”,多種視角相容互補,一學科不試圖支配其它學科,“歷史哲學不再拋開自然科學來進行思考”

  4. 數(shù)學起核心作用:人類生存需要“可計算性”處理極其廣泛和復雜的關系,因此數(shù)學有廣泛作用和高度精確性,當然尼采不認為數(shù)學在所有方面應用,如“意識”之于生理活動

  5. 所有科學都是人性科學:事物是人的邊界,全部科學都是“認識你自己”

  6. 科學是權力意志的一種特殊方式——真理意志:尼采認為,權力意志如無阻力就沒有快感,但嚴重的阻力則可扼殺權力意志,“快感乃是在輕微的阻力上引發(fā)的權力感”,科學探索過程中遇到的觀念的障礙正是可以克服的輕微阻力,科學探索者通過不斷戰(zhàn)勝輕微阻力而獲得新知識“就有超越一切之上的感覺”,這是自由而又快樂的權力意志的整體感

重估哲學價值:尼采將哲學與科學對比,反思哲學脫離生活的虛浮,認為哲學僭越“最高科學”、“科學體系”(反形而上學立場),這種哲學以及嚴重危害權力意志,體現(xiàn)在下面四個方面

  1. 與科學相反,哲學是“整體的一般性的大學問”:尼采諷刺哲學以“氣體力學”的方式上升到一個虛無縹緲的形而上學世界,“把那些‘最高的概念’,就是那些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實現(xiàn)那蒸發(fā)著的最后霧氣,作為開端”加以崇拜?!暗图壍臇|西”被當作虛假的世界,“高級的東西不允許從低級的東西里長出”。尼采把“自因”斥為“迄今構想出來的自相矛盾的最佳例子”,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是“暴虐的沖動本身”

  2. 哲學家把“人”看作一種永遠真實的事物:“缺乏歷史感是一切哲學家的遺傳缺陷”,哲學家在特定時間、特點社會習俗中凝結的人的形象凝固為永恒不變的人性,把人拔高為“理性人”、“道德人”。相對的,科學對人自身矛盾、變動、無序的體驗及人所感受的外在變化是對人活生生的透視,哲學家所說的人性則是“太人性”的抽象

  3. 反對體系哲學:“體系意志是正直的一種匱乏”

    1. 對于唯心主義,“理念同感官相比,是更具威脅性的蠱惑”,這個“長期隱蔽的吸血鬼,它初始吞噬感官,終則留下白骨一堆”

    2. 對于唯物主義,尼采用歸謬法:他們說外部世界是我們感官的產(chǎn)物,但又把我們的身體作為外部世界的一部分

    3. 對于原子論,他認為原子只是為了計算世界而虛構出來的“永恒不變的東西”

  4. 反對哲學和道德與宗教的結合:尼采反對哲學的根本理由不在于哲學的抽象無用,而在于哲學利用理性頹廢的道德服務,建造“道德的宮殿”,尼采以“四大謬誤”為例:

    1. 混淆原因和結果:指把從感覺抽象出來的概念反過來當作感覺的原因,如“善”是一切好的事物的原因,這是“理性的真正墮落”

    2. 內在原因的謬誤:把行動的原因歸結為自我、意識或動機等“內在事實”

    3. 幻想的謬誤:指用從未經(jīng)歷過的東西解釋熟悉事物,“上帝”、“至善”

    4. 自由意志的謬誤:中世紀宗教哲學認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所有作惡都是人的“罪”,需要上帝的“罰”

重估道德價值:尼采說,他重估道德價值的策略有兩條:“一是否認人們所謂道德動機真正推動人們的行動”,“即認為它們只是一些言辭,目的是或巧或拙的人的欺騙(特別是自我欺騙)”;“二是否認道德判斷以真理為基礎”?!兜赖碌淖V系》運用第一種策略,尼采所謂“教士心理學”;第二種策略則是考察從習俗、善惡區(qū)分到道德墮落的“道德的自然史”

  • “道德的自然史”:“道德首先是一種根本上保存集體、防止其毀滅的手段;然后是在某種高度上,是一種保存集體生存質量的手段?!?/span>

    • 自我保存的原始習俗:這一階段沒有“善”與“惡”、“利己”與“不利己”的區(qū)分,按公平回報的觀念判斷,凡利于族群生存、促進享樂的都是好的。這時,人們的動機激烈,粗俗又殘忍

    • 要求人們?yōu)樽约簞訖C負責的道德戒律:這一階段尚不要求“懲惡揚善”,相反,個人對自我享受的唯一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得到滿足。人可以如他能夠做的那樣去做,無論虛榮、復仇、快樂、有用、惡意、狡猾的行為,還是犧牲、同情、知識的”

    • 主奴道德:最初意義上的善惡也不是完全沒有界限,尼采最開始借用印度的“種姓”這個詞,后來他用著名的“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表示希臘羅馬時代的劃分

      定義:誰有力量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即感恩圖報和有仇必報,那他就被稱為好人;誰無力進行報答和報復,就被看作是壞人。好人有公共意識,他們通過報答和報復結合,屬于“善的”群體,好人是一個種姓集團;壞人沒有公共意識,他們卑躬屈膝,屬于“惡的”群體,壞人是塵土般的烏合之眾

      兩個集體的關系:尼采認為這兩個群體不是敵對的,“強者”或“主人”不把“弱者”或“奴隸”視作仇人,后者按照自己的道德服從于主人的統(tǒng)治

    • 道德的墮落:然而,道德家和宗教家在哲學家的幫助下,用顛倒的善惡標準,掩蓋弱者的無能,限制強者的力量。由于道德淪為用弱者的生命意志否定強者的生命意志的手段,那么增強生命意志的道德本源必然被譴責為非道德,這個意義上,尼采甘愿當“非道德主義者”

      “從根本上說,我說的非道德主義者這個詞,含有兩個否定?!?/p>

      • “第一,我否定迄今為止被認為是高尚的那種類型的人,如善良的人,親善的人,行善的人”

      • “第二,我否定有影響力的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道德,——頹廢的道德,更明確地說,就是基督教道德”

  • “教士心理學”:尼采批判了奴隸道德壓過主人道德而造成的道德的墮落,那么他必須回答三個問題:

    1. 基督教為什么要反對主人道德?

    2. 主人為什么能夠接受奴隸道德?

    3. 奴隸道德造成了一種怎樣的西方文明?

    《論道德的譜系》把教士的動機作為奴隸道德能夠戰(zhàn)勝主人道德的原因,而怨恨、壞良心和禁欲理想分別是尼采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

    • 怨恨:和貴族與騎士相比,教士是低劣和卑賤者的代表,他們出于怨恨,否定他們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有價值的東西——權力、財富、享受、強健、智慧

      “咬緊了充滿深不可測的仇恨(無能的仇恨)的牙關聲稱‘只有苦難者才是好人,只有貧困者、無能者、卑賤者才是好人……只有他們才能享受天國的幸?!喾?,你們這些永久兇惡的人、殘酷的人、貪婪的人、不知足的人、不信神的人,你們也將遭受永久的不幸、詛咒,并且被判入地獄!”——尼采:《論道德的譜系》,三聯(lián)書店??

      尼采說,基督教的復仇“從無能中生長出來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最富有才智又最為陰毒”,而這樣富有怨恨又有才智的教士徹底改變了歷史

    • 壞良心:教士的恐嚇是如此奏效的?尼采解釋是因為主人屈服于“良心的譴責”

      “良心”和“責任”最初起源于債權的契約關系,懲罰只是針對不守契約的行為。強者的懲罰是對外的,從來不知道內心的懲罰。隨著公社的瓦解和國家的建立,“外向的發(fā)泄受到了限制”,強者的殘酷本能轉而反對自身,“仇恨、殘暴、迫害欲、突襲欲、獵奇欲、破壞欲,所有這一切都反過來對準這些本能的擁有者自己;這就是‘良心譴責’的起源。”

      在這種歷史境域里,強者如同“渴望又絕望的囚徒”,他們遭遇到基督教從怨恨精神中生長出來的壞良心,基督教關于罪罰、上帝拯救的學說對他們來說是“新奇的、深邃的、前所未聞的、自相矛盾的和前途光明的東西”,強者接受了基督教“良心的譴責”,也脫離了強者的本能

    • 禁欲理想:教士的“禁欲主義理想就是他們的基本教義”,這一理想用謙恭取消差別,用禁欲否定生命意志的沖動。這一價值體系在歷史上沒有對手,禁欲主義成為反對生命意志的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價值觀,這意味著虛無主義的開始。哲學的虛無主義意味著現(xiàn)實世界的消失,只有“自我”的存在

重估基督教價值:尼采重估的宗教包括希臘神話、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猶太教,他的主要矛頭指向基督教。猶太教發(fā)動了弱者反對強者的戰(zhàn)爭,基督教是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者并正在“發(fā)動了一場針對更高類型的人的殊死戰(zhàn)爭”,尼采集中反對基督教,發(fā)出了“上帝死了”的呼喊

  • “上帝死了”:尼采為此描寫了一幅富有沖擊力的場景:一個瘋子在市場上打著燈籠找上帝,引來“一群不信上帝的人”的嘲笑,“上帝失蹤了嗎?”他們揶揄道,那幫人又吵又嚷,亂作一團,瘋子瞪著雙眼,死死盯著他們看,大聲道:

    “上帝哪里去了?讓我們告訴你們吧!是我們把他殺了!是你們和我殺的!咱們大伙兒全是兇手!……在白天是否必須點燃燈籠?我們還沒有聽到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吵鬧嗎?我們難道還沒聞到上帝的腐臭嗎?上帝也會腐臭?。∩系鬯懒?!永遠死了!是咱們把他殺死的!我們,最殘忍的兇手,如何自慰呢?”——尼采:《快樂的科學》

    尼采的意思是,“上帝死了”是“不信上帝的人”(你們)和自稱相信上帝的人(我們)共同謀殺但又不愿承認的事實,尼采不是要殺死上帝,而是要揭露基督教道德已經(jīng)崩塌,而人們自我蒙蔽,仍然生活在上帝的陰影中

  • 拒絕“愛上帝和愛人”:尼采討厭“愛上帝和愛人”的教導,“人對自己也是最殘忍的動物”,人這頭野獸從來沒有馴服過,羅馬斗獸場中的享受,古代基督徒對于殉道的迷戀,工人對于流血革命的向往,相比之下,“不要任何補償?shù)貝廴祟愔徊贿^是一種愚蠢和殘忍行為”

  • 同情導致?lián)p害:這里聯(lián)系了叔本華“愛即同情”地公式,“同情”地德文Mitleid由“同”(mit)和“痛苦”(Leid)組成,同情不但無益而且危險,因為個人地痛苦不能共享,同情也無法緩解他人地痛苦,而且痛苦感本身就是對生命意志地壓抑和損害。因此受苦本身通過同情而傳染至今為止,不是你們的同情,而是你們的勇敢拯救了遇難者

  • “上帝的陰影”:即便基督教衰落,“人們也會構筑許多洞穴來展示上帝的陰影”,基督教仍然是現(xiàn)代文化墮落的根源,“法國大革命乃是基督教地女兒和繼承者”、“新教本身是德國哲學的原罪”,除此之外,尼采還指責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反猶主義、無政府主義、民主運動、男女平等、商業(yè)文化,他們按照“平等”和“過分的同情”造成大多數(shù)人統(tǒng)治少數(shù)人強者精英的“畜群文化”

虛無主義:從消極到積極

尼采的價值重估不只是對現(xiàn)存所有價值的否定,他認為相比于否定權力意志價值的“消極虛無主義”,增強權力意志的價值是“積極虛無主義”?!吧系鬯懒恕睂τ凇拔覀冞@些哲學家”和“自由的天才”而言意味著“新的起點”,“開放的海洋”等待我們探索。我們,在這里指“超人”,“開放的海洋”指“永恒輪回”

“超人”:這個概念極易引起誤解,超人不是指某種與達爾文主義或科學實證主義結合的超人類主義,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圣人”、某項天賦超群的“天才”,所謂“一個更強大的種類,一個更高級的類型”接近一種修辭,尼采希望用這些描述如何從生命內部的“對立運動”中離析出健康、上升的力量

尼采厭惡形而上的、邏輯清晰的定義體系,他認為傳統(tǒng)哲學家從捍衛(wèi)理性和道德考慮出發(fā),一方面否定變幻生成著的現(xiàn)實世界,把實在虛無化,另一方面虛構“真理”或者“上帝”的彼岸導致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病態(tài)道德,他自然不會采用傳統(tǒng)哲學體系內的語言描述他追求的超越道路

  • 問題背景:長久以來,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總是將人分成身體和靈魂的對立兩極,從一開始,希臘哲人表現(xiàn)出對身體的深深敵意:圖認為身體“玷污魂;亞里士多德認為身體是被動的質料,具有無駁的動物性。到了近代,笛卡爾的思最先排除身體的經(jīng)驗,格爾只關注所謂志的,界歷史被完全抽象為精神的自我辯證發(fā)展的歷史

    在尼采的時代,哲學出現(xiàn)了雙重的虛構而陷入某種史虛無主義一方面否定變幻生成著的現(xiàn)實世界,實在虛無化,由此將身體貶低到在哲學上不可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虛構一個靜止不變的、作為終極原因的世界本體,一個所謂的“真正的世界”,把虛無實在化。由此將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并彼岸世界中求得其根據(jù),關于形而上世界的理論越精致,相應的人的就越具有強制力,虛偽和虛弱就越大行其道,生命之流的權力意志就越受到壓

  • 無條件的否定:超人是對以往整個西方理性形而上學關于人的理性本質規(guī)定及其各種附屬價值的無條件否定,也就是說,超人不能作為某種所謂“新道德”的價值懸設,這是超人的庸俗化與倒退

    超人并不因在道德上或者某方面效率上“優(yōu)于”常人而成為超人,超人的超越性是無條件的,“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人的可愛之處在于,他是一個過渡,也是一個沉淪”,在這種生成的世界觀中,永恒和普遍是虛構的彼岸,短暫和消逝的價值被重新重視,而超人就在于無條件的主體自我超越的自發(fā)性當中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以象征手法安排了查拉圖斯特拉這位超人學說的宣告者在他下山游歷的過程中,與代表著西方歷史中各種流行過的哲學觀念及其衍生或反動形態(tài)的人或動物的形象不斷碰撞,從一開始的林中圣哲、最后的人、以及后來出場的駱駝、獅子、毒蛛等,這些意向中蘊含復雜的隱喻和曲折的互動,透過格言體的帷幕我們可以看到,尼采認定迄今為止西方人精神的歷史是由否定性的力量占據(jù)主導的日益趨向虛無主義和反動的歷史

    在舊的形而上學中,超感性世界曾經(jīng)作為一切現(xiàn)實性的基礎,而在尼采那里,它已經(jīng)成為非現(xiàn)實的了。那么尼采如何反叛這種超感性的存在論呢,身體是一個關鍵的維度

  • ?身體導向:尼采的哲學批判作為“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其核心首先是為人的身體正名。將肉身從自柏拉圖到黑格爾以來的西方哲學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被靈魂或精神所宰制、所鄙視、甚至完全無視和遺忘的卑微處境中解放出來。他的口號是: “要以肉體為出發(fā)點,并且以肉體為線索?!蹦岵烧J定不是意識而是身體才是最基本的解釋性力量

    因此,尼采訴諸于身體,身體不再被當作單純的感性或某種卑下的東西,而是多重力量進行復雜博弈的更為基本的場所,“'身體' (Leib)這個名稱指的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統(tǒng)一性,即意愿著生命本身的所有本能、欲望和激情的支配性構成物的別具一格的統(tǒng)一性。由于動物性如其肉身地存在那樣生活著,所以,它就是以強力意志的方式存在的”(海德格爾:《尼采》下卷)

    “生命就是權力意志”,身體不再作為動物性的載體,而是一個強力意志灌注的生命本體。理性在尼采那里就被貶落為身體生命活動的透視的結果: “理性與邏輯,認識與真理,是我們所謂的人類這個動物受生物學條件限制的現(xiàn)象?!?/span>

  • 自我超越:理解了尼采面對的問題,我們就能分明的知曉超人與達爾文主義、種族主義并無關聯(lián),這是一條自我超越的道路,也是西方文明兩千年以來的理性形而上學傳統(tǒng)面臨根本轉折的一個顯眼的路標。“作為完成了的主體性的最高主體,‘超人’是強力意志的純粹強力運作”,“超人”(übermensch)這個名稱中的,超(Uber)包含著一種否定,它意味著對以往的人的“超”離和“超”出

“永恒輪回”:尼采超人哲學的真正意義是完成了對以往形而上學的全面“顛倒”,但尼采也注定為超人設置新的任務“即要求他創(chuàng)造價值(尼采,《善惡的彼岸》)。永恒輪回是超人活動的“空間”,這不是時間循環(huán)的概念,而是生成變化的世界觀,永恒輪回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價值體系

  • “最驚人的事”:1944年再版的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增加第四卷,講述查拉圖斯特拉第三次“下山-上山”,在山上歡迎一群“高人”和“最丑陋的人”來訪,“高人們”相信,崇拜一個死去的上帝總比沒有上帝好,他們重新變的虔誠,“根據(jù)最虔信者的證言,據(jù)說上帝是永恒的”。最后,“發(fā)生了一件在那驚人的漫長的一天里最驚人的事”,“最丑陋的人”說:

    “碰上今天這一天——我是第一次對我活了這一輩子感到滿足了……跟查拉圖斯特拉在一起過了一條,過了這一次慶?;顒樱虝覑圻@個大地。'這就是——人生?'我要對死亡說,‘好吧!再來一次’”——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第四卷和此后的著作中,“超人”和“永恒輪回”成為同一個學說,有以下三個要點:

  • “大地的意義”:永恒輪回不是時間循環(huán)的概念,不是“侏儒”的時間觀,“一切成直線的都是騙人的,一切真理都是曲線的,時間本身就是個圓圈”,永恒輪回和超人一樣都是“大地的意義”

    大地這個意向在尼采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它相對于星星,相對于“侈談超脫俗世希望的人”而言的,“上帝死了”,人們必須“忠于大地”,人必須正視他始終生活在其中的生活變化的生命狀態(tài),接受生成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人們需要意識到“一種‘總意識’和‘普遍精神’”之間的對立

  • 生成變化:生成變化不是表象。尼采認為,上帝這個存在整體或最高存在者(Sein)是人對某種“定在”(Dasein)的神化,把片面、靜止的定在說成“真實世界”,把人們直接感知和生活在其中的生成變化事物當作“虛假世界”

    廢除“真實世界”即同時廢除“虛假世界”,剩下的就是永不凝固的生命意志之流,這讓人想到赫拉克利特“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尼采將赫拉克利特循環(huán)生成的思想概括為“肯定消逝和毀滅,肯定對立和戰(zhàn)爭,肯定生成,甚至徹底否定‘存在’這個概念”

  • 超人的價值觀:永恒輪回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同一的,然而我們如果從赫拉克利特“生成”的角度看待,這里會有一個悖論:一方面,生成的每一時刻都是常新的,另一方面,生成的意義在每個瞬間都是充實的、完成的。這個悖論的實質是,永恒輪回是超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還是無意志的世界觀

    尼采秉持積極的虛無主義肯定前者,“世界的總價值不可貶值”,“生成的每個瞬間都是等值的”。這里又涉及到對“超人”的兩種解釋:

    • 西西弗斯:如果“超人”是離群索居的個人,從個體性出發(fā),永恒輪回是在毀滅中重生的人生價值,例如“最丑陋的人”面對死亡希望“再來一次”。加繆后來用西西弗斯神話解釋這種價值觀,“應該認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這是對于尼采永恒輪回的生動詮釋,如果不是絕妙諷刺的話

    • 種姓制度:第二種解釋是“永恒輪回”總價值不變,每一時刻的價值等于其社會政治意義,也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等級制的永恒化。尼采在《敵基督》中說種姓制度是“最高的統(tǒng)治的律法”,最高等級是完善的等級,“擁有極少數(shù)人的特權”,平庸者則是“一個螺絲釘,成為一項職能”

      尼采憎恨平庸者的不安分守己,要求平等,破壞永恒的種姓制度,他在《善惡的彼岸》中預言,“小政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下世紀將發(fā)生爭奪地球統(tǒng)治權的戰(zhàn)爭——這是大政治的原動力”,這里的原動力即尼采召喚的哲學家,也就是“超人”

      未來哲學家是價值法則的制定者,按照這個法則,強者要用“創(chuàng)造者、雕塑家、鐵錘的堅硬”,用“塑造、搗爛、鍛冶拉長、烘烤、淬火和精煉”的手段,毫不猶豫地去除人身上地“破布條、無節(jié)制、泥土、淤泥、愚蠢、混亂”

      一方面,這樣的遠景令人不安,尼采被貼上法西斯標簽或許無辜,但是其政治思想難道不容易被濫用嗎;另一方面,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是“末人”的時代,“我們發(fā)明了幸?!?,走向了沒有牧羊人的“畜群文化”,每個人都“平等”,“關注健康”,“離開了生活艱難的地區(qū)”,要求其他人理所應當?shù)摹巴椤保覀兂蔀榱恕白盥斆鞯娜恕?,不再“走鋼絲”,尼采曾聲稱自己地哲學寫給兩百年后的人們,那么兩百年后的時代難道正潛伏著需要召喚超人的危機嗎?



現(xiàn)西哲新編筆記-尼采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虞城县| 洛隆县| 钟山县| 栾城县| 望城县| 榆林市| 绍兴市| 普陀区| 宁远县| 郴州市| 民乐县| 潮州市| 兴化市| 安阳县| 巴林左旗| 漳浦县| 锡林浩特市| 寻甸| 金门县| 宁波市| 乡宁县| 合作市| 阿克陶县| 昭觉县| 新乐市| 锡林浩特市| 凤冈县| 三门峡市| 青冈县| 惠州市| 榆社县| 渝中区| 定南县| 北辰区| 都安| 富阳市| 杭州市| 南陵县| 景德镇市| 长白|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