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是什么?40-60歲:一定要為時光和生命注入意義感
跟一個老前輩聊到養(yǎng)生長壽的問題,他笑著說,“不管是飲食還是運動,基本都是扯淡,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不在于這些?!?/p>
我不太理解,畢竟按照科學研究和專家們的說法,吃飯清淡點,營養(yǎng)均衡,勤于運動,那都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
媒體上所倡導的健康方式也都是這些,最多是加上一個“養(yǎng)心”,保持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
“如果按照你這樣的想法,那從季羨林到芒格和巴菲特這樣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活得長啊?!?/p>
老前輩表示,它們也不是絕對不管用,但終究不是根本,最好的養(yǎng)生不是為了追求讓人活得盡量長。

關于壽命的一個假設!
假如你養(yǎng)生有方,可以活到200歲,這時候無論你年輕時候的朋友,還是你年老后認識的人,基本沒有了。
物非人非景亦非,你相當于一個人留在某個陌生的地方,人到了一定年紀,很多事也做不了了,只是“活著”而已。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觀四季變換,云卷云舒,聽微風細雨,越來越感覺自己跟草木一樣。
到了這個時候,就算你還能再活一百年,又如何?
是非恩怨,愛恨情仇,都已經(jīng)成空。你愿意拿剩下的所有時間來換過去一個朋友或敵人一下午的陪伴,但卻不可得。

40-60歲:一定要為時光和生命注入意義感!
為什么說是從四十歲到六十歲呢?因為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和體會,在40歲之前,一般都是懵懂、經(jīng)歷、體驗和沉淀,到了40歲之后,人的心智才會真正成熟起來。
所以從某種意義而言,人生的關鍵就在于這20年,你最后能夠達成什么高度,與40歲到60歲所種下的“因”有關。
舉個例子,華為公司創(chuàng)辦人任正非就是43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然后用了一二十年時間取得成功,他沒有辜負自己的生命。
“幸福是什么?不是掙到錢就幸福,而是積攢起一大把的回憶就是幸福?!?/p>
任正非這句話就很有內(nèi)涵,是他過來人的領悟。我們也要吸取他的經(jīng)驗,為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回憶、注入意義感才行。

什么叫意義?人生有何意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如夢,一切都是空,畢竟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什么都帶不來,什么也帶不走。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做夢,離開世界的時候是夢醒。既然如此,人活著又有何意義?
所謂意義,它的內(nèi)涵是思想和精神,是人生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梢哉f,正是人是為意義而活,如哲人所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
人生本來就是緣起性空,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必須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根本點,確立一個目標才行。
或者可以理解為責任,每個人活著都有其責任(也叫使命感),比如養(yǎng)兒育女,比如復仇,比如為了某種事業(yè)的盡心盡力,鞠躬盡瘁。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人生是過一天少一天,時間不可再生,哪怕你花費再多的金錢,也無法阻止生命時間的流失,失不再來,所以很多人說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都覺得時間不算什么,有的人甚至覺得時間太多了,時間怎么過得那么慢啊,等到他們走到最后,才猛然意識到,已經(jīng)逝去的東西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從古至今,多少人都是稀里糊涂、隨波逐流,他們活著的時候帶給別人很多的麻煩和痛苦,他們自以為是,他們自作聰明,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最重要。
但最終證明,他們都是微不足道的平庸之輩,不管有錢沒錢,不管他們占了多少便宜,終究都是隨波逐流的庸人罷了。
什么叫隨波逐流?就是被環(huán)境所改變和主導,多少人一輩子以為是為自己而活,實際上他們從來沒有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