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觀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此刻扮演的角色

今天分享一個察覺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性用你我他來表達自己 可是?你我他?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對立 而有了我,就有了立場 可是立場只是劇本角色的一部分 人本身是無限的 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時時提示自己: 此刻在關系中的角色不是自己,它無法代表自己 而當我們?習慣性用?我?為主語來表達, 就很容易把自己框死在這個角色中, 陷入劇本角色里內耗 而內耗只存在于那個劇本中 只要脫離那個角色,對立和內耗就消失 作為我們自己本身,想要成為什么角色 是隨時可以選擇的 而很多人在互動過程中感受到被定義,被捆綁 是因為她把那一刻自己扮演的那個角色當成是她自己, 把那個感受當成是自己 把那個想法當成是自己 把那個疼痛當成是自己 可是,那些都不是你 而你感受到被定義,被局限,被捆綁 它背后的提示是你的場不夠定 你會被引動去關注對方,繼而跟隨對方的頻率, 用對方的那套認知去理解他遇到的事 而不是穩(wěn)定扎根在自己,通過自己這套系統(tǒng)去察覺對方的輸出 前者是完全進入對方的劇本用對方的認知去共振對方的情緒 后者是用自己的認知去共振對方的經歷抽絲剝繭 而互動過程中,如果對方的劇本有二元的劇情,那么很容易被套入那個角色 解決方式也很簡單,可以通過去主語溝通 也就是摘掉我,不主動去成為那個靶子,而是來到觀察者視角 具體體現(xiàn)在?對話過程中,不以我自稱,以自己的名字自稱 比如這句話:?我覺得你說的不對 修改為:贊贊覺得某某說的對,同樣的,針對這件事,贊贊有不一樣的看法,贊贊覺得這件事也可以這樣做 摘掉我,以自己的名字和對方的名字代入劇本 而不是直接以我進入角色 這樣,就直接避免成為那個靶子 就事論事, 而不是被卷入那個對立中彼此糾纏。 而有時候我們進入對方的劇本,只是為了看見那個卡點,挖掘到背后的負面定義,修正那個負面定義 而不是去和對方共振情緒,陷入對方的劇本,進行爭執(zhí) 一切都是角色,而角色是那一刻自己的選擇 你隨時可以重新選擇角色 隨時可以選擇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角色不是你??身體不是你??思想不是你 你不是任何角色,同樣的你可以選擇成為任何角色 定義權始終在你自己,你永遠可以帶自己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能量沒有消失或流走,它就在那里 只是說你選擇停留在哪個角色,哪個維度 它就會穩(wěn)定在那個層級 同步就會呈現(xiàn)?相應的狀態(tài) 當你回到自己,它會重新出現(xiàn) 而當你感受到被抽走 只是因為你來到了對方的劇本角色中 (或者說它也是你潛意識需要體驗的一個面向)
那么,回去自己就好了 回來自己以后,重新定義 自己在哪里,自己是誰 選擇權永遠在你自己這里! 你才是那個玩游戲的人! 你不等于你的角色,不等于你的感受,不等于你的身體,不等于你的思想 那些都是工具 祝福大家調頻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