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康寧兒童心理醫(yī)院:用體驗來讓孩子體悟道理

成長︱聰明的家長跟孩子講道理,不光動嘴,還得用心
相信當父母的在給孩子講道理這點上都會有相同的感受——不被氣死也差不多了。
前幾天跟家里視頻,剛好小姨也來家里串門,聊著聊著,我順嘴問了下小姨孩子的學(xué)習情況,沒想到一下打開了小姨的話匣子:我快被我女兒氣死了。
現(xiàn)在的小孩都會玩手機,她也沒太過反對孩子玩手機,覺得畢竟時代不同了,但是有幾次她半夜起床上廁所看到女兒還在刷短視頻。
女兒身體弱,她特地讓我外公在村子里找了一頭羊,每天給女兒熱羊奶喝,結(jié)果人家不領(lǐng)情。
每次說她兩句,她女兒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貓:媽,你能不能不要這么煩?
“我苦口婆心地給她講道理,又不是要害她,她才8歲,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早就開始叛逆了嗎?”
“當我講道理講得口干舌燥,連自己都被感動時,這個小家伙卻聽得百無聊賴,隨口一句反駁都能把我噎死。”
作為父母,我們之所以講道理,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給孩子最好的引導(dǎo)。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講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過孩子的道理。

01
言傳=身教
最近幾年,大家都很推崇家庭教育中“身教”的部分,毫無疑問,“身教重于言傳”是一條教育的原則。
但是,“重于”只是意味著“身教”更加重要,而不意味著“言傳”就不重要。
于漪老師曾談到自己受過的家庭教育時說:
我母親沒什么文化,并不懂得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論,就是做好人,我們跟著學(xué)。她告訴我們,第一,要善良;第二,要寬容,多想著別人。就這么簡單。
這不就是講道理嘛,很多家長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小時候也講過相似的道理。
由此可見,道理肯定是要講的。但是怎么講道理才有用?
網(wǎng)上有人提及一條與小孩子溝通的黃金法則:講道理,不能超過三句;超過三句,就是啰嗦。
他講了一個小故事:
孩子不聽話,欺負別人家孩子。你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從共情能力講到傳統(tǒng)美德,從素質(zhì)教育講到做人做事,恨不得一下就從根兒上把他這個問題給除了。
念叨了小半天,最后你問孩子:你聽懂了嗎?
孩子:聽懂了……
你再問:聽懂什么了?
孩子:不能打人……
因為小孩子的理解力是非常有限的,不管你講的道理多么正確,多么天花亂墜、旁征博引,他記住的就那一句話。
因此,在開口說教孩子之前,最好在心里先過上一遍,一方面可以簡化語言,抓住重點;另一方面也是幫自己平靜下來。

02
用體驗來讓孩子體悟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講道理才是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式,殊不知,孩子早就聽煩了,恨不得立馬逃走。
之前網(wǎng)上有一位媽媽,她的孩子有一定的厭學(xué)情緒,學(xué)習成績也不好,無論家人怎么說,心思還是不在學(xué)習上,改玩還是玩。
后來,她趁著一個太陽很毒的夏日,帶孩子去菜市場轉(zhuǎn)了一圈。
那天氣溫37°,菜市場又悶又熱,孩子陪她蹲了一會兒就受不了了,一個勁地催她快點,太熱了要回家。
她故意挑挑揀揀,在菜市場轉(zhuǎn)悠了近一個小時,才帶著孩子回家。
回去的路上,孩子媽媽裝作地不經(jīng)意地說:賣菜的工作其實挺辛苦的,還是坐在教室里輕松些呀!
孩子應(yīng)著說:是呀,太陽那么熱,我都受不了了。
孩子媽媽語帶深意地說了一句:天這么熱,咱們可以回家吹空調(diào)、吃雪糕,那些賣菜的人卻不可以呢。
孩子很好奇:為什么不可以?
她回答道:因為他們都在堅持,堅持完一天,他們才能掙到更多的錢,才能養(yǎng)家呀。你在教室里的環(huán)境比他們好多了,他們都可以堅持,你要不要也堅持下?媽媽相信你的堅持,一定會有收獲。
開始她以為這趟“教育之行”沒有什么效果,沒想到晚上睡覺前,從門縫里看到孩子在認真做作業(yè)。
說多少句大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

03
最高級的講道理是這樣的
青少年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過這么一段經(jīng)歷: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
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
她說: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尹建莉?qū)议L說:你既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fā)現(xiàn)不對,就應(yīng)該立即停止。
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么教育她呢?”
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結(jié)果,問題就這么簡單地解決了。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在于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沒道理。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