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四次大怒,六員敵將丟命,跑掉的那個,趙云是殺不掉還是不想殺?

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小說里,趙云都是一位有勇有謀完美之將,他不像關羽那樣高傲,也不像張飛那樣暴躁,更不像馬超那樣狠辣,所以一直有人說他雖然身為武將,卻不失溫文爾雅,要是穿上鶴氅道袍,手里再拿把鵝毛扇,就可以跟諸葛亮坐在一起運籌帷幄了。
趙云當過荊州留營司馬、季漢中護軍,這兩個職務都是亦文亦武:留營司馬不但要替劉備看住驕橫跋扈的孫夫人,還要處理荊州的治安案件和違紀將士;中護軍不但掌管禁軍宿衛(wèi)皇室,還主管全軍將士考核升黜。
中護軍在漢哀帝時曾更名“司寇”,三國兩晉又改了回來,通過這種改動,我們也能知道這個職位似乎更偏重于內部執(zhí)法而非帶兵作戰(zhàn)。

受影視劇的影響,趙云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玉樹臨風的謙謙君子,就是殺人的時候也是那么瀟灑飄逸,這種印象倒是符合史料記載:他原本就是常山門閥世家派出帶著家族武裝力量支持公孫瓚的杰出子弟,他的出身和修養(yǎng),明顯要勝關羽張飛一籌,要不然劉備父子也不能把家庭事務和軍官考核這樣繁瑣而又難纏的工作交給他。
史料中的趙云自然是文武雙全,《三國演義》中的趙云也是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比如拒絕笑納趙范寡嫂、勸阻劉備將四川有主田宅分給有功臣將,跟樂呵呵收下五百斤黃金、一千斤白銀、五千萬銅錢、一千匹蜀錦的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相比,趙云似乎不差錢兒。
趙云也不是總是笑瞇瞇地表現(xiàn)得人畜無害,他在小說中的形象不是眉清目秀溫文爾雅而是身材高大器宇軒昂: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十一位大臉盤雙下巴的壯漢,如果再有一部絡腮胡須,那就是又一位猛張飛,連關羽麾下的超級壯漢周倉,也說趙云“極其雄壯”。

我們在《三國演義》里搜索“云大怒”和“飛(或翼德)大怒”、“羽(或關公、公)”,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趙云這個“老好人”大怒的次數(shù),遠高于關羽和張飛——關羽更喜歡冷笑,張飛更喜歡大喝,而趙云一怒,就要血流成河,他四次大怒,要了六員敵將性命,唯一在趙云大怒后還能活下來的,就只有夏侯惇一人而已。
夏侯惇能在趙云大怒之下存活,是因為當時趙云接到的命令是誘敵而非殺敵——諸葛亮讓他把夏侯惇引進博望坡埋伏圈,如果趙云將夏侯惇挑落馬下,十萬曹軍就會縮回去,殲滅曹操有生力量的計劃就落空了。
在博望坡誘敵的趙云,大怒可能是裝出來的:“趙云出馬,惇罵曰:‘汝等隨劉備,如孤魂隨鬼耳!’云大怒,縱馬來戰(zhàn)。兩馬相交,不數(shù)合,云詐敗而走?!?/strong>
奉曹操之命,帶領十萬大軍征討劉備的夏侯惇,當時只有一只眼睛是好的,這回又被趙云引進火場熏了半天,估計勢力會變得更差了。

趙云第二次大怒,是在攻取桂陽的時候,遇到了善使飛叉、不知死活的校尉陳應:“陳應罵曰:‘我等只服曹丞相,豈順劉備!’趙云大怒,挺槍驟馬,直取陳應,應捻叉來迎?!?/strong>
趙云是個有修養(yǎng)的文明人,所以看見罵街的就發(fā)怒,尤其是不允許有人罵劉備,誰罵劉備他就跟誰急眼,陳應很快就為自己的嘴欠付出了代價:戰(zhàn)到四五合,陳應就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敗逃時投擲飛叉又被趙云接住,最后被趙云一把從馬上薅下來,“擲于地下,喝軍士綁縛回寨。”
使飛叉的陳應四五個回合就被活捉,看起來趙云已經壓制住了自己的怒氣——他要的是桂陽不戰(zhàn)而降。
原桂陽太守趙范一看發(fā)怒的趙云惹不起,就乖乖獻城投降了。要不是趙云手下留情,慣用飛叉的陳應,曾射雙虎的鮑隆,都會成為趙云槍下亡魂。
后來陳應鮑隆二人串通趙范反叛,趙云卻不失曹操,趙范也當不了張邈,趙云心平氣和地將詐降的陳應鮑隆推出斬首,然后將計就計活捉了趙范。

夏侯惇從趙云槍下幸存,陳應鮑隆身首異處,趙云這兩次發(fā)怒,有兩顆人頭落地,趙云上了年紀之后,出手越發(fā)狠辣,他后兩次發(fā)怒,就一個活口都不留了。
趙云第三次發(fā)怒,還是因為對方嘴欠,漢中之戰(zhàn),黃忠劫糧被張郃徐晃圍困,趙云帶領三千騎兵接應,一槍刺死使大刀的文聘部將慕容烈,又有一個不知死活的曹將冒出來:“云直殺入重圍,又一枝兵截住,為首乃魏將焦炳。云喝問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殺盡矣!’云大怒,驟馬一槍,又刺死焦炳,殺散余兵?!?/strong>
張郃徐晃尚且不敢跟趙云交手,無名下將焦炳居然敢在他馬前犯賤,豈不是自尋死路?
像焦炳一樣嘴欠的,還有韓德,他那一嗓子,直接斷送了四個兒子的性命:“兩陣對圓,韓德出馬,四子列于兩邊。德厲聲大罵曰:‘反國之賊,安敢犯吾境界!’趙云大怒,挺槍縱馬,單搦韓德交戰(zhàn)。”
據(jù)說善使開山大斧的韓德有萬夫不當之勇,他的四個兒子也都精通武藝,弓馬過人,但是一交手才知道韓家沒有五個萬人敵,趙云長槍挑起五只菜鳥,正好做一個烤串:長子韓瑛,戰(zhàn)不三合,被趙云一槍刺死于馬下,他的三個兄弟韓瑤、韓瓊、韓琪拿著長刀、、方天畫戟和日月雙刀一擁齊上,結果是“韓德見四子皆喪于趙云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p>
四只螞蚱有點少,趙云一不做二不休,又把韓德穿了上去:“韓德曰:‘殺吾四子之仇,如何不報!’縱馬輪開山大斧,直取趙云。云奮怒挺槍來迎,戰(zhàn)不三合,槍起處,刺死韓德于馬下?!?/strong>
羅貫中在贊美虎牢關三英戰(zhàn)呂布的長詩中有這樣一句:“馬蹄到處鬼神嚎,目前一怒應流血?!?/strong>
這句詩用在趙云身上也合適:他第一次發(fā)怒,夏侯惇被做成了熏雞;第二次發(fā)怒,桂陽城唾手而得;第三次發(fā)怒,焦炳一命嗚呼;第四次發(fā)怒,韓德父子五人攜手赴黃泉。
我們細看趙云這四次發(fā)怒,就會發(fā)現(xiàn)都是因為對手嘴欠,結果是趙云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最后實際只有夏侯惇一人逃得活命,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如果趙云不是誘敵而是決戰(zhàn),夏侯惇和趙云打多少回合才能分出勝負?

可能很多人認為趙云擊殺夏侯惇毫無懸念,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演義》就會發(fā)現(xiàn)夏侯惇真不是那么好殺的:呂布曾與夏侯惇兩次交手,夏侯惇一負一平;關羽曾與夏侯惇兩次交手,一次是被夏侯惇纏住跑不掉而困守土山降曹,一次是被張遼勸和,憤怒的關羽沒有將夏侯惇斬于馬下,夏侯惇也沒能把關羽抓回去交給曹操發(fā)落。
這樣看來,用長槍的趙云對戰(zhàn)用長槍的夏侯惇,并不是很容易就能獲勝的事情,于是最后只好把問題留給讀者諸君:分別以正史和小說為依據(jù),讓夏侯惇和趙子龍帶領同樣的兵馬,在同等條件下一決高下,最后獲勝者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