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論:畫寧可失之高,不可失之冗;寧可失之生,不可失之熟
畫寧可失之高,不可失之冗;寧可失之生,不可失之熟。生有救,熟不可醫(yī)矣。熟近俗。俗,詩畫之大病也。 唯恐有圖,是謂能畫。川 用巧不如用拙,用巧一目了了,用拙玩味不窮。亂求理,整見才,細(xì)須文,豪有法。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2],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蔽嵊诋嬕嘣?,畫之神理全在虛處淡處。 【注釋】 [1]此語大意可能采自唐人張彥遠(yuǎn),語:“意不在于畫,故得于畫”。[2]輻:車輪中湊集于中心轂上的直木。轂:音谷,可為車代稱。轂指圍在車軸頭上的圓圈,輻的一端在轂上生根,另一端安在輪的外圈上。 [3]黃賓虹說:“作畫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哏多棋即取勝。所謂活眼即畫中之虛也?!薄肮湃水嬙E有'實(shí)處易,虛處難”六字秘訣。老子言'知白守黑’,虛處非先從實(shí)處極力不可,否則無由入門。”可參閱。 【語譯大意】 畫寧可因格調(diào)高而不為人們所知,不可失敗在廢筆太多上;線條墨塊生不可怕,就怕畫得太熟,用筆從紙上滑過。生可以提高,熟難以挽救。熟和俗氣相接近。俗氣是詩畫的大毛病。 寫云山者叫畫,山水兼人物的叫圖。沒有創(chuàng)作沖動不畫,沖動不可遏止才畫。唯恐無沖動而畫得太多,方是能畫的人。 以畫得巧妙見長,不如畫得老拙。畫得巧一眼被人看穿;人畫 俱老,返老還童有稚拙之美,其味無窮,不怕欣賞者反復(fù)看。 線條可以形亂神不亂,亂得合理;畫得完整,方見才華;作畫細(xì)致,需要有文學(xué)意境,方不流于瑣碎;用筆豪放,不失法度。 老子說過,三十根車輻集中在軸外圍的轂?zāi)旧?,不是所有的輻木都同時落地,承擔(dān)重量僅是一部分,其余未負(fù)重部分決不是多余的,否則輪子轉(zhuǎn)動不了。我認(rèn)為作畫也是這樣,畫的神氣理法都在虛處淡處。畫的虛處淡處貌似多余,實(shí)則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