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水丨在番禺南亭村,這13位自梳女,用行動描繪出女性的自立自強...
威水丨在番禺南亭村,這13位自梳女,用行動描繪出女性的自立自強...
https://mp.weixin.qq.com/s/l_dqj1DaaUarAxARutq4QQ
小番??廣州番禺發(fā)布??2018-10-16 18:12
傳統(tǒng)觀念中,婚姻是女子幸福的源泉,亦是幸福的終點站。女子的幸福與否均交由社會綱常評定,女性的天性、本能、感觀被漠視與壓制。
但就在封建禮教壓迫最烈的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有一群女子突破穹頂,拒絕走入封建婚姻,向世人和廣大女性演繹了自由的幸福。
她們就是自梳女,民間又尊稱她們?yōu)椤肮闷拧?、“姑太”?/span>

女性意識的覺醒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自梳女最早是源于順德。順德有一戶姓吳的人家,生了5個女兒??上У氖?,前四個女兒的婚姻都并不幸福,因此第五個女兒下定決心不嫁。
于是小女兒就在小屋里養(yǎng)蠶,自食其力。這種做法,引起很多年輕女子紛紛效仿。

當資本主義生產(chǎn)開始萌芽,紡織業(yè)的崛起吸引許多女子投入蓬勃發(fā)展的民間經(jīng)濟,更有大膽者,將目光投向海外。
發(fā)達的沿海經(jīng)濟、開放與包容的民風為女性覺醒與先進的女性文化創(chuàng)造了土壤。年輕女子走出深閨,看到外面世界如此之大,對命運選擇權的渴望被瞬間點燃。
自食其力,不受婚姻桎梏,行事自主,但凡有獨立能力的女子紛紛選擇梳起,由此“自梳”之風,日益盛行,直到辛亥革命初期,歷久不衰……
自梳女義結金蘭
自梳女們勤謹克儉,很多人肩負起照顧全家的責任。
她們傾力照顧家人、宗親、甚至有的憑一己之力挽救整個宗族,日益贏得民間的尊敬與尊崇。

同村的自梳女義結金蘭,以姐妹相稱,無論身處故里,還是遠赴重洋,她們忠于彼此,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當家里有困難時,諸多金蘭姐妹出手相助,共度難關,漸漸在自梳女群體中發(fā)展出一種特殊的救助組織形式——埋月會。
越來越多女子也以“梳起”為榮,自梳女風潮在民國時代達到巔峰。
據(jù)早年番禺學者鄔慶時調查研究,1905年,南村僅有1人外嫁,全村有數(shù)千名自梳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33年,即民國時代,番禺有7110多名自梳女??梢娖滹L氣之盛,時日之持久。
海心崗上的回聲
在大學城美院旁邊有一條保留村,叫做南亭村,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歲月里,番禺南亭渡口外的海心崗見證了這段歷史。

姑婆決定梳起的時候,會有一個儀式,即租一天的小艇,劃向海心崗。海心崗上有一塊石,叫梳起石。
姑婆會帶著一個簡單的梳妝柜筒上島,里面有頭篦、茶油、頭簪。梳起的時候要喊幾句唱詞:
????一梳,梳到尾
????二梳,就吉祥滿地
????三梳,就一本萬利
這就是告訴大家:我不嫁人了。
海心崗如今郁郁蔥蔥,上島的石徑布滿青苔,昔日的梳起石早已被叢林掩沒。岸邊的輕舟還在輕輕哼著當年的梳起歌......
舒緩的江面上,仍舊倒映著年輕女子們梳起歸來的輕盈身影,還有她們自強不息、為家人、為家族無私奉獻的一生。

廣州市番禺區(qū)小谷圍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健在,是中國最后一批自梳女,他們均已八十高齡以上,有的已近百歲。她們身上都散發(fā)著自立、自主、自強、自由的光芒,推動著社會向著更平等、更自由、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作為女性運動的先鋒群體,自梳女們從未被遺忘。新時代女性發(fā)自內(nèi)心地欽佩自梳女前輩們的勇氣、堅韌與奉獻精神,她們也正在用實際行動將這些精神一一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