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本草》中記載的膽木
【出處】出自廣外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Dǎn Mù
【英文名】Medicinal Fatheadtree, Wood and root of Medicinal Fatheadtree
【別名】山熊膽、熊膽樹、藥烏檀、黃膽木、黃心木、樹黃柏
【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
喬木,高4-12m。小枝纖細(xì)而光滑。葉對生,紙質(zhì);葉柄長10-15mm;托葉倒卵形,長6-10mm,先端圓,早落;葉片橢圓形,罕有倒卵形,長7-14cm,寬4-7cm,先端漸尖,略鈍,基部楔形,全緣,側(cè)脈8對,近邊緣外彼此連結(jié),兩央均明顯。
頭狀花序頂生,單生,圓球形;總花梗長1-3cm,中部以上有早落的苞片;花5數(shù);萼管邊成肉質(zhì)體:子房下位。小堅果合成一球體,熟時黃褐色,直徑9-15mm,表面粗糙。種子橢圓形,長約1mm,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種皮黑色有光澤,并有微小窩孔?;ㄆ?-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的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
【性狀】
性狀鑒別 多劈成不規(guī)則的片、塊、淺黃色或棕黃色,有的帶坡部,外皮棕黃色,粗糙,較疏松,易肅離。橫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堅硬,氣微味苦。以色鮮黃、味苦者為佳。
顯微鑒別 木材部分橫切面:全組織由導(dǎo)管、木纖維、木薄壁細(xì)胞組成,射線較密,放射狀。導(dǎo)管多單個散在,少數(shù)二三成群,直徑40-220μm。射線細(xì)胞1-2列,長方形,木化,具紋孔。外層木纖維少數(shù),成群散在,壁較薄,微木化;內(nèi)層纖維密集,壁厚腔小,強木化。

木薄壁細(xì)胞為外層的基本組織,內(nèi)層的纖維群中亦有少數(shù),壁木化,具紋孔。切向切面:導(dǎo)管節(jié)長短不一,具緣紋孔。射線高度為十?dāng)?shù)層至幾十層細(xì)胞,長方形或類方形。木薄壁細(xì)胞長方形,壁呈念珠狀增厚。木纖維密集,縱向延長。
參考文獻(xiàn):《中華本草》
注:本文不作為用藥推薦,僅供參考,用藥請遵醫(yī)囑。
部分圖片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