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打蚊
為父打蚊
打蚊傷父
? ? ? ? ? ? 《法苑珠林·十誦律》
【原文】
過去有禿頭染衣人,共兒持衣詣水邊,浣衣已,絞曬持歸。
爾時大熱,眼暗。道中見一樹,便以衣囊枕頭下睡,有蚊子來飲其頭血。
兒見父已疲極睡臥,便發(fā)惡罵云:“是弊惡婢兒蚊子,何以來飲我父血?”
即持大棒欲打蚊子。
蚊子飛去,棒著父頭,即死。
時,此樹神便說偈言:寧與智者仇,不與無智親;愚為父害蚊,蚊去破父頭。
【今譯】
過去有一個以染衣為業(yè)的禿頭,一天,他跟兒子一起,拿著染了的衣服,來到水邊去漂洗。
衣洗完了,擰出水絞干水,曬干,父子倆忙乎、辛苦勞動了大半天,衣服總算洗好曬干了,父子倆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拿回家。
這時,時值盛夏,又剛好晌午,天氣酷熱,那染衣人眼睛發(fā)朦,身子乏了,非常疲倦。
染衣人在路邊找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便把盛衣的袋子做枕頭,躺在樹陰下,時間不長,染衣人就睡著了,因太疲勞而睡得很深沉。
染衣人睡得正香,忽然,飛來一只蚊子,叮在他的禿頭上吸著血。
兒子看見這種情形,便惡狠狠地罵道:“這個下賤的臭蚊子,竟然在這兒吸起我父親的血!你等著,我一定要好好教訓(xùn)你!”
他便馬上順手拿起一根大木棒,照準父親頭上的蚊子,掄起大棒子,使足了全身的力氣,狠命地朝蚊子砸去。
結(jié)果,蚊子飛去了,蚊子沒被打著,卻狠狠地重重的打著了父親的腦袋,當即死了。
這時,這棵樹上的神靈便作了一首偈言,道:寧與智者仇,不與無智親;愚為父害蚊,蚊去破父頭。(意思是只能跟聰明人結(jié)伴,不能與愚人相親;這愚人為父打蚊,蚊子絲毫沒傷著,卻一棒打破父親的頭,使父親送命。)
(愚人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久與愚人相處,連自己都會智力低下。)
【賞析】
不審情勢,不講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方法,方法不是越強硬越好,過于強硬,用力過猛,往往會適得其反,好心辦壞事,造成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集》是唐高宗時僧人釋道世編撰的一本宣傳佛教教義的類書,為我國佛教文獻中極其珍貴之一部書。
著者道世,京兆(西安)人,俗姓韓,字玄惲。
全書約百萬余字,博引諸經(jīng)、律、論、傳等四百多種。
本篇及“猴子救月”、“野干分鯉”、“夫妻妒影”等皆是選自此書《法苑珠林》所選輯的佛經(jīng)故事,但都做了簡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