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h1>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大多數(shù)人對這句話的解釋:大家厭惡的東西或人,一定要查一下,大家喜歡的東西或人,一定要去查一下。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不,在你生活中有很多周圍人討厭或喜歡的人,難道你每次都要去查一下嗎?這能對你的生活進行改變嗎?反正我個人覺得這么做是在浪費生命,況且,孔子會說‘正確的廢話’嗎?再一看原來的解釋純屬是從字面強行解釋的。首先這句子的斷句是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之。這樣看來就好理解了很多。再來看一下字,惡:討厭,惡之:以之為惡,而惡之,好:喜歡,好之:以之為好,而好之。接下來‘察’這個字是這句話的關鍵字:分辨,明察,覺察。那么我們就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我們根據(jù)自己本身的厭惡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就需要覺察,我們根據(jù)自己本身的喜好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也需要覺察,不要人云亦云,盲目的去‘跟風’如果你根據(jù)自己本身的好惡來看待事情,那你就陷入我執(zhí)了,也就是情感判斷,這樣并不能提升你對事情認知的全面性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