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辛棄疾的詞人——夜讀稼軒詞有感


一場舊夢空悠悠,人間何處再尋他?昨夜夢見了一個威武的少年英雄,橫槊賦詩,氣宇軒昂;轉(zhuǎn)眼卻成了一個愁容滿面的中年詞客,嘆息不已,擦拭寶劍;又轉(zhuǎn)瞬成了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徐徐前行,漸漸遠去……夢醒之后,發(fā)現(xiàn)一切成空,“辛棄疾”三個字不過是出現(xiàn)在了詞作者處。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可是他是何等的光亮,在黑暗的南宋朝廷中又是何等的格格不入。如此的蓋世才華,武能定乾坤,文可安天下,可竟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何其悲憤!稼軒的一生都在回想年輕時的功業(yè),“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以至于死前仍高呼“殺賊、殺賊”!嗚呼哀哉!這不染俗塵的赤子之心終究敵不過滿朝文武的茍且偷安,也許他最大的敵人不是大江之北的金人,而恰恰是那朝堂之上的群丑鼠輩,真真?zhèn)€“恨煞宋庭狐鼠賊,強教虎將充詞客”(劉揚忠《鵲踏枝·題濟南稼軒祠》)。本該“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虎將卻落得個“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境地,君知否“一代詞宗”并不是“青兕”的本意。一生三起三落,昏聵的小朝廷對稼軒這樣的“真虎”隨意任免,“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要“死鼠”棄“玉石”,好“雕塑”去“真龍”,這樣的朝廷還有什么值得復活的余地呢?他本該“贏得生前身后名”,本該收復失土、整頓山河,可是無奈與悲憤卻填滿了英雄的心,多少血淚埋進了一句“可憐白發(fā)生”!
稼軒的愛國主義不是單純的“忠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著這片土地與人民,“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他記掛的始終是那美麗的家國天下;“看試手,補天裂”,年少時便意氣風發(fā),立下大功,其《美芹十論》和《九議》情真意切、氣勢非凡、理據(jù)翔實,可就是這么一位真儒將卻只得遠離前線,終老山林。身為有志報國的真男兒,孔武有力的軍人,稼軒卻只能“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酒兵昨夜壓愁城”、“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以松、以酒、以花為兵,千古一聲悲嘆莫過于此罷。
他在長達四十年的創(chuàng)作之中(有作品可考)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在他的詞中有風云有天地有豪情有柔骨有失意有振奮……稼軒的長短句中有“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青年英雄;有“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的中年英雄;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暮年英雄;有“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的宦林名士;有“北窗高臥,莫教啼鳥驚著”的山林隱士;有“春懷似酒濃”和“夢里喚卿卿”的風流情種;有“讀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的執(zhí)著理想者;有“千古光陰一霎時,且進杯中物”的看破紅塵者;有“管竹、管山、管水”和“宜醉、宜游、宜睡”的頹廢老人;有“休說須彌芥子”和“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的佛道兩收者;有“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的嫉惡正直者;有“百煉都成繞指,萬事直須稱好”的埋名之士;有“怎得身似莊周,夢中蝴蝶,花底人間世”的虛無出世者;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沙場真虎;有“書萬卷,筆如神”和“百藥難醫(yī)書史淫”的飽學文士;有“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的柔情才子;有“‘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熱血鐵漢;有“枉了沖冠發(fā)”的怒目金剛。(引自劉揚忠先生的《辛棄疾詞心探微》第229頁至230頁部分文字,筆者略有增刪)

一身正氣,浩然長存,詞中之龍,人中豪杰!辛棄疾22歲便可萬軍中生擒叛徒,可謂少年英雄,自古治國用文士,征戰(zhàn)仰武將,而文武兩道他辛棄疾一人足矣。悠悠華夏從不缺烈烈忠魂,從衛(wèi)青、霍去病、耿恭到岳武穆、辛稼軒、文天祥再到于少保、戚繼光……數(shù)不盡的忠魂守護著這片土地,生時即為人杰,死后更作鬼雄!辛棄疾的功業(yè)本可以不限于區(qū)區(qū)擒賊,他足可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為何蒼天無眼、命運多舛,“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把欄桿拍遍”,終其一生,遲遲等不來真正的北伐,終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游子罷了。放翁語:“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又何嘗不是稼軒的心聲呢?復我疆土,九州歸一,萬姓歡歌,他辛棄疾等了太久太久了,他辛棄疾想得太癡太癡了。終于,“春風不染白髭須”,英雄如他也無可奈何地老了,只剩下了“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多么可笑的南宋,多么可悲的殘山剩水小朝廷,完顏亮身死之時本可以借機收復,可享盡榮華富貴的軟骨皇帝協(xié)同他的腐朽文人們只知賞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何其荒唐!何其不堪!
人生緣何難堅持,只因未讀辛棄疾。人生匆匆?guī)资d,多少空夢多少淚?有時會想,為何他辛稼軒就是放不下所謂的北伐,又為什么總是對荒唐的世事耿耿于懷?就不能索性埋身山林,洗盡愁緒,做他一個山野老人、文人詞家。稼軒確實是這么做了,但是他的肉體已然歸隱,可是他的靈魂卻依舊在那故國中原上呼嘯不止,就是因為放不下,他才是辛棄疾啊。嗚呼!堅持了一生,悲苦了一生,“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千古悠悠,皆付淚中。若是聽得稼軒的一生,又有何事難堅持?若是能吞吐稼軒的英雄之心,又有何功業(yè)做不到呢?
痛稼軒,哭稼軒,仰稼軒。黑暗的世事生生把一個虎將逼成了詞人,生生把一個意氣風發(fā)、雄才大略的辛棄疾逼成了一個隱沒山林、垂垂老矣的辛稼軒。須知這人間是苦難的啊,稼軒太明白了,“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可還是選擇了托身走他一遭。小人們壓制得了稼軒的身軀,但摧毀不了稼軒的豪情,更殺滅不了稼軒的忠魂,冷卻不了稼軒的熱血,那些殺敵復土的壯志,洗清神州的正氣,都被稼軒留在了一首又一首閃耀千古的詞句中去。顏子的樂道、屈子的精魂、李廣的失意、元龍的高潔、陶潛的釋然、北宋的達者皆入胸中,三國的英杰、兩晉的小人重生于他的詞中,儒、釋、道的思想在他的心中完美融合。既然要做詞人,就做個徹底、做個痛快,論數(shù)量,六百二十余首冠壓兩宋詞壇;論質(zhì)量,無愧詞壇第一開辟手。寫山、寫水、寫花、寫夢、寫戰(zhàn)、寫國、刺小人,歌正氣,懷家國,賞村居,既然手拿不了劍,那就拿筆戰(zhàn)個痛快。博采眾長,閱遍古今,無數(shù)的典故被他嫻熟運用,恰到好處又哲理無窮,其文辭推敲,同樣鮮有人能敵,所謂“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這眼界與氣魄,又有何人能匹?帶湖、瓢泉里他開一代先河、留一世英名。千年后的我們讀起稼軒的詞依舊可以波瀾萬丈、熱血沸騰,滿眼都是他的山河,滿心都是他的天涯。
可是君知否?
若是辛棄疾能上馬渡江,必將奪還故土;
若是辛棄疾能坐鎮(zhèn)掛帥,定能驅(qū)除外虜;
若是辛棄疾能揮灑才略,必將救國傾覆;
若是辛棄疾能得償所愿,定能散凈黑霧;
若是辛棄疾能赤心報國,必將震爍千古!
可惜沒有如果,他終是成了一代詞宗,留下了永世不朽的千古名篇,也留下了千年不甘的英雄之悲。胸有正氣者,心懷家國者,好讀豪詞者,怎能不愛辛稼軒?千年往矣,過去種種皆塵土,強大的金人消失在歷史的轉(zhuǎn)角中,滿朝的諂臣如今還不如一地的黃土,懦弱無能的宋天子終究擠不進那賢君之列,繁華如夢、孱弱可恥的大宋王朝也被刻進了史書。只有辛稼軒與他的詞亙古不朽,傳唱人間。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