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師小哲】《小邏輯》讀后隨筆(三十)——客體
實在沒想到后面的部分難度會那么高,不管怎樣,估計兩篇就可以完結《小邏輯》了,之后可能會有番外之類的,不過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本篇講概念的第二階段——客體??腕w從第194節(jié)到212節(jié),因為內(nèi)容非常多,本篇不根據(jù)小節(jié)來講。

客體。客體是直接的存在,客體對差別和直接統(tǒng)一來說是漠不相干的,客體對其直接統(tǒng)一來說也是漠不相干的,作為一個全體又分裂為許多有差別的事物,每一事物本身又是一全體。因此客體是雜多事物的完全獨立性和有差別的雜多事物同樣地完全無獨立性之間的絕對矛盾。
PS:之前也說了,從推論到客體的這個過渡是非常反直覺且難以理解的,這里就不多做展開,能在知性上有個理解就會好。換句話說,我也真的快被繞死了。客體的絕對矛盾即是說客體中有差別的事物既是彼此獨立的又不可避免的處于相互關系之中,每一物體的存在都是因為他物的存在。
客體的三個階段:
(1)機械性。直接的無差別的客體,在這一階段,客體對差別是漠不關心的,機械物體彼此間的聯(lián)系只是外在的。由于客體最初把概念看做是外在于它的主觀的東西,客體的一切規(guī)定性也是外在地被設定起來的,客體與別的事物的作用也是外在的。這些客體保持在外在的關系和無獨立性里,但仍然同樣是獨立的,彼此外在的互相抵抗著。
PS:機械性的客體,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機械式記憶,即死記一串“沒有任何規(guī)律”的文字而完全不去管這些文字的意思。
機械性又分為三個階段:
①無差別的機械性。事物間的關系是外在的。
②有差別的機械性。事物對別的事物不是無差別的,是有作用、有相互關系的。客體是和它自身的否定的統(tǒng)一性、中心性、主觀性??腕w聯(lián)系著外在事物,外在事物也是自身中心,又與別的事物相聯(lián)系,惡無限又形成了。
③絕對的機械性。內(nèi)在的否定性和非獨立的客體通過一中項相聯(lián)系,這中項就是相對的中心。
PS:這里黑格爾使用了三合體或三合一,所謂三合體就是上篇所講的質(zhì)的推論的三種形式的接續(xù)使用,雖然三合體后面還會用到,也是黑格爾辯證法中很重要的論證,但是鑒于這部分需要普通邏輯的功底,我也懶得展開講(而且要把這東西講清楚還要一大推前置概念),所以就直接略去。
(2)化學性。在化學性階段,客體本質(zhì)上表現(xiàn)為差別,或者說,客體之所以如此,只是由于他們彼此的關系,而這種差別構成他們的質(zhì)。有差別的客體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構成它的本性的規(guī)定性,由這種規(guī)定性,它就有了它的實際存在;同時也是概念設定起來的全體性。在化學性階段,客體就是它的這種全體性與它的實際存在的規(guī)定性之間的矛盾。
化學性超出其外在性和直接性,就會過渡到目的性。
PS:之所以叫做化學性,是和這個階段的很多特點有關。第一個特點就是中和,到絕對的機械性階段,內(nèi)在的否定性和非獨立的客體的兩個極端通過中項而中和了起來。第二個特點是變化,在化學性階段,客體表現(xiàn)為從一個形式到另一個形式間變來變?nèi)サ倪^程,這些形式在化學性階段仍然是彼此外在的。
(3)目的性。機械性和化學性的統(tǒng)一。使它自身與和它對立的客體相聯(lián)系。目的是由于否定了直接的客觀性而達到自由實存的自在自為著的概念。在目的中,有它自身同一性與它所包含的否定性和與客體相對立之間的矛盾,但它自身已是一種揚棄或主動的力量。目的的實現(xiàn)過程中,目的轉入它的主觀性的對方,而客觀化它自己,進而揚棄主觀與客觀的差別,只是自己保持自己,自己與自己相結合。
目的的實現(xiàn)就形成了到理念的過渡。
目的性有三個階段:主觀的目的、正在完成過程中的目的、已完成的目的(我懷疑這里黑格爾詞窮了)
PS:簡單來說,目的就是把客體看做是一種工具,所以一開始它是以主觀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其中把客體當做工具的直接的力量就是概念,之后就有了目的性的發(fā)展。這里的很多論述雖然還挺重要的,但是我實在是沒信心解釋清楚,就略去了。

下一篇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