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重復(fù)、有效的輸入——學(xué)好一門語言的基本原理
開頭先說結(jié)論——
大量、重復(fù)、有效的輸入是學(xué)好一門語言的基本原理。


有句俗語叫“五里不同音”,用來形容我國的南方地區(qū)很貼切。

筆者的母語四邑方言,是粵語的一個分支——四邑片。
“四邑方言是粵語系統(tǒng)中跟廣州方言差異最大的方言之一。”【1】
“由於語音差距很大,一般操廣州方言的人群只能聽懂約三、四成的四邑方言對話。”[2]
四邑方言與廣州方言在讀音和詞匯方面有較大差異。用普通話做一個大概的類比:廣州方言讀peng(第二聲)的字,在四邑方言里讀beng(第三聲);廣州方言叫“食飯”,四邑方言叫“吃飯”。
長大后由于工作和交流的需要,我需要熟練地運用廣州方言,以下簡稱廣州話。為了大幅度提高我的廣州話水平,我決定大量地觀看廣州話的電視節(jié)目。
在我的廣州話不斷進步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兩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首先,我能聽懂絕大部分廣州話對話,但不意味著我會靈活運用大部分的地道詞匯。我可以和他人流暢地交流,不過對方可能不會認為我是一個native speaker。這讓我想起了以前貧瘠的英語作文水平,測驗考試的閱讀理解我?guī)缀跄芸炊?,但是如果把這些閱讀理解翻譯成中文,我再把它翻譯成英文就會與原文大相徑庭。再拿上一篇文章的兩個英語句子為例子:
Unlike the Thai language, the Vietnamese language is written using the Vietnamese alphabet.
The Vietnamese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ai language and it uses the Vietnamese alphabet.
我能讀懂第一句的意思,但是我只能寫出第二句水平的句子。
為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我提出“輸入端”和“輸出端”的概念, “輸入端”的東西多,能使你看懂聽懂,卻不代表你很會說和寫,因為“輸出端”的東西太少了。
第二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會運用一部分地道的廣州話詞匯,卻并沒有刻意地去學(xué)習(xí)它們。于是我留了個心眼,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平時看的節(jié)目里面就有,也就是說這些詞匯是在耳濡目染中學(xué)會的。“耳濡目染”意味著重復(fù),而背課文又恰好是一個重復(fù)的行為。因此我大膽地推測——只要不斷地重復(fù)輸入端的內(nèi)容達到某個次數(shù),它就會轉(zhuǎn)化成輸出端。
到此為止,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輸入的東西都會進入輸入端呢?很多人都說語言學(xué)習(xí)靠大量輸入就行,但是在輸入的時候遇到不懂的生詞是常事。
情況無外乎如下兩種:
①:大腦在輸入的時候,對于語言材料中無法通過上下文把意思推測出來的詞語,先存儲下來,而其后再通過某種手段解碼出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大腦在輸入的時候,對于語言材料中無法通過上下文把意思推測出來的詞語,不會存儲下來;大腦只會記住那些可以通過上下文把意思推測出來的詞語,而這一步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情況①和情況②哪一個更貼近事實呢?我認為是情況②,舉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為依據(jù):
①你可能會說像“謝謝”、“再見”、“對不起”這些簡單的日語,為什么呢?因為有中文字幕,使得你在輸入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些詞語的意思,這當(dāng)然也和大量的重復(fù)有關(guān)。
②舍友用家鄉(xiāng)話打電話給家人,我聽了幾年,還是一竅不通。因為沒有任何手段來推測出他在說什么。
?例①我稱之為有效輸入,例②稱之為無效輸入。我認為輸入必須是有效的,否則就是徒勞,所以在輸入的時候一定要搞明白語言材料的意思。
綜上所述,重復(fù)和有效是學(xué)會一門語言的重要手段,再加上老生常談的“大量”輸入,這樣你大腦里的語言材料才會足夠多,是聽說讀寫的基礎(chǔ)。因此,我認為大量,重復(fù),有效的輸入是學(xué)好一門語言的基本原理。如何運用這個原理呢?我覺得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只需要重復(fù)聆聽、閱讀或朗讀大量語言材料達到一定次數(shù),同時弄明白它們的意思。
參考資料:
粵語. (n.d.).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2%A4%E8%AF%AD/266782?fr=aladdin[1]
粵語. (n.d.).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A4%E8%AF%AD[2]

我認為語言天賦是存在的,一般人可能要重復(fù)十次以上才有輸出能力,對于語言天賦好的人來說可能重復(fù)一兩次就夠了。再以廣州話為例子,有的四邑方言母語者在廣州話環(huán)境里生活了幾十年,一開口沒幾句話就會很明顯地“露餡”自己非本地人;有的人母語是非粵語系的客家話或潮汕話,自學(xué)的粵語聽起來卻很像本地人,實是在令人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