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冬節(jié)”、“賀冬”、“小年”等。
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qū)至今仍延續(xù)冬至祭祖的傳統(tǒng)習俗。
而在我國北方,每逢農歷冬至這天,餃子成為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關于“餃子”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jié)為了紀念屈原有吃粽子的習俗,而到了冬至這一天,據(jù)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y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漸漸的,餃子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節(jié)日飯。
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
餃子這一節(jié)日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餡的美好寓意
芹菜餡,“芹”代表“勤”,意為勤密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遠遠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韭菜餡,“韭”代表“久”,意為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白菜餡,“白”代表“百”,意為對百樣之財?shù)钠砀?,亦或是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愿。
香菇餡,“菇”代表“鼓”,有飽鼓之意,表達了長輩對晚輩一種出人頭地的美好祝愿,現(xiàn)代的意義更加深刻,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代指股票大盤勢。
油菜餡,“油”代表“有”,意為祝福你有財,更祝你有才。
酸菜餡,“酸”代表“算”,錢多到要算上一個晚上該是多有錢呢?表達了對選擇的祝福,我們常講“選擇大于努力”,愿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大棗餡,“棗”代表“招”,意為招財進寶,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野菜餡,“野”即野外,意為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
蔬菜餡,“蔬菜”即為素餡、菜餡,有接財納福之意,謂之財神到了。
甜餡,“甜”代表“添”,有增加、增添之意,更與天才諧音,有添財?shù)淖8R馕丁U埬D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