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發(fā)現(xiàn)湖北天坑02:民間“天坑”與專家眼中的“天坑”

2022-06-22 05:21 作者:真實探索  | 我要投稿

大地的傷疤或眼睛:發(fā)現(xiàn)鄂西天坑群落

????????????????????????????

? ? ? ? ? ? ? ? ?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并文


一、這個天坑,距離江漢平原只有20多公里

二、民間“天坑”與專家眼中的“天坑”

三、千丈坑、龍眼睛天坑與削頂洞穴,鄂西南堪稱喀斯特地貌博物館

四、多年以后,以大甕天坑為基準,周圍竟然還能拍到這么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天坑

五、目前已知的最新天坑——2013年誕生在鄂西南利川市

六、長江與清江的多切割造就了湖北西部眾多天坑?

七、襄陽竟然也有天坑:中國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就在當下


(續(xù)前)01:這個天坑,距離江漢平原只有20多公里


視頻合集:天坑與喀斯特


二、民間“天坑”與專家眼中的“天坑”


湖北恩施州,地貌??@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等到天黑雨也沒停,下山在路邊隨便找了個農家樂住下,心里只渴望天氣預報準確,次日鬧鐘響起,天沒亮就早早上山,果然有了絲縷陽光,無人機鏡頭里這個屬于長陽縣大堰鄉(xiāng)的千丈坑云霧繚繞,甚是漂亮,我興沖沖拍完下山到漁陽關,折向南,又連續(xù)拍攝了五峰縣的白巖圈、龍眼睛和另外一個“千丈坑”響水洞天坑、仁和坪三連坑等大大小小十多個天坑狀喀斯特美景。


白巖圈位于宜昌市五峰縣漁陽關鎮(zhèn)沙淌村,海拔約800米,當?shù)卣诮ㄔO鄉(xiāng)村旅游景區(qū),一面人工湖里專門圍出了兩塊草坪,用植物拼成了“中國”兩個大字。湖的盡頭是一個洞道,連通兩個桶裝“天坑”,相距只有一兩百米,內部洞穴聯(lián)通,已經修了棧道觀瀑,很靜很美。


? 宜昌市五峰縣漁洋關鎮(zhèn)沙淌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不遠處另一個更大的天坑,似乎沒有列入規(guī)劃,他們在這里主要推出的是洞穴和瀑布,希望建成一個集生態(tài)觀光、休閑度假、田園采摘、民俗體驗和棧道攀援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綜合體。


? 連續(xù)兩個桶狀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從此往西約6公里,梅家屋場看起來還有一個天坑豎井群,算了算時間,想起剛才把車子開過來的那種盤旋山道,決定還是先往東,去拍汽車導航地圖上就有的“龍眼睛天坑”。


到達預設點剛要拍,山道上走來一位老者,剛聊了兩句,老人家就給我指點路徑,要帶我去坑邊看,我說不用,小飛機飛起來就能看清楚這個“龍眼睛”。老人很好奇的盯著我遙控器的屏幕,耐心看著我拍完,卻說:這不是龍眼睛,這是羊圈坑。


? 龍眼睛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直觀看來,按照現(xiàn)在的定義,這個羊圈坑就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天坑,橢圓形的陡直崖壁,底部洞道清晰可見,依稀可見有小路可到天坑底部的草地。大約因為有人在里面放過羊而叫“羊圈坑”?那么“龍眼睛天坑”又在哪里?


老人家姓陳,他說,龍眼睛天坑就在他們家旁邊,是兩個天坑并列,像一對眼睛,里面還有嘩嘩流水,故名“龍眼睛天坑”。


?老人家姓陳,他說龍眼睛天坑就在他們家旁邊,是兩個天坑并列像一對眼睛?@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陳老先生說并不遠,也就兩三公里的樣子。我在平板電腦上的衛(wèi)星圖里找,天氣太好光線強烈,屏幕看起來很費勁,半天也沒找到,那我們開車實地去看看就是了。


車子開著開著我卻有點不敢走了,路太窄,因為鬧環(huán)保我的越野車剛從通過性很好的陸風x9換成城市越野x8,新車開得很不熟練,車體比以前寬大許多,靈活性差很多,越走心里越沒底,過一戶人家時我發(fā)現(xiàn)這里好調頭,便停住了??撮T牌號是仁和坪鎮(zhèn)橋梁村五組81號,陳老先生說,你在這里飛也行,不遠了,能看見。


然而,飛起來以后,這個龍眼睛天坑卻找得很艱難。老先生指點我來回飛了半天,仔細聽他,描述我才明白,必須降低高度,慢慢找才行。終于看清楚了,所謂“龍眼睛天坑”,其實就是不大的兩個豎井。越飛高,越難看清楚。意外收獲是,這次航拍發(fā)現(xiàn)“龍眼睛天坑”以南大約700米處,就是我剛拍過千丈坑。這個視角看起來,從千丈坑再往東,一個小山包的山頂露出個天窗,再往東盆地邊緣,是一個大水庫,回水灣處看起來疑似又是一個天坑,山坡上還有四個黑黑的洞口。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這戶人家的位置剛好是個制高點,站在地面,目力所及,只能看到一些饅頭狀的山體。無人機能飛到500米高,視角抬高,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天坑和豎井呈現(xiàn)出一個個黑洞的樣貌,像大地上的一塊塊傷疤或者眼睛。


在空中,我們只能看到地下河在地面的這些痕跡,在我們看不到的地下,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一日之間斬獲頗多,入夜,在五峰縣仁和坪鎮(zhèn)的旅館里,久久難眠,倒沒有多少興奮,這兩年,在鄂西找到了太多的“天坑”,對此,我甚至已經有些審美疲勞。


天坑,對于本地人,原本也稀松平常。就說當?shù)厮Q的“千丈坑”,這一天我就拍到兩處:大清早在325省道不遠處拍了一個,下午在“龍眼睛天坑0”旁邊又拍了一個。二者相距幾十公里,都是貨真價實的天坑。在我電腦里衛(wèi)星圖上的預設點上,北邊長陽縣城不遠,還有另外一個“千丈坑”。天坑就在那里,不管你發(fā)不發(fā)現(xiàn),它就在哪里。天坑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萬年、幾十萬、數(shù)百萬甚至更久,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么多天坑沒被“發(fā)現(xiàn)”?民間所稱的天坑,與專家眼中的天坑,又有什么不同?


至此,對于天坑的概念和外延,我感覺不是更明晰而是更加迷惑,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了,手機導航時代,隨便一搜地圖,就能冒出很多“天坑”,這些天坑,與科學意義上的“天坑”又有何區(qū)別?究竟什么樣的地貌形態(tài),才算天坑?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際上,很多后來被當做絕世奇觀開發(fā)的旅游點,原本往往只是當?shù)厝瞬灰詾橐獾娜粘I畋尘埃蠌埣医?979年被畫家吳冠中發(fā)現(xiàn),四川九寨溝被伐木工人發(fā)現(xiàn),稻城亞丁被攝影家呂玲瓏或者追溯更早被美國人約瑟夫.洛克撰寫成《黃教喇嘛的土地》在1930年和1931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才被“發(fā)現(xiàn)”等等。說起“天坑”,最初也是被當做一種旅游資源而出現(xiàn)在書刊中。作為一個科學術語,目前還是一個嶄新的名詞,是一個有待完善的理論體系。


天坑現(xiàn)在作為一個地質科學的專業(yè)術語,與其他學術名詞的不同之處在于是繼五百年前徐霞客命名的“峰林”(fenglin)、“峰叢”(fengcong)及“石林”(shilin)之后,第四個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來自中國的巖溶專業(yè)術語。


事實上,天坑的概念,從建立到現(xiàn)在仍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中的概念。我國最早報道并解釋“天坑”形成的記載,見于楊世燊于1983年編著出版的《石海洞鄉(xiāng)》,楊先生首次將興文小巖灣、大巖灣作為巖溶漏斗的特例進行了論述。巖溶學文獻中 “天坑”一詞最早見于袁道先主編的《巖溶學詞典》(1988)中,當時將“天坑”歸入豎井一類表述:“豎井, 一種垂向深井狀的通道。深度由數(shù)十米至數(shù)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 滲流帶增厚, 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fā)育或洞穴頂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巖溶井、溶井或天坑”。



朱學穩(wěn)教授??@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199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根據(jù)第6次中英聯(lián)合洞穴探險的成果,對四川興文小巖灣和大巖灣的成因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稱之為“大漏斗”。1994 年,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重慶奉節(jié)小寨天坑,也仍然稱之為“特大型漏斗”,再后來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重慶武隆縣的箐口“漩坑”和廣西樂業(yè)縣的大“石圍”,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貌引起了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的慎重思考。從已有的概念上講,箐口和大石圍應稱為巨型豎井。但同一地貌形態(tài)既叫“漏斗”,又稱“豎井”,顯然是不合適的;


也就是說,這種“豎井狀的巨型漏斗,或者漏斗狀的巨型豎井”的地貌又該叫什么呢?

“天坑”概念應時而生。


2001 年,朱學穩(wěn)先生在《科技導報》上發(fā)表論文《中國的喀斯特天坑及其科學與旅游價值》,首次提出將“天坑”從“大型漏斗”中分離出來,作為巖溶地貌學中的一個新成員——“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并建議在國際上使用拼音詞(tiān kēng)tiankeng。

之后,“天坑”這個非常年輕的地理概念,在2005年桂林國際天坑討論會之后,才慢慢得到國內外公認。當時的統(tǒng)計是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天坑75個,其中我國為49個。


2005年的桂林國際天坑討論會后中外出版了“天坑專集”,收錄了中外科學家聯(lián)合署名的論文《天坑釋義》,由此誕生了關于“天坑”最初的權威定義:

“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在連續(xù)沉積厚度及其含水層包氣帶(vadose zone)厚度均特別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巖層(以碳酸鹽巖為主)中,從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寬度與深度從大于100米至幾百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jù)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此外,在觀賞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壯觀、雄奇、險峻、生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等綜合屬性,也應該被認為是鑒別天坑與一般漏斗、洼地或豎井的重要標志。失去地下河行跡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嚴重破壞的天坑,可稱為退化(剝蝕)天坑(degraded tiankeng)?!?/p>

——這是最初的得到中外科學家一致認同的關于“天坑”的定義。


2012年,“天坑”作為科學術語正式被收錄于《Encyclopedia of Caves (Second Edition)》(洞穴百科全書(第二版)(White, 2012))中。當時,由于關注點的不同,中外巖溶學術界對于天坑的認識,還有不少分歧。比如從天坑形態(tài)學上看,天坑是由直立的周壁環(huán)繞而構成的深度和寬度均不小于100m的塌陷漏斗。因此,一個天坑可通過天坑周壁是否存在大部分直立或近直立的巖壁和較大深度來識別。但是,雖然天坑的科學定義限定了天坑的最小尺寸,以此作為天坑的鑒別特征,但最小尺寸并非嚴格限定在100m。對天坑的定義應該慎重理解,尤其那些非常明顯的塌陷漏斗,不能因為其一維尺寸達不到100m而排斥在天坑之外。


天坑的最小容積是界定天坑的另外一個形態(tài)數(shù)據(jù)。當然天坑容積數(shù)據(jù)僅是一個近似值,因為很難確定天坑環(huán)形陡壁的具體位置。以標準的圓柱體或立方體而論,一個最小深度和口徑的天坑容積約為0.8Mm3,而標準的立方體容積才是1.0Mm3。這樣界定天坑的好處是那些深度超過100m而口徑不足100m的天坑,或者口徑超過100m深度不足100m的天坑也能包括在天坑定義范圍之內。


天坑的測量也是一個分歧,基本共識是:對天坑口徑的測量可取天坑邊緣陡壁測量,而那些退化的天坑可取近似點測量;天坑深度測量,可分別從天坑邊緣最高點和最低點取值,二者取值有時相差甚大,取其平均值,可較好地表達天坑的深度,將地形特點真正反映出來。






陜西漢中鎮(zhèn)巴縣大池天坑??@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2016年陜西漢中天坑群的橫空出世,提供了不少樣本。在2018年《洞穴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經過天坑研討會專家小組討論,對天坑定義又作了一些修訂,確定天坑定義為:

“The word tiankeng is a transliteration from two Chinese characters “天坑” (tiān kēng in?pinyin), that roughly mean sky hole or heaven pit,or some similar variation on that double theme. Tiankeng is a very large doline formed from cave chamber (s) in carbonate rocks that is more than 100 m deep and wide,and/or has a volume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cubic meters,a steep profile with vertical cliffs around all or most of its perimeter and is/was connected with an underground cave river.” 相對應的中文定義為,“天坑一詞由中文“天坑” 音譯而來,即拼音tiān kēng,大致相當于英文的 “sky hole”,或“heaven pit”,或這兩個詞的一些相似意義的詞”;


簡單概括來說,目前最新最權威的天坑定義如下:

“天坑是碳酸鹽巖地區(qū)由溶洞大廳形成的,口徑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或)容積大于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huán)繞,且與或曾與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


?(待續(xù))






2019 4 11 01湖北宜昌長陽 千丈坑 全景圖 1_3




發(fā)現(xiàn)湖北天坑02:民間“天坑”與專家眼中的“天坑”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永寿县| 镇巴县| 读书| 新安县| 上栗县| 锡林浩特市| 屏东县| 修武县| 乃东县| 肥乡县| 高唐县| 团风县| 南丹县| 富宁县| 和政县| 辛集市| 大名县| 榆树市| 泰安市| 胶州市| 汝阳县| 彭泽县| 临泉县| 庆元县| 阿拉善右旗| 通州区| 鸡东县| 抚顺县| 平顺县| 噶尔县| 广汉市| 嘉祥县| 安远县| 广平县| 桃园市| 和平县| 乌兰浩特市| 南和县| 夹江县| 永泰县|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