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急,慢性鼻竇炎的診斷與治療
急性鼻竇炎

全身因素:過度勞累,營養(yǎng)不良
局部因素
鼻腔疾病:急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竇口鼻道復合體解剖異常,鼻息肉,變應性鼻炎,鼻程的是物及腫瘤等阻礙鼻腔及鼻竇的通氣和引流
鄰近器官炎癥感染:扁桃體炎,咽炎,牙根尖感染等
鼻腔填塞物放置時間過長:鼻腔異物,醫(yī)源性填塞物等
氣壓損傷:跳水,高空迅速下降時均可使炎癥分泌物或異物進入鼻竇引起發(fā)病
直接感染:鼻竇外傷,游泳時污水直接進入鼻竇等
致病菌:多為化性球菌;如肺炎雙球菌,溶血型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其次為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等)也有厭氧菌感染;臨床以混合感染最為多見
病理:病理過程同急性鼻炎;初為卡他期進而發(fā)展為化膿期,并發(fā)癥期炎癥可直接侵及骨質或經血管擴散引起骨髓炎眶內及顱內并發(fā)癥
臨床表現:全身癥狀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炎,原有癥狀加重,出現有畏寒,發(fā)熱,周身不適等癥狀;小兒可出現嘔吐,腹瀉,咳撒等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癥狀
局部癥狀
鼻塞:多為持續(xù)性鼻塞伴有嗅覺的減退或喪失
膿涕:鼻腔大量膝性或黏脈性鼻涕;可有涕中帶血兒童多見;厭氧菌或大腸埃希菌感染者有惡臭
頭痛或鼻局部疼痛:膿性分泌物和細菌毒素對神經末梢的刺激,黏膜腫脹的壓迫均可致頭痛發(fā)生各鼻竇頭痛及局部疼痛有各自特點:
①急性上頜竇炎:眶上額部痛可能伴有同側頜面部或上列磨牙痛;晨起輕;午后加重
②急性篩竇炎:內毗或鼻根部疼痛一般頭痛輕,前組篩竇炎頭痛同額竇炎相似后組篩竇炎同蝶竇炎相似
③急性額竇炎:起即前額部疼痛且逐步加重,午后開始減輕晚間頭痛消失
④急性蝶竇炎:眼球深處或顱底鈍痛可放射至頭頂,耳后及枕部;晨輕午后重
檢查
鼻局部紅腫和壓痛:上頜竇炎可有下臉和頜面壓痛。額竇炎可有額竇前壁叩擊痛,額部皮膚紅腫眶上角壓痛
鼻腔檢查:前鼻內鏡下鼻腔黏膜充血腫脹,中下鼻甲變化明顯,內有大量膿性黏膿鼻涕
輔助檢查:鼻竇CT,MRI平掃


治療:①適當休息多飲水②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③有變應性炎應全身口服抗組胺藥④抗厭氧菌感染者聯(lián)合使用硝基咪唑藥⑤鄰近病灶牙源性上頜竇炎同時要對患牙治療⑥1%麻黃堿滴鼻和鼻用糖皮質激素噴鼻⑦鼻腔沖洗⑧上頜竇穿刺沖洗⑨鼻竇負壓置換體位引流⑩紅外照射局部熱敷改善血液循環(huán)
慢性鼻竇炎
多為鼻腔及鼻竇急性炎癥未徹底治愈反復發(fā)作遷延所致;根據基室炎癥范圍可分為前/后組鼻竇炎及全組鼻突炎;根據鼻腔是否有息肉分為伴有或不伴有息肉的慢性鼻-鼻竇炎;竇口鼻道復合體局部異常阻礙竇口的引流及通氣是其發(fā)生的主要各鼻竇中以上頜竇炎最為多見其次為篩竇
病因:與致病菌與急性化膿性鼻竇炎相似
病理表現
黏膜的病理改變表現為水腫,增厚,血管增生,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上皮纖毛脫落或鱗狀化生及息肉樣變;若分泌腺管阻塞則可發(fā)生囊性改變;可有骨膜增厚或骨質的吸收;黏膜可發(fā)生纖維組織增生而致血管阻塞和腺體萎縮
臨床表現
全身癥狀輕重不一有時可無;常見全身癥狀有精神不振,頭暈,記憶力減退等
局部癥狀以鼻塞,膿涕為主要癥狀,次要癥狀包括頭痛,嗅覺減退等
鼻塞:鼻腔黏膿性分泌物較多,鼻黏膜腫脹息肉形成等所致
膿涕:為黏膿性或膿性鼻涕;前組鼻竇炎多可經前鼻孔擦出后組鼻竇炎膿涕多經后鼻孔流入咽部,刺激咽部引起咽部不適,牙源性上頜竇炎的鼻涕有腐臭味
頭痛:不明顯多為鈍痛或悶痛,是細菌毒素的吸收引起膿毒性頭痛或竇口阻塞后竇腔內空氣被吸收后的真空性頭痛;疼痛部位與急性鼻竇炎相似此類頭痛會隨著鼻腔通氣引流的改善而減輕
嗅覺減退或消失:鼻塞嗅區(qū)黏膜炎癥性改變后功能下降,治愈后恢復
視力減退或失明:眼眶并發(fā)癥,較少見
治療
①鼻用糖皮質激素②抗生素應用③黏液促排劑④血管收縮劑⑤鼻腔沖洗⑥上頜竇穿刺沖洗鼻竇負壓置換⑦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