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決策過程的要素
嘉興德魯克管理工坊帶大家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企業(yè)管理
爾和斯隆所做的決策,真正重要的特點不在于它們新穎,也不在于它們備受爭議,而是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清這是一個共性問題且只有通過建立規(guī)則和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2.定義解決方案需要滿足的參數(shù),即“邊界條件”。
3.先想清楚什么是“正確的”,也就是完全滿足各項參數(shù)的解決方案,再去思考讓人接受決策需要做出哪些妥協(xié)、調(diào)整和讓步。
4.把落實決策所需采取的行動融進決策。
5.建立“反饋機制”,用事情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檢驗決策的有效期和有效性。
以上就是有效決策過程的要素。

01
有效決策者首先會提出的問題是:“這是共性問題,還是例外情況?”“它是隱藏在眾多事件后面的東西,還是一個特例,個別處理就行?”共性問題,必須用規(guī)則和原則去解決;例外情況,事到臨頭,個別處理即可。

02
決策過程的第二個要素是對決策結(jié)果必須滿足的參數(shù)做出清晰的定義。決策要達到什么目的?最低目標是什么?要滿足哪些條件?
用科學(xué)術(shù)語講,它們就是“邊界條件”。決策要想有效,就必須滿足它的邊界條件,必須足以達到目的。
03
做決策必須從“什么是正確的?”出發(fā),不能從“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出發(fā),更不能從“誰是正確的?”出發(fā),這恰恰是因為我們最終總是要做出一些妥協(xié)。但是,為了滿足決策參數(shù)和邊界條件,什么才是正確的?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就不可能分清妥協(xié)的對錯,進而最終做出錯誤的妥協(xié)。
04
把決策轉(zhuǎn)化為行動是決策過程的第四個要素。想清楚邊界條件是決策過程中最難的一步,而把決策轉(zhuǎn)化為有效的行動通常是最耗時間的一步。但是,除非從一開始就把行動安排融合到?jīng)Q策當中,否則決策就不會有效。
05
最后一個要素是建立反饋機制,以便根據(jù)實際情況持續(xù)檢驗決策所隱含的各種預(yù)期是否已實現(xiàn)。
決策者是人,是人就難免犯錯誤;人再怎么努力,也不會永遠正確。哪怕是最好的決策,出錯的可能性也很高。哪怕是最有效的決策,也終有過時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