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之拜占庭帝國(第六期)
馬其頓王朝
十、君士坦丁八世
(一)君士坦丁八世是羅曼努斯二世之子、巴西爾二世之弟。1025年巴西爾二世去世,巴西爾二世因沒有兒子而讓位于君士坦丁八世,君士坦丁八世以65歲高齡繼位。君士坦丁八世終日在酒席宴會和大競技場娛樂中消磨時光,將國家大事交給官僚貴族,很快便將巴西爾二世辛苦攢下的基業(yè)揮霍一空。君士坦丁八世也像巴西爾二世一樣沒有男嗣,所以君士坦丁八世很擔心未來的女婿會過多地干預皇室內部事務,于是他把大女兒歐多齊婭送入修道院,并禁止他的兩個小女兒結婚。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讓次女佐伊與他選中的皇位繼承人羅曼努斯三世結婚,此時佐伊已經(jīng)50歲了,喪失了生育能力。三天后君士坦丁八世去世,羅曼努斯三世和佐伊共登帝位。
十一、羅曼努斯三世
(一)羅曼努斯三世是羅曼努斯一世的曾孫,巴西爾二世時代羅曼努斯三世擔任法官,君士坦丁八世時代巴西爾二世擔任君士坦丁堡近郊軍長官。羅曼努斯三世被一生無子的君士坦丁八世選為繼承人,君士坦丁八世在彌留之際讓羅曼努斯三世與自己的女兒佐伊結婚,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去世,羅曼努斯三世和佐伊共登帝位。
(二)羅曼努斯三世非常崇拜圖拉真,希望和圖拉真一樣建立功業(yè),可是他既沒有什么戰(zhàn)略眼光也沒有什么軍事才能。1030年羅曼努斯三世以報復騷擾東部邊境的穆斯林為名進攻阿勒頗酋長國,此時的阿勒頗酋長國是拜占庭帝國的保護國,羅曼努斯三世曾經(jīng)勸說阿勒頗埃米爾主動并入拜占庭帝國,當談判未果后羅曼努斯三世親率大軍攻打阿勒頗酋長國。炎熱的夏季對拜占庭人十分不利,因而羅曼努斯三世被阿勒頗人擊敗,阿勒頗酋長國也趁機脫離拜占庭帝國的控制。1032年拜占庭名將喬治·曼尼亞克斯攻占埃德薩,同年拜占庭海軍擊退阿拉伯人的騷擾,但是羅曼努斯三世親征的慘敗給自己的個人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壞影響。
(三)作為大貴族的羅曼努斯三世廢除巴西爾二世限制貴族的政策,將許多限制貴族擴張的法令廢止,貴族又重新開始土地兼并的活動。通過與佐伊結婚成為皇帝的羅曼努斯三世本身就不是首都大官僚集團和教會正統(tǒng),而1030年的慘敗又讓他急需得到支持。羅曼努斯三世為獲得支持向教會捐贈財產(chǎn)和土地,建造大型建筑,不停地減免政府賦稅,尤其是大貴族官僚的賦稅,增加文官的薪金補貼。從長遠上來看此舉造成拜占庭帝國數(shù)十年的財政萎縮與內亂,最終發(fā)展成帝國的財政狀況出現(xiàn)混亂。
(四)拜占庭帝國在一系列不成功的經(jīng)濟政策后國庫開始虧空,羅曼努斯三世為了彌補儲備大減的國庫而限制佐伊的支出,然而此舉卻激化了佐伊與羅曼努斯三世的矛盾。年事已高的羅曼努斯三世產(chǎn)生早就不是在佐伊心目中的理想伴侶,1033年佐伊在大太監(jiān)約翰的引薦下見到約翰的弟弟米海爾四世,相貌英俊的米海爾四世很快成為佐伊的情人。兩人無所顧忌的戀情盡人皆知,羅曼努斯三世也知道此事,佐伊因擔心羅曼努斯三世會進行報復而先下手為強。1034年羅曼努斯三世在浴室中被米海爾四世和他的同黨溺死,次日米海爾四世與佐伊結婚。
十二、米海爾四世
(一)米海爾四世出生于小亞細亞北部帕弗拉格尼亞山區(qū)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米海爾四世的兄長約翰為了生計入宮當了太監(jiān)。1033年米海爾四世被約翰引薦入宮,相貌英俊的他很快得到佐伊女皇的芳心,米海爾四世和佐伊開始成為一對好情侶。佐伊和米海爾四世的戀情已經(jīng)眾人皆知,羅曼努斯三世對此大怒,佐伊為怕羅曼努斯三世報復而慫恿米海爾四世刺殺羅曼努斯三世,1034年米海爾四世聯(lián)同幾個黨羽將正在洗浴的羅曼努斯三世溺死。次日米海爾四世和佐伊結婚,這對夫妻共治帝國。
(二)即位不久的米海爾四世患上癲癇病,米海爾四世因難以治理朝政而讓自己的哥哥約翰代理自己執(zhí)政。約翰推行的加稅政策使帝國各地爆發(fā)饑荒,許多軍區(qū)的將軍和平民發(fā)動暴動。1037年阿拉伯人趁拜占庭帝國內亂入侵,1040年拜占庭將軍喬治·馬尼阿瑟斯將阿拉伯人趕出西西里島,1040年喬治·馬尼阿瑟斯被多疑的約翰解職,1041年諾曼人利用西西里島新任將領無才的機會占領西西里島。1040年北部的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在馬其頓和色雷斯爆發(fā)獨立起義,1041年病情惡化的米海爾四世親率4萬大軍擊敗巴爾干的保加利亞叛軍。1個月后米海爾四世去世,一生無子的米海爾四世臨終前讓自己的侄子米海爾五世繼位。
十三、米海爾五世
(一)米海爾五世是米海爾四世的侄子,1041年米海爾五世的叔叔米海爾四世去世,米海爾五世繼位。1042年米海爾五世秘密將佐伊關進修道院,第二天早上這個消息傳出后君士坦丁九世發(fā)動兵敗廢黜米海爾五世,米海爾五世被君士坦丁九世弄瞎、閹割后被關進修道院,4個月后米海爾五世死于修道院。米海爾五世曾試圖進行一次管理體制的改革,但是遭到上層階層的強烈反對,而下層階層在這段時間里將他看成一個篡權者,因此米海爾五世沒有獲得任何支持,這可能是他倒臺迅速的主要原因。
十四、君士坦丁九世
(一)君士坦丁九世是帝都官僚貴族的代表,后來因被懷疑卷入宮廷陰謀而失寵。不久君士坦丁九世依靠與羅曼努斯三世侄女的婚姻再度踏上仕途,并受到佐伊女皇的特殊看重。佐伊的丈夫米海爾四世出于嫉妒將君士坦丁九世流放,米海爾四世死后君士坦丁九世被佐伊女皇召回,兩人進行聯(lián)姻。1042年君士坦丁九世在佐伊的支持下發(fā)動政變推翻米海爾五世,隨后驅逐米海爾四世和米海爾五世的所有親信。新皇帝首先面臨封建貴族和軍隊的叛亂,由于受到情婦瑪麗亞·斯科萊琳娜的讒言影響君士坦丁九世解除在意大利的拜占庭將領喬治·馬尼亞克的職務,喬治·馬尼亞克早已對帝國統(tǒng)治的不滿而發(fā)動叛亂,不久喬治·馬尼亞克侵入巴爾干半島,但在與君士坦丁九世的戰(zhàn)斗中陣亡,這場叛亂就這樣結束了。1047年君士坦丁九世的侄子、亞得里亞堡總督利奧·托爾尼基奧斯企圖推翻君士坦丁九世,在得到色雷斯封建主集團的支持后利奧·托爾尼基奧斯進攻君士坦丁堡,但被君士坦丁堡強大的防御系統(tǒng)逼退。后來利奧·托爾尼基奧斯在另一次戰(zhàn)斗中被俘,君士坦丁九世處死利奧·托爾尼基奧斯。這兩次叛亂大大削弱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干地區(qū)的防御力量,導致佩切涅格人趁亂劫掠該地區(qū),對當?shù)卦斐珊艽笃茐摹?/p>
(二)君士坦丁九世希望通過討好帝都貴族和大土地所有者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大幅減少各省地主和基督教會的稅賦,并加速推進國內土地的封建化。1043年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派其子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維奇率領一支艦隊攻打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庭海軍擊敗。1046年基輔羅斯為了彌補侵略拜占庭帝國的過錯與拜占庭帝國結盟,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兒與雅羅斯拉夫的四子弗謝沃洛德·雅羅斯拉維奇結婚。
(三)佩切涅格人和新崛起的塞爾柱人在君士坦丁九世時代是拜占庭帝國的主要外敵,佩切涅格人經(jīng)常從北方騷擾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土,塞爾柱人則從東方侵襲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領土。1045年君士坦丁九世吞并亞美尼亞全境,拜占庭帝國的疆域直接與塞爾柱帝國接壤。1046年拜占庭帝國與塞爾柱帝國發(fā)生沖突,1048年拜占庭人在卡佩特羅戰(zhàn)役中敗給塞爾柱人,不久雙方因有各自的困擾而締結和約。在簽訂條約之后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jié)約國家開支,此舉對后來拜占庭帝國在亞洲領土的喪失有深遠影響。自從1048年后佩切涅格人一直劫掠巴爾干半島,而君士坦丁九世卻寄希望于外交和懷柔的手段來緩和局勢,允許佩切涅格人居住在巴爾干附近地區(qū),這使得拜占庭帝國防御他們更加困難。面對這種情況君士坦丁九世與匈牙利王國結盟,企圖牽制佩切涅格人。
(四)1050年佐伊去世,君士坦丁九世成為唯一的皇帝。1054年羅馬教皇利奧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凱魯拉里烏斯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此事被認為是天主教與東正教正式?jīng)Q裂的標志。君士坦丁九世企圖介入此事,因為他需要教皇的幫助來對付諾曼人,但君士坦丁九世試圖改善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系時去世,一生無子的君士坦丁九世讓佐伊的妹妹狄奧多拉繼位。
十五、狄奧多拉
(一)狄奧多拉是佐伊女皇的妹妹,即是君士坦丁八世和海倫娜皇后的小女兒。君士坦丁八世為防止未來的女婿擅權而禁止自己的女兒們結婚,因此狄奧多拉謹記教誨一生未婚。1055年君士坦丁九世去世,臨終前君士坦丁九世因一生無子而讓狄奧多拉繼位,此時狄奧多拉年近七旬。狄奧多拉即位后顯示她隱匿已久的政治手腕,在她穩(wěn)固的統(tǒng)治下先前為所欲為的貴族受到約束,眾多弊端得到改善,但她也因對異己政敵過于嚴厲又不適當?shù)毓蛡蛐母蛊腿俗鳛轭檰柖艿饺稳宋ㄓH的非議。1056年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一世·克魯拉硫斯勸狄奧多拉通過結婚選擇繼承人,病入膏肓的狄奧多拉不再談及下嫁之事,不久狄奧多拉選擇她的寵臣之一、軍需大臣米海爾六世作為繼承人。不久終身未婚的狄奧多拉去世,米海爾六世繼位。
十六、米海爾六世
(一)1056年71歲高齡的狄奧多拉女皇去世,終身未婚的狄奧多拉在臨終前將皇位傳給米海爾六世。米海爾六世因試圖討好行政官僚而激怒軍人,小亞細亞軍隊擁立伊薩克一世為帝,伊薩克一世率軍攻打君士坦丁堡。11天后伊薩克一世攻克打君士坦丁堡,米海爾六世慌忙逃跑,這位僅在位11天的皇帝下落不明。
科穆寧王朝
一、伊薩克一世
(一)伊薩克一世原名為伊薩克·科穆寧,祖籍是帕弗拉格尼亞山區(qū)。1042伊薩克一世擔任安納托利亞軍區(qū)的軍事長官。1056年米海爾六世負責支付摻假的貨幣而引起大部分將軍不滿,導致小亞細亞擁有地產(chǎn)的軍事權貴紛紛反叛,1057年判軍擁立伊薩克一世為帝,伊薩克一世隨即向君士坦丁堡進軍。米海爾六世本想利用君士坦丁堡強大的防御抵御伊薩克一世,但在文官貴族勸說的慫恿下與伊薩克一世在城外進行決戰(zhàn),很快就在尼西亞附近被伊薩克一世擊敗,米海爾六世下落不明。伊薩克一世在城中內應的幫助下進入君士坦丁堡,隨后正式登基稱帝。
(二)飽受官僚貴族排擠的伊薩克一世致力于削弱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權貴勢力,伊薩克一世限制修道院占有土地并沒收部分教會的財產(chǎn)以充實國庫,用來提升帝國的軍事實力。伊薩克一世過于激進的改革遭到貴族和教會的一致反對,也不被人民所理解,不過伊薩克一世增強了國力,從而延緩拜占庭帝國崩潰的腳步。
(三)1059年伊薩克一世在多瑙河流域打敗新崛起的匈牙利人和佩切涅格人,勝利回師的途中伊薩克一世險遭雷擊,被雷電驚嚇的伊薩克一世從此一病不起。伊薩克一世因身體病重將帝位讓給養(yǎng)子君士坦丁十世,自己則隱居于修道院養(yǎng)病,1061年伊薩克一世去世。
杜卡斯王朝
一、君士坦丁十世
(一)君士坦丁十世原名為君士坦丁·杜卡斯,祖籍為帕弗拉格尼亞山區(qū),其父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是一位軍事貴族。1059年伊薩克一世出征之時險些被雷電擊中,被雷電驚嚇的伊薩克一世從此一病不起,伊薩克一世在官僚、歷史學家米哈伊爾·普塞爾烏斯的勸說下將皇位傳給君士坦丁十世。
(二)君士坦丁十世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順從于大官僚,導致國庫進一步的空虛。君士坦丁十世為解決財政的問題卻是不給軍隊薪俸或長期拖欠工資,甚至解散與大官僚們發(fā)生沖突的部隊,受害最深的就是東部軍區(qū)部隊,尤其是亞美尼亞地區(qū)的部隊。由于君士坦丁十世亞解散美尼亞的5萬衛(wèi)戍部隊導致塞爾柱人趁機劫掠亞美尼亞。西線的戰(zhàn)事同樣也不順利,1064年匈牙利人占領貝爾格萊德,佩切涅格人和烏澤人跨過多瑙河劫掠巴爾干半島,諾曼人奪走拜占庭帝國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地,而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jīng)無力反攻。君士坦丁十世為了討好教會曾經(jīng)試圖將亞美尼亞教會并入東正教會,導致防務空虛的亞美尼亞愈發(fā)混亂。
(三)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去世,其子米海爾七世繼位,臨終前君士坦丁十世為保證自己的兒子成為杜卡斯王朝唯一的繼承人逼迫皇后尤多西婭發(fā)誓不再改嫁。
二、羅曼努斯四世
靠妻登位
(一)羅曼努斯四世是卡帕多細亞省軍事貴族,1068年羅曼努斯四世迎娶君士坦丁十世的遺孀,成為米海爾七世的共治皇帝。
曼齊刻爾特戰(zhàn)役
(一)在馬其頓王朝后期塞爾柱人開始以雇傭兵的身份在土耳其斯坦地區(qū)活躍,1040年塞爾柱首領圖格里勒·貝格率領塞爾柱人擊敗他們的原雇主伽色尼王國,接著征服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qū),建立塞爾柱帝國。1055年圖格里勒·貝格攻陷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之后圖格里勒·貝格征服整個兩河流域。


11世紀初葉塞爾柱人就開始襲擊拜占庭帝國的領土,不過那時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搶劫而已,然而到11世紀中葉塞爾柱人發(fā)現(xiàn)拜占庭人抵抗很弱而變得愈加頻繁地深入。1064年塞爾柱新任帝王阿爾普·阿爾斯蘭趁亞美尼亞防御征服亞美尼亞全境,拜占庭帝國開始失去東方的緩沖區(qū)。在君士坦丁九世時代拜占庭帝國首次與塞爾柱帝國接觸,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役后君士坦丁九世與塞爾柱人和談,君士坦丁九世在簽訂和約后便愚蠢地解散亞美尼亞駐軍以節(jié)約國家開支,此舉對亞美尼亞的喪失有深遠影響。君士坦丁十世繼承君士坦丁九世的裁軍戰(zhàn)略,阿爾普·阿爾斯蘭繼承圖格里勒·貝格的擴張戰(zhàn)略,此此消彼長下拜占庭帝國無法抵御塞爾柱人的入侵,先后丟失開塞利和亞美尼亞。



(二)塞爾柱人在開闊的地帶進行正面硬碰不是拜占庭人的對手,但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騎手,個個擅長弓箭,遠比拜占庭人機動靈活。而且塞爾柱人精通埋伏和誘騙之道,他們竭力避免在開闊地作戰(zhàn),力求在崎嶇不平的山地進行機動戰(zhàn)。塞爾柱騎兵主要是輕騎兵,他們依靠弓箭作戰(zhàn),作戰(zhàn)時他們至少配備一匹備用馬。塞爾柱騎兵從不與敵人近戰(zhàn),始終與敵軍保持距離作戰(zhàn),在其四周盤旋并拉弓射擊,有時在詐敗后退時反戈一擊。巴西爾二世死后拜占庭帝國的幾代皇后都軟弱無能、荒淫無恥、殘暴貪婪,這些人不顧軍事需要任憑國內的官僚恣意妄為,羅曼努斯四世試圖彌補這幫貪圖享樂的家伙造成的極大損失。羅曼努斯四世很快就意識到重占亞美尼亞的軍事意義,準備率軍出征亞美尼亞。1069年羅曼努斯四世接連征討安納托利亞、卡帕多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等地區(qū),取得一系列戰(zhàn)役的勝利后收復部分失地,1070年阿爾普·阿爾斯蘭看到這位新領袖的實力后與羅曼努斯四世握手言和,雙方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

1071年阿爾普·阿爾斯蘭的姐夫擅自出兵深入安納托利亞,羅曼努斯四世便認為阿爾普·阿爾斯蘭撕毀協(xié)議,派曼努埃爾·康尼努斯對塞爾柱帝國發(fā)起偷襲,然而卻敗給塞爾柱人。阿爾普·阿爾斯蘭為懲治拜占庭帝國的不宣而戰(zhàn)圍攻塞埃澤薩城,羅曼努斯四世派使者向阿爾普·阿爾斯蘭再續(xù)和約,爽快的阿爾普·阿爾斯蘭便立刻答應續(xù)約并解除對埃德薩的包圍。殊不知阿爾普·阿爾斯蘭正中羅曼努斯四世的調虎離山之計,曼努斯四世希望借此分散阿爾普·阿爾斯蘭的注意力以便對亞美尼亞發(fā)起突襲,打塞爾柱人一個猝不及防。

羅曼努斯四世率7萬大軍出征亞美尼亞,這支軍隊是由雇傭兵和各省的地方部隊組成,其中的雇傭兵包括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西徐亞人和帕齊納克人。拜占庭人的進軍道路并非坦途,德意志雇傭兵發(fā)動一起小規(guī)模兵變,但很快被羅曼努斯四世平息,拜占庭人渡過桑加瑞斯河后羅曼努斯四世解雇許多對他不滿或是懷疑對他不忠的雇傭兵。

羅曼努斯四世似乎忘記兵貴神速的道理,進軍速度十分緩慢,當拜占庭人抵達埃爾祖魯姆后羅曼努斯四世便召開一次軍事會議,討論是向東切斷塞爾柱人的糧草供應還是深入敵境。當時的羅曼努斯四世絲毫不知阿爾普·阿爾斯蘭的位置及其實力,其實阿爾普·阿爾斯蘭還在埃澤薩和阿勒頗之間的地帶整軍備戰(zhàn),幻想著實現(xiàn)征服法蒂瑪王朝的雄心壯志。當阿爾普·阿爾斯蘭察覺到羅曼努斯四世正向亞美尼亞開進后立即回師進行防守,阿爾普·阿爾斯蘭帶著4萬名禁衛(wèi)軍在霍伊征集4萬人,然后前往亞美尼亞。盡管羅曼努斯四世并不知道阿爾普·阿爾斯蘭軍隊的位置,但他還是決定開進亞美尼亞去攻打曼茲克爾特,想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三)由于缺少情報羅曼努斯四世指派法蘭克雇擁軍到凡湖西岸偵察基拉特一帶的情況,此時羅曼努斯四世面臨兩個目標,一個是曼齊刻爾特一個是基拉特,羅曼努斯四世在情報不全的情況下憑直覺相信基拉特可能會有重兵把守、曼齊刻爾特可能是薄弱環(huán)節(jié)。雖然羅曼努斯四世不知道敵軍的確切位置,但他估計敵人正在烏爾米耶湖東面某地集結軍隊,因此他派格魯吉亞將領約瑟夫·塔查尼奧茨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魯塞爾匯合后一起攻打基拉特。羅曼努斯四世對曼齊刻爾特的估計是正確的,盡管該地戰(zhàn)略意義重大但它的防守力量卻很薄弱,結果拜占庭人未經(jīng)戰(zhàn)斗就輕取曼齊刻爾特,羅曼努斯四世在曼齊刻爾特留下部分守軍后讓其余人返回大本營去慶祝勝利。

此時阿爾普·阿爾斯蘭正從霍伊沿凡湖南岸匆忙趕來,行進在塞爾柱主力前面的是松達克指揮的1萬人部隊,這支塞爾柱先頭部隊在基拉特一帶與正在返回拜占庭大本營的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的軍隊遭遇,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被松達克打得潰不成軍,然而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并沒有向羅曼努斯四世的方向靠攏,而是朝著西面的梅利泰內方向退去。羅曼努斯四世卻認為這是敵方的小股部隊,只派布里恩尼烏斯率領一支人數(shù)很少的部隊驅趕那些騷擾者,然而布里恩尼烏斯的人馬遭到塞爾柱人射來的密集箭矢攻擊,接著大量的塞爾柱人與少量的拜占庭人進行肉搏,布里恩尼烏斯因軍隊傷亡慘重而向羅曼努斯四世請求支援。羅曼努斯四世派亞美尼亞將領巴西利阿庫斯率領一個騎兵團支援布里恩尼烏斯,違背軍事原則的巴西利阿庫斯因被塞爾柱人誘入伏擊圈而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生俘,布里恩尼烏斯也因遲遲得不到增援而陣亡。

(四)阿爾普·阿爾斯蘭掌握羅曼努斯四世的行蹤后趁夜率主力部隊包圍拜占庭大本營,企圖一舉全殲拜占庭人,但拜占庭人依靠頑強的意志力守住大營。天亮時羅曼努斯四世試圖召回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但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遲遲沒有增援羅曼努斯四世,可能塞爾柱人早就截住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的支援道路。阿爾普·阿爾斯蘭派使者試圖與羅曼努斯四世議和,羅曼努斯四世斷然回絕。這時羅曼努斯四世的兵力已經(jīng)不占優(yōu)勢,然而他依然堅信自己能在曼茲克爾特一勞永逸地擊敗塞爾柱人,羅曼努斯四世集結殘部迎戰(zhàn)塞爾柱人。

劃分小亞細亞格局的曼齊刻爾特戰(zhàn)役正式打響,拜占庭人排成前中后三線,前線中軍由格魯吉亞人、庫曼人、突厥人的騎兵組成,前線后面由保加利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的步兵掩護;中軍由拜占庭重甲騎兵和北歐人組成的瓦蘭吉衛(wèi)隊組成,中軍后面由中央軍步兵掩護,中軍兩翼由佩切涅格人和突厥人的騎兵掩護;后線由拜占庭地方部隊組成,后線兩翼由諾曼人和法蘭克人掩護。羅曼努斯四世要盡快要從正面與敵人交戰(zhàn),然而塞爾柱人未等拜占庭人趕到就撤退到幾英里以外,等到拜占庭人追擊時塞爾柱人擺出新月陣形以吸引拜占庭人進入包圍圈。與此同時塞爾柱弓箭手集中攻擊拜占庭人翼側,苦苦拚殺的拜占庭人因被冰雹似的箭矢激怒而追趕敵軍,大部分拜占庭人朝著崎嶇的山地逼近。此時塞爾柱兩翼包圍拜占庭人,塞爾柱騎兵利用自己機動性的優(yōu)勢對拜占庭人進行遠程攻擊,避免與敵軍展開近身搏斗。由于拜占庭人的大部分騎兵被塔查尼奧茨帶走而失去兩翼的保護,少數(shù)的拜占庭騎兵無法與數(shù)量占有的塞爾柱騎兵抗衡,在傷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拜占庭軍中的庫曼傭兵倒向塞爾柱人,拜占庭人瞬間陷入混亂。

羅曼努斯四世直到天黑才意識到如果不趕快撤回大營中的糧草會因無重兵把守而被塞爾柱人洗劫一空,羅曼努斯四世只好下令撤退。撤退從來就是很難組織的行動,如果指揮控制不當撤退的目的很容易被曲解。由于拜占庭側翼部隊缺乏配合導致全軍在撤退時出現(xiàn)裂痕,塞爾柱輕騎兵趁機插入拜占庭軍隊的縫隙中使其亂成一團,羅曼努斯四世急令部隊轉身迎敵。這一招本來可以挽回局勢,可是后線部隊指揮官安德羅尼卡·杜卡斯卻不服從命令,帶著整個后線部隊向營地退去,導致拜占庭人的殿后部隊遭到塞爾柱騎兵的砍殺。拜占庭兩翼開始崩潰,拜占庭前線的雇傭軍們也在重壓下臨陣倒戈,拜占庭中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次日拂曉拜占庭中軍也被塞爾柱人擊潰,塞爾柱人開始包圍軍營,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騎兵俘虜。
(五)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人帶到阿爾普·阿爾斯蘭前面,阿爾普·阿爾斯蘭對羅曼努斯四世非常寬宏大度,要求羅曼努斯四世將拜占庭帝國占領的某些重要地區(qū)歸還突厥人,還要求羅曼努斯四世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當羅曼努斯四世答應阿爾普·阿爾斯蘭的要求后阿爾普·阿爾斯蘭將羅曼努斯四世放回拜占庭帝國,為了表示尊重阿爾普·阿爾斯蘭還派一支小部隊護送羅曼努斯四世回去。但是拜占庭帝國決不會允許一位蒙受恥辱的皇帝繼續(xù)留在帝位上,米海爾七世派大軍將羅曼努斯四世逮捕,羅曼努斯四世得知后向東面的西利西亞逃去。隨后羅曼努斯四世集結一支軍隊發(fā)動叛亂,但被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擊敗,羅曼努斯四世兵敗被俘。米海爾七世將羅曼努斯四世的雙眼挖掉,并將他流放到馬爾馬拉海的一座島嶼上,1072年羅曼努斯四世在那里悲慘的死去。

(六)如果羅曼努斯四世真的有情報部門的話那么該部門的工作也是極其糟糕的,而且羅曼努斯四世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間諜網(wǎng)和情報系統(tǒng),這使他在戰(zhàn)前和會戰(zhàn)中猶豫不決,并且連連作出錯誤的決定。羅曼努斯四世優(yōu)柔寡斷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少情報,先前羅曼努斯四世還派魯塞爾前去偵察,然而由于某種原因魯塞爾從來沒有送回過情報,也許羅曼努斯四世命令魯塞爾回來時再匯報情況,但是這無疑太晚了。會戰(zhàn)之初羅曼努斯四世除從逃回的傷兵那里得到過點滴消息外似乎從未從前線得到過情報,一位統(tǒng)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很難制定出決策的,由于羅曼努斯四世沒有掌握準確的情報導致軍隊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將士的叛逃也是羅曼努斯四世失敗的原因之一,數(shù)場戰(zhàn)斗下來由數(shù)位將領和大量的雇傭軍叛逃,他們的叛逃的原因因現(xiàn)存的資料太少而無法解開。


三、米海爾七世
(一)米海爾七世是君士坦丁十世的長子,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去世,米海爾七世繼位。1068年米海爾七世的母親尤多西婭與羅曼努斯四世結婚,不久羅曼努斯四世加冕為共治皇帝。1071年羅曼努斯四世在曼齊刻爾特被塞爾柱人擊敗,塞爾柱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將羅曼努斯四世放回拜占庭帝國,1072米海爾七世將戰(zhàn)敗的羅曼努斯四世的雙眼挖掉后流放,羅曼努斯四世死于流放地。作為一個皇帝米海爾七世帝國的衰落視若不見,他在位期間諾曼雇傭軍反叛,企圖在小亞細亞建立獨立的王國。米海爾七世向塞爾柱人求援時塞爾柱人趁機占領小亞細亞,這批塞爾柱旁支在那里建立魯姆蘇丹國。
(二)米海爾七世為壓制地主采取國家壟斷糧食的政策,不但觸犯地主的利益而且造成物價上漲,君士坦丁堡爆發(fā)騷亂。1078年安納托利亞軍區(qū)將軍尼基弗魯斯三世獲得塞爾柱人的支持后攻打君士坦丁堡,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形勢非常混亂導致尼基弗魯斯三世趁機攻入這座偉大的堅城,米海爾七世逃往斯托迪奧斯修道院,1090年米海爾七世去世。
四、尼基弗魯斯三世
(一)1001年尼基弗魯斯三世出生于小亞細亞半島,成人時尼基弗魯斯三世任職安納托利亞軍區(qū)將軍。1078年尼基弗魯斯三世得到塞爾柱人的支持后發(fā)動叛亂,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尼基弗魯斯三世利用君士坦丁堡的混亂局面攻陷君士坦丁堡,米海爾七世逃往斯托迪奧斯修道院隱居,1090年米海爾七世去世。尼基弗魯斯三世因年邁衰老將政務委托給自己賞識的將領阿歷克塞一世,阿歷克塞一世為恢復科穆寧家族的榮耀發(fā)動叛亂,1081年阿歷克塞一世控制君士坦丁堡,尼基弗魯斯三世躲到修道院中,不久尼基弗魯斯三世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