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后?胡亥為何能順利繼位?細看《禮記》,才發(fā)現(xiàn)問題不簡單

《禮記·王制》有云:“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shù)、制?!?/strong>
我們現(xiàn)在的“右側(cè)通行”,其實也是出自《禮記·王制》篇:“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禮記》雖然相傳為西漢禮學(xué)家戴圣所編,但所寫的卻是先秦禮制,也就是說,《禮記》中的《曲禮》、《樂記》、《昏義》,都是從夏商周甚至炎黃時期一脈相承直至秦漢的,其中的“昏”字現(xiàn)在寫為“婚”:“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天子之與后,猶父之與母也?!?/strong>

戴圣說的古者,自然是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帝嬴政,于是我們的問題就出來了:秦始皇一統(tǒng)六合,為什么沒有遵循古禮冊立皇后?秦始皇沒有冊立皇后可能是太慢,秦二世胡亥那個花花公子,為什么沒有后世君王必備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史記》中有《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但是這兩篇本紀中,居然對秦朝兩代帝王的后妃只字不提,這就令人費解了:“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始皇享國三十七年,二世皇帝享國三年?!?/strong>
《史記》說秦始皇“名為政,姓趙氏”,雖然我們習(xí)慣稱其為嬴政而非趙政,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母親是趙姬,而二世胡亥的母親姓啥,居然連司馬遷都不知道,公子扶蘇和胡亥的繼任者子嬰生母為誰,也沒有記載。

秦始皇駕崩后,公車府令趙高能伙同丞相李斯擁立少子胡亥,這也違背了春秋古禮:“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strong>
齊桓公與諸侯的盟約第一條,就是“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strong>
李斯和趙高廢長立幼的陰謀之所以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秦始皇并沒有立皇后,所以也就沒有嫡子,所以在庶子扶蘇和胡亥都有繼承權(quán),他們繼承的順位,并不按年齡排序:只有嫡子繼位的時候,才看誰的年紀大;庶子爭位,那就看誰更受父親器重賞識了,年齡大小根本就不是考核標(biāo)準(zhǔn)。
如果扶蘇是嫡子甚至嫡長子,不管趙高和李斯如何權(quán)傾天下,也堵不住悠悠眾口,扶蘇也不可能忍氣吞聲。

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后,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可能就是身為“祖龍”的嬴政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古禮在他眼里幾乎一文不值,甚至他本人還曾一度反對上古定下的“父死子繼家天下”的陳規(guī)陋習(xí)。
秦始皇一開始并沒有想把帝位傳給任何一個兒子,而是要像堯舜那樣選有德者繼承:“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議曰:‘古者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strong>
秦始皇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想找一個更好的皇權(quán)交替方式,而且他比較中意的是像五帝(五帝有三種說法,一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二為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三為少皞、顓頊、高辛、堯、舜)那樣的擇賢禪讓。
既然根本就沒想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子孫,立不立皇后和太子,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秦始皇不立皇后的第二個原因,現(xiàn)在很多人,包括龍哥和簽哥都知道,那就是不會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座森林,也可以說是秦始皇挑花了眼。
《阿房宮賦》雖然有些夸張,但是秦始皇后宮美女如云,那卻應(yīng)該不是虛構(gòu):“(六國的)妃嬪媵 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商女不知亡國恨,只盼始皇來垂青。六國的美女姿態(tài)萬千,縱然是雄才偉略的秦始皇,也不免亂花漸入迷人眼——這句詩的下一句容易引起歧義,讀者諸君可以自行腦補。
六國來的美女,在秦始皇看來都不太可信,六國的殘余,也沒停止對秦始皇的刺殺,從六國妃嬪中選立皇后,顯然不太現(xiàn)實。

六國美女不可為后,那么從秦國選拔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按照母系劃分,嬴政并非秦人,趙人又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留有陰影。
嬴政的母親趙姬比較開放,“假父”嫪毐和“同母異父兄弟”也是嬴政的仇人。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里,秦宮內(nèi)都沒有好人——在嬴政看來,他們都是嫪毐和趙姬一伙的。
嬴政的童年比較不幸,父親異人拋妻棄子,呂不韋和嫪毐分走了嬴政的母愛,同父弟弟成蟜也不安分,秦王國(帝國)至少發(fā)生了兩次叛亂,這兩次叛亂,趙姬至少有一次是主謀。
按照周禮規(guī)定,后與王的地位相差不多,有時候后與王原本就是同義詞,秦始皇首創(chuàng)了“皇帝”之名,并不想跟“皇后”分享權(quán)力。

也正是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做法,給了李斯和趙高可乘之機:大秦帝國“無后”,這原本就是不祥之兆,咱們擁立胡亥,既不違反禮制,對外也能解釋得通——始皇帝把公子扶蘇發(fā)配到邊關(guān),卻把少子胡亥帶在身邊,豈不是胡亥更貴?
秦始皇不立皇后,也不想及早確定繼承人,這種做法不能說不對,頂多是有些太超前,也正是這種超前,致使奸尻有機可乘。丞相李斯等朝廷重臣一直不勸秦始皇立后,肯定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秦始皇真效仿五帝選賢禪位,大家豈不是都有機會?
后世學(xué)者批評秦始皇,其中有一條就是“廢先王之道,子孫為黔首”,也就是墨守成規(guī),也不讓子孫享有特權(quán),但是我們細細想來,卻似乎覺得秦始皇并沒有做錯:如果所有的教條都一成不變,那社會還如何發(fā)展進步?秦始皇不給子孫特權(quán),豈不是最早的平等意識?
但是不管怎么說,大秦帝國都迅速滅亡了,子嬰也沒能力挽狂瀾成為“秦三世”,這是否跟“大秦?zé)o后”有直接關(guān)系?如果秦始皇早一點昭告天下,將扶蘇確定為“秦二世”,項羽和劉邦還有機會成為西楚霸王和漢太祖高皇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