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論語·公冶長》
愚不可及 《論語·公冶長》 【原文】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今譯】 孔子說(子曰):“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邦有道),他就睿智(則知)顯得很聰明;在國家政治黑暗時(邦無道),他就裝傻則顯得很愚笨(則愚)。他那睿智(其知),別人可以辦得到(可及也);他的裝傻(其愚),別人就辦不到,趕不上他了(不可及也)。” 【賞析】 本章表現(xiàn)了孔子的一個基本思想:既積極進取,又潔身保身。 寧武子:人名,姓寧,名俞,謚號為“武”,寧俞是春秋時期衛(wèi)文公、衛(wèi)成公時大臣。 衛(wèi)成公因得罪了晉文公,遭到晉國的進攻,使得衛(wèi)國國內(nèi)的矛盾更加激化。 寧武子作為國中大臣,極力調(diào)和各方面的矛盾,使一度逃亡在外的衛(wèi)成公又得以回國執(zhí)政。 孔子在評論寧武子時說:“邦有道,則知;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在國家太平時,寧武子便聰明;在國家昏暗時,他便愚拙。他的聰明,別人可以達到;他的愚拙,別人是達不到的。 孔子在這里稱道寧武子在“邦無道”的情況下處世的“愚”,是指寧武子假裝愚,實際上是說寧武子深通策略,是一種智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這種沉晦以免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思想。 成語“愚不可及”本指善于裝傻,是贊揚寧武子在亂世裝愚,人不可及,別人不能趕上,亦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比及。 后“愚不可及”演繹而指極其愚蠢,愚蠢無比。 后世一般把愚蠢透頂稱“愚不可及”the height of folly.?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