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羽管鍵琴(一)

john koster
直至1500年,一種最初令人想起小鈴鐺之聲的樂器,在音色和機械上已日趨完善。憑借更低沉的聲音和更高效的撥弦裝置,Josquin des Prez時代的羽管鍵琴將成為最高藝術(shù)水平音樂創(chuàng)作的媒介。對于使用羽管撥弦的鍵盤樂器,“文藝復興”的概念大致包括意大利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但之后仍在其他地區(qū)留存,在那里舊的構(gòu)造技術(shù)仍然存在(例如:在英國直至十七世紀中葉,或者西班牙可以說直至十八世紀初)。由于阿爾卑斯山以北virginal[維吉娜琴]非常受歡迎,在十六世紀最后幾十年之前,北方羽管鍵琴的稀缺使我們首先關(guān)注意大利樂器,現(xiàn)存至少有40臺琴產(chǎn)于1600年之前。
大多數(shù)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撥弦鍵盤樂器都是在那不勒斯和威尼斯兩個主要中心制造的。盡管威尼斯學派因制琴師署名并注明日期而更為人所知,但那不勒斯學派似乎建立得更早。這些樂器的共同特征是:琴壁很薄,外部上下邊緣被精致加工的窄包邊條; 在內(nèi)部,琴壁連接底板邊緣的四周; jacks[撥弦頂桿]在“box guide”[頂桿槽]內(nèi);鍵盤兩側(cè)扶壁有卷渦或雕刻裝飾;以及一個單獨的木制琴殼。所有這些羽管鍵琴只有一層鍵盤。通常整個音域采用銅弦,使用畢達哥拉斯弦長比例直至低音區(qū),形成優(yōu)雅,細長的琴體輪廓。
圖1.1展示了一種典型的那不勒斯羽管鍵琴,從大約從1515年保持到十七世紀。突出的特點是尖銳的琴尾角度(33度),槭木maple琴壁和云杉音板(后期的那不勒斯樂器中的偶爾使用冷杉fir或槭木),俯視時,jack guide與左側(cè)琴壁垂直。它有一組8尺音高的琴弦(已知的另外兩臺琴還有一個4尺音栓),C / E--c3的音域。鍵盤的尺寸,三個八度寬為495毫米,與幾個世紀后的鍵盤寬度相似。那不勒斯羽管鍵琴在意大利廣泛分布,并被羅馬和佛羅倫薩的制琴師效仿。那不勒斯virginal音高是8尺或4尺,矩形琴殼,左側(cè)bridge堅實固定在wrestplank[弦軸板]上。
在威尼斯,羽管鍵琴的音板和琴壁通常由柏木制成,盡管之后偶爾用到烏木或其他異國木材。琴尾角度比那不勒斯更鈍,大約45--60度,俯視時,guide是斜的。音域通常是C / E--f3,通常三個八度寬為505毫米?!白匀灰翩I”的末端,特別是D鍵的末端,較寬,便于在“升音鍵”之間彈奏。音栓方面,大多數(shù)威尼斯羽管鍵琴都是8 + 4,盡管一些是8或2×8,偶爾也有2×4。許多威尼斯羽管鍵琴的比例(或原先)很長,c2琴弦的長度范圍從約340毫米--400毫米或更長。盡管它們可能配鐵弦調(diào)到8尺的音高,但它們更有可能是為銅弦設計的,音高比8尺低四度或五度。雖然8尺音高(因地而異)被視為標準,但低四度或五度的樂器對于樂隊伴奏很有用,通常使用移調(diào)音高演奏。
Virginal---8尺音高是威尼斯學派羽管鍵盤樂器的主要樣式。從弦長比例來看,高音區(qū)配鐵弦,外形通常是不規(guī)則的五邊形或六邊形,鍵盤從正面突出。彈撥點離左邊的bridge更遠,bridge置于活躍的音板上,音色比那不勒斯virginal更圓潤。
現(xiàn)存最早的北歐羽管鍵琴,由Hans Müller于1537年在萊比錫制造,琴壁薄,有一圈窄包邊條,表面處理類似于意大利樂器,但其設計和構(gòu)造卻大不相同。與阿爾卑斯山以北制造的大多數(shù)樂器一樣,琴壁連接在底板之上,分上下兩個guides固定jacks。兩個特征,音板向nameboard[銘牌板]方向延伸,這使得nut在聲學上是活躍的,以及nasal音栓的存在,這些在早期的德國樂器中很常見(見圖1.3)。
直到十七世紀末,日耳曼羽管鍵琴通常只有一層鍵盤,音域C / E--c3和兩個8尺的音色組由三個音栓控制,前兩個具有正常的拔弦點,第三個是nasal音栓。通常還有一個buff音栓,有時也有4尺音栓。許多樂器比例較短,c2弦長約310毫米,這表明在高音區(qū)中使用了鐵弦,它們被調(diào)到Chorton,一種常見的管風琴音高,大約a1 = 465 Hz。Virginal有各種音高,從8尺或更高的四度或五度,直到4尺甚至2尺。最常見的音域是C / E--c3,但C / E--g2,a2以及F,G,A到g2,a2(一種常見的管風琴音域)仍在一些十六世紀的樂器中被發(fā)現(xiàn)。除了本土樂器外,還有樂器從威尼斯進口到德國南部,以及從安特衛(wèi)普進口到中部和北部地區(qū)。
包括現(xiàn)今比利時和荷蘭地區(qū)在內(nèi)的彈撥鍵盤樂器制造——甚至在最重要的“Ruckers王朝”出現(xiàn)之前就被安特衛(wèi)普所統(tǒng)治。整個十六世紀,主要制造virginal,最初是以1537年Müller羽管鍵琴中看到的薄琴壁方式,但是,經(jīng)典的弗萊芒風格的羽管鍵琴和virginal制造的基本特征在1579年Hans Ruckers作為大師開設商店時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Ruckers羽管鍵琴的制造持續(xù)到十七世紀中葉(大多數(shù)琴后來被改動過),具有約13毫米厚的楊木琴壁,側(cè)包邊包到琴壁頂部,琴體比例是按高音區(qū)配鐵弦設計的。不論單層鍵盤或?qū)与p鍵盤都有兩個音色組,一個8尺,一個4尺。在自由音板上,每座bridge位于一個單獨的區(qū)域,在8尺和4尺birdge之間有一根粗壯的4尺弦釘枕軌[音板下方]。單層鍵盤樂器,音域C / E到c3,有兩個音栓;而雙層鍵盤樂器在每個鍵盤上有8 + 4。
所有Ruckers雙層鍵盤樂器最初都是移調(diào)設計(圖1.5)。上層鍵盤,音域C / E到c3,8尺音高,大約a1 = 410 Hz,但下層鍵盤,音域C / E到f3,撥動相同的琴弦,向左偏移四度,演奏時聽起來低了四度。由于在一層鍵盤上使用音栓會止音另一層鍵盤共享的琴弦,因此不可能同時使用兩個鍵盤演奏[另一層鍵盤要撥到靜音,兩層之間無聯(lián)動]。移調(diào)雙層鍵盤基本上相當于兩架單層鍵盤羽管鍵琴合二為一,一架在8尺音高,另一架在更低的四度。1604年,Jan PieterszoonSweelinck(1562-1621)前往安特衛(wèi)普,監(jiān)督為阿姆斯特丹市訂購的羽管鍵琴,他是該市的管風琴師。從其幸存的琴蓋(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中,該樂器可以被識別為標準的Ruckers移調(diào)雙層鍵盤。所有Ruckers羽管鍵琴都有一個8尺buff音栓,在f1和f?1之間分開(在上層鍵盤是c1 / c?1)。三個八度的鍵盤寬度500毫米,“升音鍵”之間的空間相對狹窄,使得很難在D,G和A的末端演奏。
Ruckerses和他們的同行制造了兩種類型的virginal,spinett和muselar。前者,撥弦點在左手邊bridge附近,聲音會被音板下方一塊粗壯的木板抑制,產(chǎn)生一種明亮,幾乎是鼻音的音色。muselar,左手邊bridge位于活躍音板上,jacks撥弦點在琴弦中點附近,產(chǎn)生空心音色。這可以在低音區(qū)(直到f1)改變,方法是將帶有金屬鉤的板條推到琴弦[arpichordum音栓],以引起刺耳的聲音。Virginal有多種音高,8尺高一個全音,更高四度,或五度。8尺音高的virginal通常與4尺的小virginal組合,形成“母與子”或“雙virginal”(見圖1.6)。子琴可以存放在母琴琴體內(nèi),取出并單獨演奏,或者在母琴的jackrail移走后,放在其頂部[子琴底部有對應開槽],成為與母琴鍵盤聯(lián)動的上層鍵盤,因此8 + 4。從幸存的樂器中判斷,Ruckerses制造了大致相等數(shù)量的羽管鍵琴和vir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