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與現(xiàn)實中的唐古拉山鄉(xiāng),吉日鄉(xiāng),瑪曲鄉(xiāng)(長江,我的長江004)

長江,我的長江004:
傳說與現(xiàn)實中的唐古拉山鄉(xiāng),吉日鄉(xiāng),瑪曲鄉(xiāng)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影 視頻并文

起念徒步長江十年以后,2006年夏天,我才終于到達了姜古迪如冰川。
1996年我們是開著兩臺十堰生產(chǎn)的東風140大卡車進入各拉丹東的。
一路上,我一直疑心這兩臺車子上,有沒有我在二汽61廠工作時生產(chǎn)的標準件?

那一次遇到了暴風雪,天昏地暗,我們迷路了,一直沒有找到達爾吉大哥念念叨叨的吉日鄉(xiāng),那是一個重要地標,從此拐彎,才能繞到姜古迪如。
后來天氣轉(zhuǎn)好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到了另一條冰川。

2006年,我們開著兩臺越野車從青藏公路雁石坪附近一個加油站旁,沿一條沙石公路向西,走幾十公里,盡頭是一個叫瑪曲鄉(xiāng)的地方。

路上,一個藏族小伙子招手搭車,聊了幾句,叫次仁扎西,和達爾吉大哥一樣,粗通漢話,便成了我們的向?qū)А?/p>



在瑪曲鄉(xiāng),我又看到了東風140卡車,還在發(fā)揮作用。


在扎西的帶領下,第二天夜里我們就到了一直覺得很神秘的,總只聞其名未見其蹤的吉日鄉(xiāng)舊址。


8月26日,車燈里面出現(xiàn)了幾排這一帶藏區(qū)常見土房子和幾個模模糊糊的人影,在群犬狂吠聲中,幾位聞聲出現(xiàn)的藏胞,引領我們在其中一間安營扎寨。村子里一片漆黑,我們一直沒有看見燈光。
進屋手電筒照著,點上蠟燭,我才發(fā)現(xiàn)這竟然是一間有木地板的屋子,四處打量,墻上的黑板上面還有藏漢文的語句,門框旁還貼著課程表,顯然,這是廢棄的教室。

1996年,我在崗加曲巴冰川訪問時,其中一家的男主人澤瑪,就是西藏安多縣吉日鄉(xiāng)第四村村長。那時侯,便很奇怪,在各種各樣的地圖和資料上,都是以唐古拉山為界,北邊這一帶屬于青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xiāng),怎么會有西藏的的居民和建制?
這次,算是終于找到了正確答案。





這次來格拉丹東之前,我們剛漂流了長江南源當曲,沿途在唐古拉山以北幾十公里的當曲岸邊,看到了兩塊國務院2004年豎立的“西藏實際使用管理線”水泥大碑。該地在地圖上屬于青海玉樹州雜多縣,而實際上生息著西藏那曲地區(qū)巴青縣的牧民,為巴青縣所實際管轄。
各拉丹東這一帶的情況,也基本類似。在權威的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西藏地圖冊》中,有關安多、聶榮、巴青等縣的介紹中,對此已經(jīng)有詳細的說明:“其中的某某鄉(xiāng)某某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內(nèi)”等等之類?,F(xiàn)在,百度上有了以下資料:安多2006年全縣轄4鎮(zhèn)、9鄉(xiāng):扎仁鎮(zhèn)、雁石坪鎮(zhèn)、強瑪鎮(zhèn)、帕那鎮(zhèn)、措瑪鄉(xiāng)、灘堆鄉(xiāng)、扎曲鄉(xiāng)、崗尼鄉(xiāng)、瑪曲鄉(xiāng)、色務鄉(xiāng)、瑪榮鄉(xiāng)、多瑪鄉(xiāng)、幫愛鄉(xiāng),共有79個行政村??h政府駐帕那鎮(zhèn)。(注:雁石坪鎮(zhèn)及其所轄的8個行政村、多瑪鄉(xiāng)及其所轄的7個行政村、瑪榮鄉(xiāng)及其所轄的4個行政村、瑪曲鄉(xiāng)及其所轄的12個行政村、色務鄉(xiāng)及其所轄的3個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內(nèi))。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cè)丝?2843人,其中,瑪曲鄉(xiāng)1595人,吉日鄉(xiāng)1589人。
據(jù)此,可以推算出在格拉丹東地區(qū)生活的西藏牧民,至少在3000人以上。



現(xiàn)在的各拉丹東地區(qū),實際上分屬西藏安多縣的雁石坪鎮(zhèn)和瑪曲鄉(xiāng)管理?!按笾乱越∏透骼|主峰為界?!爆斍l(xiāng)黨委占堆書記對我說,“原來的吉日鄉(xiāng)已經(jīng)在前兩年被撤銷,目前的姜古迪如冰川一帶,是我們瑪曲鄉(xiāng)的第六村,有200多人,村長叫格道”。
???這個瑪曲鄉(xiāng)的第六村現(xiàn)在應該就是長江源頭第一村。村長格道一家,現(xiàn)在就居住在我們深夜進入的吉日鄉(xiāng)舊址。夜里鉆近冰冷的睡袋,我卻思緒紛飛浮想聯(lián)翩:西藏文聯(lián)副主席塔熱·次仁玉珍女士曾任那曲地區(qū)行署副專員,她曾率隊考察過格拉丹東一帶,她形容格拉丹東“遠望去其形狀就像一位身披潔白袈裟,向東方禪定修行的巨佛”,當?shù)厝烁嬖V她,早期,在沒有人煙時,格拉丹東既沒有也不可能有名字。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第一個居民是安多多瑪部落的祖先——冬巴·果切。
???當時,為了開發(fā)無人的唐古拉以北地區(qū),冬巴·果切帶上家眷,趕著牛羊,跋山涉水從唐南來到唐北。在銀瓶般的雪山下,在平坦如鏡的大灘上安家落后,并將安家之地命名為吉日——中山。由此崛起了富有強盛的安多多瑪部落。此后,他從安多買瑪部落請來了一個法力無邊的活佛專門為這座美麗的雪山開光,并將此山命名為噶爾·格拉丹東,在當?shù)胤窖岳锏囊馑紴楣_質(zhì)的矛型佛像,從此成為藏北群山首領之一,安多多瑪部落的神山。
這個傳說中的時間很有意思,與中科院寒旱所的研究資料似乎有某些巧合:恰在一般所稱的小冰期時,即15-19世紀,氣候變冷導致冰川前進,盛時納欽曲、尕爾曲的冰川比現(xiàn)代冰川長0.5至2.0km,冰川面積大10%至12%;



而在更早的新冰期,在全新世高溫期以后,氣候冷暖變化頗繁,冰川發(fā)生多次進退變化,姜古迪如冰川南北兩支冰流曾匯合一起成復式山谷冰川;他們對納欽曲、尕爾曲新冰期的冰川進行重建結(jié)果表明,當時冰川比現(xiàn)代冰川長3.0至5.0公里,冰川面積大40%至70%。
氣候恒變,大自然的是否還有著我們所不了解的秩序,如同現(xiàn)在人們已知的一年四季交替般的,更大的大季節(jié)一般的規(guī)律?人類尚所知甚少。天氣變暖,似乎正是人類進入這一地區(qū)的前提條件。水草豐美了,自然有游牧的牧人前來。
冰川進進退退,似乎也影響著更為久遠的人類活動,塔熱·次仁玉珍女士率領的考察隊,還在格拉丹東以西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座高約6米,直徑8米的土塔殘體,四周還有上百座高矮不一,大小不等的土墻殘體。其中一堵墻體高約20米,長約40米,厚達11米。
她在書中不由聯(lián)想道:“現(xiàn)在這早已荒蕪人跡的地方,多少年前,不是無人區(qū),也不是生命禁區(qū),可能曾經(jīng)是繁華的都市、神秘的王宮。只是,一切都淹沒在高原默默無語的煙云中了……”而在長江源地區(qū),多次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跡,早已不是新聞。人類的歷史,遠遠比我們所知的要復雜,有趣。


《長江,我的徒步長江》前序: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