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 幕后的故事

《英雄兒女》 幕后的故事
陸正偉
1950年, 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畔。隨之, 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反侵略戰(zhàn)爭開始了。1952年初, 曹禺受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之托, 寫信給家住上海的巴金, 動員他參加由中國文聯(lián)組織的赴朝創(chuàng)作組。春節(jié)剛過, 巴金要求去朝鮮。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和行前準備, 3月初,以巴金為組長的17名創(chuàng)作人員換上了軍服, 乘上北行的列車, 隨著“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的嘹亮歌聲開始了從未經(jīng)歷過的軍旅生活。
在朝鮮, 給巴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志愿軍某團六連了。他在這個部隊生活 了兩個多月。1952年10月, 六連在開城保衛(wèi)戰(zhàn)中擔任堅守六七高地的艱巨任務(wù)。在指導員、副連長負傷后, 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韓軍在美軍飛機、重型坦克和噴火坦克的掩護下, 沖上了六連陣地, 六連的戰(zhàn)士們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戰(zhàn)斗, 最后只剩下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兩人了。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張振川報告: 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 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 并大聲喊:“向我開炮!”。團長從望遠鏡中看到兩位英雄退入防空洞后, 便命令炮兵向六連陣地開炮! 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犧牲了。戰(zhàn)后, 六連榮立了特等功, 并被授予“英雄堅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光榮稱號, 趙先友烈士被追認為特等功臣。
戰(zhàn)斗勝利結(jié)束后, 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 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zhàn)斗經(jīng)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 巴金聽后非常感動。
1961年, 應(yīng)《上海文學》雜志社約稿,正在杭州休養(yǎng)的巴金經(jīng)過七八年的沉淀, 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在這部只有兩萬多字的小說中, 巴金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 用“我”的耳聞目睹, 向讀者娓娓敘述著發(fā)生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故事:中國人民志愿軍某軍政治部主任王東,30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 愛人被美軍水兵踢死。一年后, 他被捕關(guān)進了上海提籃橋監(jiān)獄, 孤苦伶仃的3歲女兒王芳被住在后樓的老工人王復標收養(yǎng)。王東出獄后就參加了游擊隊, 后又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來到了朝鮮戰(zhàn)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fā)現(xiàn)軍報的女記者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王東沒有急于認親, 等王芳的養(yǎng)父王復標隨祖國慰問團到朝鮮同他見面后,王東才與女兒團圓。小說通過一些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 深刻地挖掘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而展現(xiàn)出小說主人公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和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小說刊出后, 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關(guān)注,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完《團圓》后, 就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的是著名導演武兆堤和毛烽。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傅鐘將軍秘書的毛烽,
14歲就參加了革命, 在朝鮮戰(zhàn)場上生活了五六年, 有與小說中同樣的軍旅生涯,武兆堤感到是他合作的最佳人選。
經(jīng)過反復推敲、斟酌, 他們決定將人物感情戲作為整個劇本中的靈魂。在小說《團圓》中, 巴金在描述王成時所花的筆墨不多, 只提到了在一次××山的阻擊戰(zhàn)中, 軍政治部主任王東到××團, 這個團奉命堅守××山, 戰(zhàn)斗已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正急需增援時, 王成同其他6位同志站出來堅決要求上前線。王東主任看著王成的相貌, 覺得非常面熟, 卻想不起來在哪兒見過, 后來突然記起來了, 就跑出去找他, 他果然是當年住在后樓王復標的兒子。王成也認出了王東, 還清晰地記起王東原來的名字。他們雖然匆匆地見上了一面, 但王東在王成的口中知道了王芳參軍后也來到了朝鮮。后來, 這個團完成了上級交給他們的任務(wù), 友軍趕到了??墒?/span>, 王成卻沒有回來。他勇敢地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
毛烽和武兆堤決意從王成身上打開突破口, 為王成設(shè)計了情節(jié)和對話。為了刻畫“王成”這位英雄戰(zhàn)士犧牲的壯烈和偉大, 他們一連琢磨了幾天。一次, 毛烽在翻看《志愿軍一日》時, 無意中看到文中有一句“向我開炮”的話, 使他馬上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 這才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王成”的形象。
經(jīng)過他倆20多天的奮戰(zhàn),《英雄兒女》的劇本終于在北戴河誕生了。很快,劇本就轉(zhuǎn)到了文化部, 夏衍指示電影主管領(lǐng)導:“重點拍這部電影, 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 ”同時, 劇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 巴金看過后也表示同意將它拍成電影。
接著, 作為該片導演的武兆堤為物色好演員忙著奔波, 他同毛烽走訪了在 北京的文藝團體和總政、空政、海政、鐵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團, 但始終沒找到“王芳”的合適人選。一天謝晉在電影學院辦完事出大門時, 迎面看見一位手提東西的姑娘從外面返回, 謝晉與她打了一個照面, 憑著多年執(zhí)導的直覺, 他腦中立刻閃現(xiàn)出一個“王芳”的人物形象, 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嗎?
這位姑娘名叫劉尚嫻, 上海人, 剛從電影學院畢業(yè), 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個小媳婦。毛烽和武兆堤連續(xù)4天來看她的演出, 發(fā)現(xiàn)劉尚嫻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氣質(zhì)、外形都與劇本中的王芳很相似。于是, 就決定讓她擔綱主演“王芳”這一角色。隨后又從長影廠選中了劉世龍演“王成”,“王文清”和“王復標”分別由著名老演員田方、文斌扮演。
1964年, 由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的《英雄兒女》在全國播映后, 引起了極大地轟動,“風煙滾滾唱英雄”的歌聲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中也抽出時間觀摩了《英雄兒女》。一天晚上, 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xié)任職的劉白羽接到了周總理打來的電話。他在電話里對劉白羽說:“……我想 作家一定要到火熱斗爭中去……你們不都是到了火熱斗爭中才寫出了新的作品嗎?這事, 你跟總政商量一下……請巴金帶個頭, 他抗美援朝, 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了《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當然, 不可勉強, 要征求他同意, 還要保護他的安全。”總理的一席話, 不僅是對一部好影片的肯定, 也是對為文學事業(yè)發(fā)展而付出辛勤勞動的作家的肯定!
( 選自《黨史信息報》)
本欄編輯 李慧玲

陸正偉?(1952~)簡介:

陸正偉上海人。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yè)于電大中文系。1970年赴安徽省鳳臺縣插隊。1972年入伍。1982年轉(zhuǎn)業(yè)后在上海市文聯(lián)工作,1983年轉(zhuǎn)入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工作,現(xiàn)任紀檢員,巴金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199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世紀巴金》、《晚年巴金》等,散文《真情》、《世紀巴金與四季收獲》、《希望之火——記巴金隨想錄》、《夢之花——記巴金與劉白羽》、《永恒的航程——記巴金與蕭乾》等,主編圖文版《上海屋檐下》。作品2001年獲《人民日報》文藝部征文一等獎,2002年獲冰心攝影文學獎、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復評暨2001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
作為巴老身邊的工作人員,陸正偉是除了巴老家人以外,陪伴這位老人時間最長的一位,作者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了二十年來巴金生活的點點滴滴,深情緬懷了巴老最后的彌留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