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說一下各版水滸影視化存在的問題
又被單邊人打成對家飯圈了,每天過得都很無語,說幾句這版不好的地方就是對面的黑子,那我這次都說行了吧。 目前市面上被大眾熟知的,相對完整地展現(xiàn)了原著水滸從始至終的膾炙人口的大部分故事的影視版本為1983年山東版《水滸》,1998年央視版《水滸傳》和2011年的新《水滸傳》,這三版誕生時代不同,所以從第一眼的視覺效果上來看,三者的畫風(fēng)畫質(zhì)服化道燈光等會有非常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好壞建議不要縱向?qū)Ρ龋ㄑ胨畬Ρ刃滤?,山水對比央水這樣的)而是與同期其他影視作品橫向?qū)Ρ龋ㄐ滤畬Ρ刃氯颅h(huán),央水對比央三或兩年后的神探狄仁杰等),同時,這些為電視劇加分減分的項目個人心中自有評說,不是一個對電視劇性質(zhì)起決定性定義的因素,對于這些方面的爭論,大家可以看個樂別當(dāng)真。 第二個無關(guān)緊要的對比項是穿幫、口誤等因素,這里更多反映的是道具組和演員對于劇本上不上心的態(tài)度問題。例如新水中出現(xiàn)玉米,央水中出現(xiàn)西瓜,華文行楷字體,叫錯好漢名字和綽號等問題,都不是把一個電視劇打為爛片的有力證據(jù),故這里也不展開討論了。 第三個就是演員的表演和劇本設(shè)計,涵蓋了觀眾最能所見即所得的部分,一個橋段的表演就是觀眾最主觀能感受到的東西,背后隱喻的含義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這一部分綜合下來,三版水滸給我觀感最好的是山水,臺詞和劇情中心分得清主次,人物形象表達得更深刻鮮明,演員臺詞清晰情緒把控得當(dāng),觀感是非常舒服的;其次是央水,央水的一些演員功底是有的,尤其是大部分次要的角色和群演,除去有些角色設(shè)定的不像原著人設(shè),忽略掉他們在演誰的問題,但輪表演絕對是過關(guān)的。新水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演員的臺詞念得并不是很自然,讓人從聽感上感覺不太順暢,有些角色的表演過于刻板印象,公式化,缺乏演員可以注入的特色,這也是新水無法稱得上神片的短板所在,結(jié)合前面兩點新水存在的客觀問題,新水就只能在電視劇分類里分得一個中等偏上質(zhì)量的定位,遠不如山水央水在電視劇層面上的高質(zhì)定位。 但是,這三條指標(biāo)是對于一部電視劇作品的基本要求,三版水滸還面臨著一個重要挑戰(zhàn):他們都是改編作品,對原著的何種呈現(xiàn),無疑是最關(guān)鍵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尤其要注意一點,水滸有多個版本,原著是哪個版本是最容易被粉絲用來混淆視聽的,那么就記住一點,央水和新水分別隸屬于“央視四大名著”和“新四大名著”的電視劇類別里,四大名著里的水滸是哪一本?施耐庵百回本是目前公認度最高的,那我們就且以這個版本為原著,去看一下三版的優(yōu)劣,按照時間依次說明。 前面已經(jīng)提到,山水表演和服化道上的優(yōu)勢明顯,但未能呈現(xiàn)完整的劇情也是最大的遺憾。我們不能單憑還原了多少劇情去評價一個改編作品的優(yōu)劣,而是要看改編影視有沒有讓文學(xué)作品更加普及、內(nèi)涵的思想有沒有被大眾更容易接受。山水除了篇幅上的劣勢,以及單元劇形式劇情斷鏈大,演員更換頻繁的一些瑕疵,在整體上是讓人滿意的,更是山東人心中認可度最高的水滸影視。 再來說央水,央水編劇導(dǎo)演意見不統(tǒng)一,又想嘗試全新演繹人物形象又不想破壞梁山百年來在民間好漢形象的地位,在這種要不要大改人物和要不要貼近原著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最后誕生出了一個過程魔改,但又走了既定結(jié)局的尷尬又矛盾的成品。使央水處處看起來不像水滸,但又有一些東西證明他拍的就是水滸。這在改編電視劇行業(yè)里其實是一種大忌。不過得益于那個年代落后的信息傳播,電視劇是最容易得到普及的一種媒介,所以迅速傳播到全國,成為許多人對水滸的第一印象。先入為主,導(dǎo)致這種別扭又氣人的劇情成為許多沒看過書的人對水滸角色的第一印象,后面我們再祥說這種印象的危害。(角色的刪減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也不算非常大的漏洞) 新水則是在許多情節(jié)照搬央水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遵循了原著的主旨。舉個例子,新水潘金蓮和央水一樣,也有莫名其妙的洗澡鏡頭,但新水潘金蓮的毒婦人設(shè)得到了保留,增加了她前半生身世的刻畫,她有她的不幸,也有她的惡毒,這才是人性復(fù)雜的一面。新水顯然也偷了懶,拿央水現(xiàn)成的改編往上套,不過新水能看到央水偏離原著的地方,能夠及時地矯正,這是新水最可圈可點的優(yōu)勢。當(dāng)然,新水也面臨著“全面洗白”的指責(zé),抹除原著瓦礫場,小衙內(nèi),食人等劇情,讓七分白三分黑的宋江失掉了有助于讓人物更復(fù)雜立體的陰暗面,削弱一些角色,重點塑造另一批角色(削弱秦明董平加強張清花榮等)在多處細節(jié)上讓原著讀者不能滿意也是不爭的事實。 既然三版水滸影視的問題了解的差不多了,為什么這些年對于央水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呢?原因就出在他混亂的劇本和人物塑造上,在那個四大名著還不夠普及,沒有列入中小學(xué)生必讀書目的年代,許多人了解四大名著的途徑就是電視劇,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苦于書籍的枯燥無味,選擇從電視劇入門名著,那么央視版的四大名著無疑是最權(quán)威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這一下就引出了現(xiàn)在的矛盾:以改編幅度最大的央水作為水滸的入門作,是否會潛移默化改變水滸的主旨和梁山在觀眾心中的印象?答案是必然的,種下什么種子,就會長出什么果實。央水在過去二十年給觀眾種下了投降派小人宋江,梁山泊土匪的種子,那么長出一大片陰謀論的果實也不足為奇。更不要提央水對于一些好漢畫蛇添足的改動,也或深或淺地影響了角色風(fēng)評。林沖大仇不得報含恨氣死不止一次被拿來當(dāng)作批判性格懦弱之人的反面教材,吳用狗頭軍師的形象同樣深入人心。這些不益于正確傳達和普及原著文學(xué)作品的改動才是央水真正的缺陷,也是越來越不被人認可的原因。既然名叫水滸傳,那就一定不能忘記自己改編劇情會對原著產(chǎn)生的影響,自然也要承受這一舉動帶來的后果。 目前四大名著只有水滸傳沒有一部被普遍認可的入門教材影視,如果一定要推薦一部作為入門作品,那我感覺新水滸的接受度會比其他兩版略高,相較于古早的山水,它有更清晰的畫質(zhì),相較于央水,它有更貼近原著的主旨,加上選角造型加分,作為年輕人的水滸入門還是能說得過去的,只能算是矮子里拔高。但更希望大家能夠從原著入手,在不被旁人價值觀和思想左右的情況下自己去理解一本好書。 央水只在二十年的時間里就改變了一代人對于水滸的印象,不過看到越來越多人去了解原著,正視央水的錯誤,糾正時代濾鏡掩蓋下的不足還是很讓人欣慰的。只能希望看水滸,了解水滸的人越來越多,水滸的形式也更加多元,游戲,動畫都是值得期待的,也希望在未來水滸傳題材能出現(xiàn)綜合了以上三版作品優(yōu)點的新作品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