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北康村漢墓清理簡報(bào)
西安北郊北康村漢墓清理簡報(bào)
考古與文物 2003年第4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位于西安北郊經(jīng)濟(jì)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內(nèi)的米旗餅業(yè)公司,2000年9月在新建生產(chǎn)車間基礎(chǔ)時(shí)發(fā)現(xiàn)一批漢代墓葬(圖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隨即派人進(jìn)行了清理。米旗餅業(yè)公司在北康村西,龍首原北,漢代長安城以東這是漢代墓葬較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此次共清理了15座墓?,F(xiàn)簡報(bào)如下:
一、墓葬形制
15座漢墓均是在開挖基槽時(shí)發(fā)現(xiàn)的,基槽開挖深度為5米。因此其墓葬上層均已鏟除,僅余下層,根據(jù)現(xiàn)場清理情況可將這批漢墓分為土洞墓與磚室墓兩種,分述如下:
(一)土洞墓共12座。其中11座為豎穴土洞墓,1座為斜坡墓道土洞墓。11座豎穴墓中5座為南北向,6座為東西向。現(xiàn)按南北向、東西向豎穴墓道與斜坡墓道土洞墓分類敘述。
1南北向墓
M2方向180。,平面呈刀把形,墓道長23、平面梯形南寬092、北寬10米墓室位于墓道北,長30、寬12、殘高12米。(圖二)
M3方向10°平面呈長方形。墓道長22、寬08、深13米墓室位于墓道南長方形土洞式,長34、寬()8、高13米。封門為10層,底部縱向平鋪4層上部橫向平鋪6層封門上部可見一排立磚券頂。但已遭破壞,保存不完整(圖三)。
M5方向180°平面甲字形,墓道口大底小上口長37、寬23;下口長36、寬22,深05米,墓室位于墓道北,長37、寬09、高05米。墓室東壁有一耳室,長13、寬09、高05米墓室內(nèi)人骨保存較為完整頭朝南面向上,仰身直肢據(jù)頭骨、盆骨可知為男性。棺槨痕跡可見棺長215、寬U65一075,槨長32、寬094米,棺槨厚度均為4厘米(圖四)。
M6方向180°,平面甲字形墓道長27,寬12,深07墓室位于墓道北,長30寬10,深07米,室內(nèi)人骨架保存尚可,頭朝南、面向上,側(cè)身屈肢,據(jù)頭骨盆骨來看應(yīng)為男性。
M12方向180。,平面長方形,墓道長24、寬08、深05米被Mil打破,墓室位于墓道北,長22、寬08、深05米,室內(nèi)骨架保存較好,仰身直肢,似為女性。
2東西向墓
Ml方向275。平面長方形墓道在基槽外,故未清,墓室在東,長24、寬12、深058米。土坯封門。墓室盜擾嚴(yán)重,清理棺灰跡像可見此墓為二人合葬,人骨僅見下肢,北側(cè)棺殘長10、南側(cè)棺殘長14、寬均為056米。
M7方向270°,平面長方形,墓道長181、寬09深04米,墓室在東,長286,寬09,深04米(圖五)。
M8方向270°,平面長方形,墓道長24、寬08、深03米墓室在東,長3、寬08、深03米。
M9方向100。,平面呈刀把形。墓道長24、寬136、深07米。墓室在西,墓室后部被Ml。墓室打破’長26、寬1-8、深07米。
M11方向270°墓道已破壞?僅清墓室后半部,故形制不清,墓室應(yīng)在東殘長15,寬09深055米。
M14方向90°,平面甲字形,墓道長24,寬10深12米,墓室在西殘磚封門僅見7層。長24寬11,深12米。3斜坡蘗道土洞墓
M13 方向 180°,平面甲字形、葛道殘長7,寬084米。甬道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土洞,平頂,寬 084、深05高15 米。墓室位于墓道北,長3、寬26、高22 米,土洞,拱頂,從墓底17米處起拱(圖六)。
(二)磚室幕 3座,1座為豎穴墓道磚室墓,1座為斜坡墓道磚室墓,1座為階梯慕 道磚室墓。
M4 豎穴墓道磚室墓。慕室、墓道不在一條直線上∶夾角約 60°,方向55°(墓室)-墓道長24、寬09、深17米。封門兩層,下部為立磚豎砌上部為橫向平鋪。墓室長39、寬181、殘高15米,四壁為條磚平鋪砌墻,拱頂為子母磚券頂。墓室內(nèi)盜擾嚴(yán)重,可知為二人合葬墓。骨架零亂。棺灰可見,東側(cè)棺長22、寬056,西側(cè)棺長2、寬05米(圖七)。
M10斜坡墓道磚室墓。平面甲字形,方向260。,墓道與墓室不在一條直線上,夾角約80。,墓道殘長58、寬09、坡長6米。墓室在東,長47、寬11、高15米。頂已塌落??芍獮闂l磚砌墻。
M15階梯墓道磚室墓。平面甲字形,方向270°墓道長38、寬08、深25米,第一臺階深12、寬15,第二臺階深18、寬05,墓室長412,寬12、高148米。此墓盜擾破壞嚴(yán)重,可見立磚封門,平鋪磚砌墻的殘存跡象(圖八)。
二、遺物
北康村墓葬數(shù)量不多,出土器物較為豐富,以陶器為主還有銅器,玉器、骨器、釉陶器等,陶器中有不少有彩繪,圖案十分精美,現(xiàn)分類加以介紹。
(一)銅器均為小件,有車飾等。
1蓋弓帽1件0M3:27前端為桃形蓋帽,中間管狀帶鉤,帽鉤之間有一弧面凸棱長55、管徑09、鉤長15、帽徑12厘米。(圖九,1)
2馬鐮1付M4:49長條狀’兩頭上下彎曲,中間微粗有孔,長83、寬05厘米。
3馬銜∶1付,M4;59幾環(huán)相扣、兩頭大環(huán)內(nèi)穿馬鑣。長77、大環(huán)15、小環(huán)10厘米(圖一一,3、4)。
4車軎 1件。M4∶48、空心圓柱體,表面有三道凸棱,一端微大,長19、外圓直徑18、孔徑1厘米(圖一〇、1)。
5弩機(jī) 6件。M4∶51銹蝕嚴(yán)重,可見扳扔及望山∶長5∶7、寬26厘米(圖一,2)。
6弩機(jī)M4:52僅余一架,長47、寬18厘米
7銅鏡1件M3:17,此鏡為日月光明鏡,中心橋形鈕,中心外有一圈篆體日月光明等文字,直徑5、厚()2厘米(圖——)。
8銅飾件(1) 1件。M15:1,煙斗狀,由一小直筒和大拐頭組成。長54,直筒徑02,拐頭徑08厘米(圖九,4)。
9銅飾件(2) 1件。M3t19,亦為煙斗狀,由直管和拐頭組成,直管前端為一獸頭,獸頭口含一頁片,頁片可上下活動,頁片和獸頭以轉(zhuǎn)軸相連,管為實(shí)體??傞L125,管長11,頁片長15,拐頭徑08厘米(圖九,7)。
10銅飾件(3) 1件。M3:20三角形管狀,一端空,一端實(shí),尖稍歪,狀似筆帽,長55、孔徑05、孔長32厘米(圖九,2)。
11帶鉤1件°M5:15,鴨嘴形,長85、寬10、厚04厘米(圖九,3)。
12合頁1件°M3:3,表面銹蝕較重,兩頁片為桃形,中間以轉(zhuǎn)軸相連,頁片背面有兩例釘。此合頁應(yīng)為漆盒之物,長50、寬27厘米(圖九,6)。
13小銅勺1件OM5:4,勺體圓,柄稍寬,上有一小孔。長67、勺徑17、深08、柄端寬1-3厘米(圖九,5)。
14鋪首1件°M3:26,片狀,正面為浮雕鋪首銜環(huán),背面凹凸不平,應(yīng)為模壓而成。長43、寬34厘米。
15棺飾15件。大部銹蝕嚴(yán)重,M3:8,四瓣柿蒂狀,中間有一大泡釘,表面鎏金,長10厘米。
(二)釉陶器
1-鼎5件。深綠色,M4:15,算口、深腹、圜底、耳殘、獸形足、有蓋、橋形鈕、帶環(huán),環(huán)外一圓,圓上有三乳釘,圓內(nèi)三鳳,鳳間有龍、野豬和狗,圓外有豹、猴、熊、羊、鼠。動物造型各異,跳躍追逐,象一自然動物園。通高168。
2鼎2件oM4:1與M4:14,兩件大小相同,形狀均與M4:15相同,只是蓋上圖案不同。M4:14為半球形鈕,鈕邊有一周小乳釘。從中心鈕向外有四出卷枝藤,將蓋頂分為四區(qū)間,每區(qū)間各有一動物,依次為:朱雀、豹、猴、馬,其外有四道弦紋連接三個(gè)大乳釘,將整個(gè)鼎蓋分為內(nèi)、外兩大圓,內(nèi)圓內(nèi)飾四禽獸,外圓似浪花狀的紋飾間飾以龍、虎、馬、鹿,野豬等獸,作奔跑狀,畫面生動活潑。M4:1與M4:14圖案基本相同,只是蓋上連接三大乳釘?shù)氖莾傻老壹y。通高18、腹徑20、足高28厘米(圖一二,2;封三,1、2)。
3盒1件。采:7醬黃色釉算口深腹、平底,無蓋。高10,腹徑164底徑&8厘米。
4壺1件。M4:27深綠色釉直口方唇,束頸,球形腹假圈足,腹飾對稱鋪首銜環(huán)。高44腹徑36厘米足高4厘米(圖一六1)。
5壺1件。采:6,醬黃色釉造型與M4:27同形體小高20腹徑15厘米
6壺4件。M4:18,深綠色釉。侈口尖唇、長頸、鼓腹、假圈足,腹部上下各有二道凹弦紋。中間為圖案,下方一圈似山丘狀的云氣紋。中間有相對奔跑的動物云氣紋上層有奔跑著的虎、熊、馬、野豬等動物。其中有一人策馬揚(yáng)鞭穿行于動物群之間?另外,上層中間一熊似在阻止其他動物前進(jìn),又似在挑釁博斗十分生動有趣。動物間插鋪首銜環(huán)通高44、腹徑36足高44厘米(圖一二7)。
7壺1件°M3:4深綠色釉造型與M4:18同,僅腹部圖案稍有不同。M3:4亦為射獵圖案,上下云霧繚繞,動物中有虎、熊、鹿、朱雀、野豬等。一人騎馬張弓回身對準(zhǔn)身后的虎豹作射擊狀,動物有的追逐跳躍有的互相爭斗朱雀展翅欲飛,整個(gè)畫面有動有靜合諧統(tǒng)一。通高35、腹徑28、足咼4厘米(圖一三1)。
8奩3件°M3:2灰綠色釉、侈口、尖唇、深腹、平底、獸形足、博山蓋、蓋上山巒間似為虎、猴、狗、蛇四種動物腹部亦有一圈動物圖案,起伏的山巒間有熊、虎等在奔跑打斗。通高245、腹深13、腹徑21、足高3厘米(封底)。
9奩1件。M4:20,深綠色釉,型與M3:2同,圖案不同。博山蓋上圖案為兩層,內(nèi)層為野豬,虎、熊追逐動物外層為四頭野豬奔跑腹部圖案為群山起伏,山間動物追逐嬉戲。動物有虎、野豬、熊、猴等。圖間有對稱鋪首銜環(huán):通高29、腹徑24、腹深152、足高33厘米(圖一二,9)
10奩1件M4:21、深綠色釉、直口、方唇、深腹、平底、獸形方足、博山蓋,蓋上圖案分兩層,內(nèi)層為羊、野豬、朱雀、虎及一小動物外層為奔跑的鹿,虎追一物,龍追一物。腹部上下各一凸棱,中間為圖案。圖像較大、群山起伏云霧繚繞?間以虎、羊、金錢豹等奇禽怪獸。金錢豹特別傳神。錢紋突出?豹紋明顯,胡須端扎,四肢踏地有力。通高24、腹徑195、腹深12、足高3厘米(圖一四,5)。
11倉10件。M4:5,深綠色釉、傘形頂、深腹、獸形足,獸呈蹲踞狀。有蓋,蓋為傘形?中間一乳釘,釘外為十四道瓦棱。頂為直口方唇,坡脊上有二十四道瓦棱,腹飾數(shù)道細(xì)線凹弦紋。腹部釉色不勻。通高327、腹徑15、足高3厘米(圖一二,1)。
12倉5件。M4:34,深綠色釉,形與M4:5同,形體較小’不同處在蓋上,M4:34蓋上棱為十二道棱間飾一層瓦紋。通高297、腹徑15、足局25厘米(圖一二8)。
13博山爐1件。M4:28,深綠色釉、博山蓋、爐體:斂口、圓唇、深腹、圜底、粗手柄、淺盤底、盤為侈口、平沿、方唇、斜壁、平底。蓋上圖分二層外層為起伏群山,內(nèi)層三葉將其分為三區(qū)間每邊二孔一處為葉脈,一處似馬,一處似人,通高16、腹徑84、底徑13厘米(圖一五2)。
14燈M4:171件。深綠色釉、直口、平沿、淺盤、細(xì)手柄、喇叭口底、中空、上繪有一虎。通高10、口徑11、底徑94厘米(圖一二,4)。
15罐2件°M4:38,深綠色釉、侈口、折沿、束頸、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飾二道凸弦紋。通高12、口徑84、腹徑15、底徑75厘米。
16罐2件°M4:30,深綠色釉,直口、方唇、直領(lǐng)、圓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飾唇、直領(lǐng)、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飾二道凸弦紋。通高125、口徑82、腹徑16、底徑8厘米。
17罐4件°M3:6,深綠色釉,侈口、方二道弦紋,弦紋間為圖案,亦以動物為主,有虎、野豬、熊、豹、龍等。似在奔跑、追逐、嬉戲。通高13、口徑78、腹徑155、底徑65厘米(圖一三,2;封三,3)。
18罐1件。采:4,黃褐色釉,侈口、方唇、斜領(lǐng)、圓肩、鼓腹偏上,腹下斜收,平底,腹飾三層圖案,上層為動物紋,二層為棱形幾何紋,三層為三角紋,下邊還有一凸棱。通高125、腹徑15、口徑7、底徑7厘米(圖一二6)。
(三)陶器,又可分彩繪和無彩繪兩種A彩繪陶器
1鼎1件。M8:8,斂口、尖唇、深腹、圜底、立耳附肩、獸蹄足、有蓋、蓋孤圓,上有三乳釘,上繪紅、白、蘭三色渦紋。渦紋外一紅圈。通高132、腹徑18、足髙44厘米(圖一四,2)。
2-鼎1件。Mil:9,負(fù)口、圓唇、深腹、圜底、立耳附肩、有蓋,獸蹄足。蓋繪紅色三角紋一周,似向日葵花,腹部繪變形魚紋。通高14、腹徑216、腹深8、足高46厘米(圖一四,4)。
3盒1件°M7:7負(fù):口、深腹、平底、有蓋、圈足捉手,外繪紅白相間卷云紋。通高13、腹徑16、底徑105厘米。
4盒Mil:71件。倉口、深腹、平底、有蓋、圈足捉手。內(nèi)為二鴨戲水,外為紅白相間的卷云紋、魚紋、浪花紋,腹亦飾紅白相間的變形魚紋及浪花紋。通高13、腹徑17、底徑86厘米(圖一五,1)。
5盒1件。Mil:8,型與Mil:7同不同之處在于Mil:7捉手內(nèi)為二鴨戲水紋,Mil:8為渦紋浪花(圖一五,3)。
6盒1件°M6:3。形與Mil:7同,只是彩繪不清,似為渦紋。通高147、腹徑21、底徑9厘米。
7壺1件直口、方唇、束頸、腹偏下,假圈足,腹有對稱鋪首銜環(huán),頸飾紅白相間的三角紋,下為浪花紋,腹飾二圈變形魚紋,中間為浪花紋,腹下為紅色三角紋。通高25、腹徑24厘米(圖一四,3)。
8鉉1件直口方唇,方圈足,覆斗型蓋。頸飾三角紋,紅白相間,腹飾浪花紋。通高315、足高15厘米(圖一四8)。
9倉5件°M11:5,直口、方唇、斜肩,肩飾八道凸棱。有蓋,蓋為半球形鈕,鈕外一圓,圓外亦有八條凸棱。獸形足,倉體上下飾紅色三角紋,中間為變形魚紋和浪花紋。通高256、腹徑12、足高3厘米。
B一般陶器
1.鼎6件可分三式。
I式3件。M7:6,斂口、圓唇、深腹、圜底,立耳附肩,獸形足,有蓋、蓋上有三小乳釘。通高18、腹深105、足高3厘米(圖一四,7)。
II式2件,一件殘°M9:1,套口、尖唇、深腹、圜底,立耳附肩,獸蹄足,無蓋。高14、腹徑205、腹深105、足高45厘米。
III式1件。M6:4、倉口、方唇、深腹、圜底稍平,立耳附肩,錐形足,足殘有蓋,上有三乳釘,通高14、腹徑188、腹深88、足高06厘米(圖一四,6)。
2蒜頭壺1件。釆:1,口部呈蒜頭狀,直口、方唇、長細(xì)頸、球形腹、平底,高23、腹徑19、底徑9厘米。
3繭形壺1件侈口、平沿、束頸、腹似蠶繭、圈足,通高31、腹長37、足高3厘米。
4釜1件。釆:12,斂口、方唇、鼓腹,腹上有二道凹弦紋,高62、腹徑16厘米。
5瓶1件。釆:15,侈口、折沿、尖唇、束頸、斜肩、直壁斜收,平底,通髙25、口徑84、腹徑126、底徑9厘米。
6甑2件°M4:12,盆形,侈口、平沿、斜壁、深腹、平底,底有五個(gè)小孔。通高74、口徑128、底徑52厘米(圖一二,5)。
7盆3件侈口、平沿、斜壁、外壁中間有一凸棱,平底。通高7、口徑14、底徑7厘米。
8方倉3件°M2:4,直口、方唇、折肩、體為方形,平底,圓蓋,蓋內(nèi)圈足捉手。通高32、腹寬16、底寬14厘米。
9罐15件可分伽式。
I式1件°M4:40,直口、方唇、直領(lǐng)、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小平底。通高68、腹徑78、底徑2厘米(圖一六3)。
II式1件。釆:27侈口、折沿、尖唇、束頸,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上有數(shù)道凹弦紋。通高335、口徑14、腹徑30、底徑12厘米。
III式1件°M4:13,侈口、圓唇、束頸、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假圈足,通高3、腹徑36、底徑18厘米(圖一六,6)。
IV式1件o M4:23,直口、方唇、直領(lǐng)、圓肩、鼓腹偏上,腹下斜收,平底,肩上有一圈棱形幾何紋圖案。圖案非常清晰,通高216、口徑14、腹徑24、底徑12厘米(圖一六,5)。
V式2件°M4:37,斂口、平沿、斜領(lǐng)、圓肩、鼓腹偏上,腹下斜收,平底。通高86、口徑56、腹徑11、底徑4厘米(圖一六,4)。
VI式2件°M3:6,直口、平沿、直領(lǐng)、圓肩、鼓腹、假圈足,肩上附捉手。通高68、口徑52,腹徑88、底徑3厘米。
VII式4件°M4:16,侈口、折沿、束頸、圓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高16、口徑108、腹徑183、底徑8厘米(圖一六,2)。
VIII式3件°M5:16,侈口、折沿、方唇、束頸、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高255、口徑115、腹徑27、底徑12厘米。
10小口罐2件侈口、折沿、束頸、廣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有五道凹弦紋,腹有數(shù)道劃紋,通高44、口徑125、腹徑42、底徑225厘米(圖一四,1)。
11缶形罐5件°M5:10,侈口、平沿、方唇、束頸、廣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上有四道細(xì)線弦紋,上有“世可”二字,腹下二圈剔紋。通高32、口徑13、腹徑42、底徑18厘米(圖一七,1)。
12缶2件。采:30,侈口、折沿、尖唇、束頸、廣折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高30、腹徑415、口徑12、底徑15厘米。
13灶三件。各不相同,分口式。
I式1件。Mil:10,通體長方,灶面二灶眼,前后各一,灶眼上一釜一甑。后面有一小柱象征煙囪。方形火門位于正面中下方,周圍飾菱形幾何紋飾。通體長126、寬146、高6厘米,甑為侈口平沿,尖唇,斜壁,平底,底有四小孔。高3、口徑7、底徑32厘米。
II式1件°M7:10,灶前方后圓,灶面三個(gè)灶眼,前二后一,后面有一象征煙囪的球柱體。灶眼上各有一釜。方形火門位于正面中下方,周圍飾菱形幾何紋圖案。通體長192、寬168、高64厘米。釜,直口、方唇、斜肩、鼓腹、圜底。高32,口徑4、腹徑64厘米。
III式1件。采:灶前方后圓灶面三個(gè)灶眼,前二后一,灶眼上一釜一甑。后面有一像征煙囪的豆形體?;痖T位于正面中央,火門很大,拱形,周飾菱形幾何紋。長20、寬18、高108厘米,釜,直口、方唇、斜肩、圜底,高4、口徑6、腹徑6厘米。甑,侈口、平沿、斜壁、平底。底有五小孔。高28、口徑32、底徑2厘米。
14紡輪1件O M4:3,圓形,-*面隆起,中心一孔,周圍呈螺旋狀。直徑57、高22、孔徑14厘米。
15文字磚1件°M15:2,此磚為一殘磚,呈不規(guī)則形,應(yīng)為一鋪地方磚。上刻“二百世”似為“二百卅一”四字,磚長168,寬212、厚68厘米(圖一七,2)
(四)雜器玉、石、骨、鐵、銀一并介紹。
1玉豬2件0M4:55玉質(zhì)較次,顏色發(fā)黃,整體為一長方形加工成型。豬為臥豬,憨態(tài)可鞠,從嘴、眼及臀部可見刀工純熟長112、寬25、厚3厘米(圖一八)。
2玉蟬1件°M12:2,玉質(zhì)較次,整體扁形,稍加雕刻成型,長4、寬24、厚1厘米(圖一九,4)
3玉培1件°M5:5,玉質(zhì)尚可扁條狀應(yīng)為一玉飾上裁下,表面紋飾不完整,長5、寬1-6、厚L 4厘米(圖一九3)。
4玉塊1件°M7:4,出土?xí)r為兩塊,兩手各握一塊,修復(fù)對接成一塊。玉質(zhì)較好,呈青綠色體為長方形表面、背面均有紋飾。應(yīng)為一玉佩飾上裁下紋飾均不完整,紋飾為蟠螭紋,上有二孔。長L7、寬22、厚04厘米(圖一九,5)
5肛塞1件°M3:21,石質(zhì)較次,扁圓錐體,前端無尖長6、大徑12、小徑06厘米(圖一九1)
6肛塞1件。M4:54石質(zhì)尚可,整體為標(biāo)準(zhǔn)六棱柱體,長55,邊長06厘米。工精細(xì)。長57、寬32,厚06厘米(圖一九6)
7.骨蟬 1件。M!∶53、骨質(zhì)尚可,顏色黃潤、形體逼真、栩栩如生、兩翼薄,中間厚,刀工精細(xì)。長5.7、寬3.2、厚0.6厘米(圖一九,6)。
8骨耳塞1件OM12:3,出土?xí)r在耳邊,骨質(zhì)差掉渣,圓錐形無尖。長18、直徑09厘米(圖一九7)。
9骨牌4件°M5:2,4件相同,骨質(zhì)好,表面黃潤,長方形長25、寬15、厚05厘米(圖一九2)。
10磨石1件°M4:45,沙巖,較粗,體為不規(guī)則形上有磨痕,長10K寬39、厚18厘米(圖一九4)。
11磨石1件°M7:12,沙巖,較細(xì),體為不規(guī)則形,上有磨痕,表面已呈槽狀。長35、寬23、厚08厘米(圖一^3)。
12鐵刀3件,M4:44,表面銹蝕嚴(yán)重,已殘,扁條狀,無尖柄處為一環(huán)。長10、寬05、厚03厘米。
13銀環(huán)1件0M3:23,表面灰白色,環(huán)形、直徑2,厚11厘米。
14銅錢百余枚。大部銹蝕嚴(yán)重,可分“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五銖”三類。
(1)大泉五十M4:56,外廓、內(nèi)穿字跡均十分清晰工整,制作精良,直徑24厘米(圖二O,4)。
(2)小泉直一M4:56,體積雖小但一樣制作精美,直徑14厘米(圖二O5)。
(3)五銖,百枚,可分三式。
I式M3:18五字交筆彎曲,朱字上方下彎,金字頭呈簇形,四點(diǎn)模糊。直徑25厘米(圖二〇,3)。
II式M4:56五字交筆彎曲,朱字上方下彎,金字頭呈三角,四點(diǎn)豎向清晰,穿下一月。直徑25厘米(圖二〇,1)。
III式M5:3,此錢為剪輪錢,可見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呈三角,四點(diǎn)清晰,朱字上下方折。穿上一橫。直徑22厘米(圖二〇2)。
結(jié)語
北康村(即米旗公司)此次發(fā)掘墓葬僅15座,不但數(shù)量少且均為小型墓,15座墓中12座為豎穴墓道土洞墓,這種小墓型制沿用時(shí)間長,無明顯時(shí)代特征,難以作為判斷時(shí)代的依據(jù),且墓中無出土文字可考,時(shí)代的判斷僅能從所出土的文物中找出其依據(jù)。從各墓所出土器物看,M3,M4有大量釉陶器,Mil出土器物以彩繪陶器為主,M7、M8、M6、M9、M11隨葬器物組合以鼎、盒、壺、鈁為主,M2出土有陶方倉。這些器物不論質(zhì)地,器形,彩繪或器物組合均反映出一定的時(shí)代特征。15座墓中6座墓出有五銖錢、剪輪錢及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王莽錢。一般認(rèn)為西漢早期隨葬器物蛆合是以鼎、盒、壺、鈁為主,倉、灶、罐輔之。彩繪陶器多為西漢早期延至中期,其紋飾多為渦紋,三角紋、浪花紋等,顏色以紅為主,多以紅白相間,紫、黑、蘭等色較少。釉陶的出現(xiàn)時(shí)代相對較晚,大量隨葬釉陶器時(shí)代多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至于東漢隨葬釉陶器,不論器型與器物組合與西漢晚期存在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陶方倉多為武帝時(shí)期的器物,如中山王劉勝墓及西安國棉五廠三分廠出土的方倉。而西漢早期與晚期則很少見到方倉的出現(xiàn)。在6座墓出土的錢幣中,五銖錢無“五”字交筆較直的武帝元狩五年所鑄五銖,亦無東漢五銖,大泉五十、小泉直一是典型的王莽貨幣。剪輪錢雖無外廓,但邊輪孤圓整潔,應(yīng)是郡國所鑄剪輪五銖,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M6、M7、M8、M9四座墓器物基本組合為鼎、盒、壺、鈁為西漢早期器物的組合特征,但均不完整M6M9無鉉,M8、M9無壺但器物特征均與早期漢墓出土同類器物相近,因其均為小型墓,所以其時(shí)代仍應(yīng)為西漢早期,但應(yīng)屬偏晚階段。Mil器物以彩繪陶器為主,其組合為鼎、盒、壺、倉、灶,灶為二眼,時(shí)代應(yīng)早些,但倉的數(shù)量為五件,倉數(shù)量增多,無鉉,時(shí)代應(yīng)偏晚,因此Mil亦應(yīng)為西漢早期偏晚。M2出有陶方倉,其時(shí)代應(yīng)為武帝時(shí)期,M5出土繭形壺,銅帶鉤等早期特征的器物但出土的錢幣中卻有剪輪錢,其時(shí)代應(yīng)偏晚,定為西漢中期為妥,M12所出錢幣與M5同,其時(shí)代亦應(yīng)相當(dāng)。M10無器物出土,其形制為長斜坡墓道磚室墓。斜坡墓道磚室墓的出現(xiàn)應(yīng)在西漢中期以后,M13、M14亦無器物,M13為斜坡墓道土洞墓,M14為豎穴墓道洞室墓。
按形制M14應(yīng)早于M13。Ml、M3、M4三座墓出有大量釉陶器,錢幣為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因此這三座墓時(shí)代應(yīng)為王莽時(shí)至東漢初年。M15出有一文字磚,上有“二百卅一”字樣,其墓形制為長方形豎穴洞式墓,以此難以確定其年代,M15與其他墓同一墓地,形制相同,其年代應(yīng)不出同類墓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北康村發(fā)掘的這批漢墓中M2、M9兩座墓墓葬形制平面為刀把形這是一種新的墓葬形制,增添了漢墓型制的新內(nèi)容,也把流行于隋唐期間的刀把形墓葬型制提前到漢代。
北康村這批漢墓,數(shù)量不多,又均為小型墓,年代相對集中,從西漢早期偏晚至王莽時(shí)期,因此應(yīng)視這一片墓地為西漢公共墓地。這批墓葬雖數(shù)量少,但出土器物較為豐富尤其是M11的彩繪陶器與M3、M4的釉陶器,均是成套出現(xiàn)?器物組合的時(shí)代特征非常明顯,為我們研究西漢的喪葬制度及器物組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shí)物資料。
參加發(fā)掘:孫鐵山、雷立智、趙剛毅 陳省安、高盼、王書遜
繪圖:屈學(xué)芳
修復(fù):趙剛毅、王書遜
照像:李光宗
整理執(zhí)筆:孫鐵山、張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