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 | 仁民愛物,止于至善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墩撜Z》
最近關注到這樣一則令人心寒的新聞,河北衡水中學一名學生,因瑣事當街毆打親生母親。母親不停躲避,但依然被打倒在地。好不容易掙脫向小區(qū)跑去,又被少年上去追上拉扯,換來更激烈的拳腳。
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上前勸阻,反倒被少年破口大罵,多管閑事。終于有一位男子忍不住出手,一把拽過他的頭發(fā),逼他跪下向母親道歉,并怒斥:“把你養(yǎng)這么大,你是怎么孝順的!”
類似的事件其實并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會這樣不懂感恩、對親人沒有絲毫的仁愛之心?
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仁愛”,恰好成為了導致孩子自私自利的最主要原因。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而是教養(yǎng)出沒有“仁愛”之心的孩子。
“仁愛”是指的什么呢?
“仁愛”是先秦時代儒家的代表學說,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天下安定繁榮的前提便是人具有“仁愛之心”。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也是一種行為準則。
孔子提倡“仁愛”,當一個人有“仁愛”之心,可以放手讓他去做事,他必然不會偏離“仁愛”(民可,使由之),當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通過教育教化讓他明白“仁愛”的道理,具備“仁愛”以后,再放手讓他去做事。(不可使,知之)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百家爭鳴時期,仁愛之心是國家穩(wěn)定繁榮的前提,道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仁者愛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人,與人友好。
或許有人會說,孔子的“仁愛”思想太過于理想化了,但其實,放在現(xiàn)代社會,依舊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一個正直之人,又何嘗不是“仁愛”的體現(xiàn)呢?
家庭教育中的“仁愛之心”
孔子有言:“仁者愛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所謂愛,不僅是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到愛別人呢?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人之初,姓本善”,善良和同情本是孩子的天性。可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xiàn)出自私、冷漠、無情的一面,這與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存在很大關系,尤其是家庭環(huán)境。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子女,那這樣的家庭教育就是失敗的。
愛人是說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別人,但絕不是無條件、無底線的贈與和滿足。這樣不是愛別人,包括自己的兒子和父母。這樣會增加對方的驕縱之心,會害到對方。愛人,是說從內(nèi)心里真正去愛別人,讓對方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币鉃椋褐挥心切┯腥实轮牡娜?,才能去愛人和恨人。也就是仁愛之心,會教我們正確對待愛和恨。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還有“恨人”,愛與恨是有界限的,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只一味的教育孩子與人友好,去愛人,而對陌生人沒有防備之心,那也是不行的。
社會是復雜的,老話說,人心難測。我們對人友好的同時,也需要保護自己,具有一定的防備之心,也要學會去恨人,這里的“恨”不是怨恨,仇恨,而是一種適當?shù)淖晕冶Wo,以及鑒別壞人的方法。
與善人言,暖如布帛。見人善言,美于詩賦文章。愛之者,是善良的,是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