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講心理,6-6/10/13/17/29/9-1,性格=關系/攻擊性/完型/串講/理想化喂養(yǎng)者~
性格其實是一種關系,是個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對自己是否能獲得他人的愛的一種信心

課中學習:
從關系的角度看問題,當下的問題其實都是在關系中的,如果一個人很自如的表現(xiàn)一些東西,那么你可以知道他肯定已經(jīng)使用成千上萬次了
當下一個人想構建什么關系模式,其實是童年關系模式的再現(xiàn),通過一個人很經(jīng)典的行為,可以做出一系列的推斷
性格決定命運,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性格是一種關系,如果認為性格是外向內向啥的天生的,那就把人給孤立起來了
比如說自信,通常認為是自己相信自己,但是邏輯學上,沒有A相信A這么個說法,通常是A相信B,B相信A,自己相信自己,是個偽邏輯
自信可以這樣說,是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內在的另一部分
更深刻的說,你的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充滿信心
如果童年在父母那里獲得了足夠的愛和相信,那么獲得了基本盤,父母愛自己,內化到內心,被愛且深信自己值得被愛
自卑就是——不復制了,邏輯推理下定義吧
外在條件再好,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有人否定和改變你的做法和結果,控制欲強的父母
其實自信還是自卑,與愛有關
孩子倔也是這樣,孩子感受不到足夠的愛,就會視為惡意
性格是我們內在的關系模式,取決于童年跟父母養(yǎng)育者的相處模式
內在的關系模式投射到人生的各個地方,就構成了所謂的命運,命運不就是,你總遇見誰嗎?如果父母是你的貴人,那你一生就總是在遇見各種各樣的貴人,這就是好命
一個人跟上司的相處模式,很容易跟童年時的養(yǎng)育者相處模式很像

課后思考:
我其實是只關注我媽媽的人,所以對于過去的同事關系什么的,都不太care。。。不過我內在的一部分自我是相信另一部分自我配得的,條件就是掌握本質,本質又只需要投入。。。所以現(xiàn)在感覺生活并不復雜
關于性格這個主題,其實感覺還缺很多,等我繼續(xù)學習吧

攻擊性被限制

課中學習:
人性中略顯黑暗的部分,攻擊性,得活出來,要不然,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壓抑自己的攻擊性——這跟內耗是一樣的嗎?因為他人的一些問題自戀下覺得是自己導致的這種不好的結果,人就容易呈現(xiàn)好欺負的狀態(tài),自己也會比較羞恥感重,陪伴和愛讓人明白可以表達自己,可以做自己,可以面對關系中的挑戰(zhàn)
咬指甲是主動毀壞自己身上的武器,一個可能原因是覺得自己弱小,主動投降,恐懼于要遭受的懲罰,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攻擊了自己會內疚
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天然表達攻擊性的時候,如果被打了,就會給孩子恐懼,在后來的生活中每當自己有憤怒的時候,她嬰兒時期的恐懼被喚醒,習得性無助
度過了恐懼和內疚階段,就是馴服了破壞性,自然而然的伸展自己的攻擊性,這時候表現(xiàn)為生命力

課后思考:
我過去的攻擊性,哦,在工作中一直都是這樣。。。。吵架就吵架。。。
對家庭就是有很多受害者和抱怨,好了也是因為慢慢的做自己的感覺,不斷嘗試吧,開始是避開他們,后來現(xiàn)在是面對他們

自發(fā)型,完型,心理邊界

課中學習:
自發(fā)型,完型,心理邊界
純發(fā)自內心的,沒有什么糾結,行云流水,這不是為所欲為
為所欲為的人,泯滅了內心的內疚,
完型,我們想做的事情,就去完成它,就一個完型,生命動力產(chǎn)生了,就去完成,就干凈利落
生命動力產(chǎn)生了,沒去完成,但是不會消失,就在內心中,變成了糾結,多動癥也有這種原因,生命中的養(yǎng)育者總是說不要這樣那樣,生命動力不斷的被阻攔后
所以生命動力出現(xiàn)了,建議完成它,當然有時候完成不了會沮喪,但是內外世界的交互中,你明白邊界
邊界感,內在想象世界和外部現(xiàn)實世界是有邊界的,如果覺得自己能夠一眼洞穿別人的內心想象,那么邊界感就沒有了,會有一個透明幻覺——互相想起了一些小說的設定。。。
這時候所有的自發(fā)性都消失了,因為感覺別人能看透自己,那很多黑暗的東西都不敢讓自己存在
一個家長管理孩子過度,無限引申,其實是在和自己的想象打交道,沒看到真實的孩子,以為是在為孩子好,其實是在破壞孩子自發(fā)的和外在世界打交道,并形成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孩子如果接受了,就是進入到家長的幻想世界中,那就失去了跟真實世界打交道的機會。。。

課后思考:
。。。。我還是太。。強勢了,我總是在學習,然后用我的學習的東西來想象外界。。。其實如果我對他們本身沒有興趣的話。。。那還是去找自己的興趣好了。。。不要 老去打斷別人好不好。。。。我真的是老用自己的想象去代入到真實世界。。。這改變好艱難啊。。。。

。。。這其實是一個廣告課。。。開玩笑^_^,其實系統(tǒng)的介紹了全能自戀系列,是一個總綱性的內容,而且也是從全能自戀到自我完善的邏輯框架,我之前自己模糊的感受到了這個框架,不過在這里可以做一個小回顧

課中學習&思考:
自卑其實是一部分的自己不相信另一部分的自己配得愛
全能自戀會導致拖延癥,和強迫卓越
全能自戀的四個階段
人性坐標體系的三個維度,情感維度就是在這段關系中能真實的做自己
體驗維度,主要是真實——思維維度也是需要的啊,不過一切都在于平衡
愛和關系是自信的救贖
我確定有人會喜歡這樣的自己,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合適的位置,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會告訴我們方向在哪里,告訴我們自己是誰

父母的全能自戀,簡直非常可怕

課中學習&思考:
即便作為子女,也沒有義務一輩子的如父母所愿
在父母四五十歲的時候就要讓他們明白,我們是自己,不是他們的意志延伸
希望那些被控制的人。。。。能夠從現(xiàn)在重新開始,找到現(xiàn)在的這些課程,搞明白,積攢勇氣,慢慢離開

理想化的喂養(yǎng)者

課中學習:
理想化的客體,六個月前的媽媽的乳房,希望源源不斷的無償?shù)墓B(yǎng)
唐僧肉只有妖精想吃,因為妖精的隱喻是嫉妒嫉羨,好東西要搶過來據(jù)為己有
理想化的喂養(yǎng)者,就是有了過高的期望,一旦有一點點的不符合自己心意,就會放棄,重新找一個,同時還會嚴重貶低
角色和關系,對客戶要去容納情緒,但是對下屬同事就沒這個義務,關注事實甚于關注情緒
理性化的喂養(yǎng)者,你是一個**身份的人,所以我來喝你的“血”你不能有情緒哦,如果你有情緒,你自己也不能有任何情緒哦,如果你有,我就對你失望了
你是爸媽就該怎么樣,你是男人就該怎么樣,你是女人就該怎么樣——就像是嬰兒在找奶喝。。。
你對別人過度期待過嗎?你被別人過度的期待過嗎?
關于感恩的話,可能我已經(jīng)能理解了,雖然沒有找到相關的課。。。

性格是種關系/阻礙攻擊性/完型/全能串講/父母的全能自戀/理想化客體~
我發(fā)現(xiàn)這個里面我學了5個課。。。我覺得這是因為很多知識我都已經(jīng)get了并能理解了
來復習下,性格是一種關系,這個是個新增的認知,但是關系我已經(jīng)學了不少了,串起來就感覺還可以
性格決定命運,就是不斷的在重復一種關系模式,尋找熟悉的關系的感覺。。。這種“輪回”還是蠻有道理的
感覺這也是思維在說話吧,而不是感知自己的感覺——父母給的東西變成思維,壓倒了自己的感覺——我是這么理解的
阻礙自己的攻擊性,這其實會讓人虛弱,這也是和養(yǎng)育者有關,但是自信能夠緩解這種焦慮——恐懼和內疚,成功能帶來更多良好的關系,良好關系中的認可接納會緩解被傷害恐懼,增加自己的力量感,別人的認可和感謝會緩解內疚,我是這么理解的。。。
完型,生命力的自如的流動,然后分得清想象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這是邊界感,其實這個不是很理解,以后可以繼續(xù)補充,但是關鍵是,讓自己的生命力流動起來,攻擊性合理的釋放,而不是天天唐僧念經(jīng),把自己的想象強加在孩子的現(xiàn)實人生上
全能自戀的串講,我覺得自己都真的比較熟悉了
關于全能自戀和道德綁架的父母。。。其實我們家都還好,但是真的覺得這種毛骨悚然,我自己是主動被綁定的,感覺我們家的人也都還蠻自在的。。。。
最后是關于理想化客體——特別狂熱的喜歡一個對象,其實并不好。。。把對方神圣化,或者把自己神圣化——都是很危險的,前者是想找個喂養(yǎng)者,后者是把自己變成割肉飼鷹,這種人的緣由是啥,孩子的全能自戀,沒斷奶,或者沒心理斷奶,這是其父母的一種失誤
本來想用失職的,還是用失誤吧。。。想要做一個容器父母,或者,能容納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啥的,都已經(jīng)很難了。。。。要解決自己的全能自戀,要分得清現(xiàn)實和想象——對上面的課里講的,母親天馬行空的擔心和衍生,就是把自己的想象當成孩子的現(xiàn)實,孩子不會接受——這里面又該有區(qū)分,母親的想象是不是現(xiàn)實,不應該由母親一個人來判斷——多搞幾個判斷吧,母親還是得先搞定自己,母親自己是不是完全的,自戀合適情感維度和體驗。。。是不是在轉移焦慮。。。是不是在以愛之名控制,是不是個好容器
最后關于感恩,感恩是感受到對方心甘情愿的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給與,如果對方就是有目的的要求回報的付出,那對方眼里的價值等同的付出和要求的回報,在自己這里是否也價值等同——這就是買賣的精髓了,就不能用挾恩為所欲為

over~
搞個唐僧肉的圖來鎮(zhèn)文唄^_^可惜沒找到合適的圖
那就用流動吧,這張可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