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悲傷、精神崩潰,人物的內心如何通過動畫表現(xiàn)出來?

作者/REON
編輯/若風
排版/K2
“區(qū)別于電影、文學等,動畫是如何表現(xiàn)角色的內心世界?這些角色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引起我們共鳴的?”
在一些動畫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將角色的內心世界不斷放大,讓其成為動畫中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深入角色的內心,才能理解劇情的發(fā)展。
如《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AT力場”和“人類補完計劃”與角色內心的關聯(lián)設計。

另外,角色的內心世界和動畫現(xiàn)實也會互相進行干涉,并用一種隱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角色的情緒成為超能力的來源,或內心世界的變化成為劇情變化的重要轉機。如《心靈奇旅》《頭腦特工隊》。

那么,你是否思考過,區(qū)別于電影、文學等藝術形式,動畫如何表現(xiàn)角色的內心世界?而這些角色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引起我們共鳴的?
本文便試圖從動畫中角色內心與動畫現(xiàn)實的融合、干預以及隱喻三個方面,分析動畫作品是如何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呈現(xiàn)出來的,以及它們又是如何與現(xiàn)實中的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內心世界即現(xiàn)實
1.內心世界的具象化
首先,在動畫作品中呈現(xiàn)角色內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將人類復雜的情緒具象化。如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將人類的內心世界化為一個具體的“形象”或者“物體”。?《頭腦特工隊》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父親工作搬遷至舊金山,她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腦中分別負責控制歡樂與憂傷的兩個角色樂樂與憂憂迷失在茫茫腦海中,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的三個角色負責。
現(xiàn)實中,本來樂觀的萊莉的情緒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樂樂與憂憂想盡辦法回到大腦總部中,讓萊莉重拾原本快樂正常的情緒。

動畫中將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快樂、憂傷、憤怒、害怕、厭惡的五個情緒具象化成為五個實際存在的“精靈”,這些精靈就住在人們的內心世界里——一個類似于操作室的地方。
他們在操作室里,可以通過屏幕看到主人的日常生活,并且根據(jù)主人的經(jīng)歷做出一系列反應。代表快樂的樂樂想和代表憂傷的憂憂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由此引出故事主線。?梅蘭妮·克萊茵是繼弗洛伊德之后,對精神分析理論進行深入發(fā)展的著名心理學家之一,她所提出的“偏執(zhí)——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心位”即position,可以理解為體驗和看待世界的立場、狀態(tài))和“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的轉換的理論,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頭腦特工隊》中“快樂”和“憂傷”的關系。
?

克萊茵把嬰兒看待事物呈現(xiàn)“非黑即白”的狀態(tài)叫做“偏執(zhí)——分裂”心位,這個狀態(tài)中的嬰兒讓自己認知中的好與壞分離,目的是避免壞的事物破壞好的事物。
就比如影片中樂樂把憂傷的記憶與快樂的記憶進行分離,就是避免快樂的記憶變成憂傷的記憶。



隨著嬰兒的成長,嬰兒意識到世界不是“愛憎分明”的,對待同一個人會產生既愛又恨的情緒,在這個整合愛與恨的過程中,嬰兒會產生抑郁和不安,所以這個狀態(tài)叫做抑郁心位。
兩種心位交替發(fā)展不僅僅出現(xiàn)于嬰兒時期,同樣也貫穿了我們的一生——我們經(jīng)歷重大挫折后,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的心理,然后通過克服這些問題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長。
萊莉因為搬家后無法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感到焦慮,這時她正處于“偏執(zhí)——分裂”心位,內心害怕自己的想法會傷害父母。內心世界的樂樂給萊莉“播放”開心的記憶希望喚起她內心的溫暖,試圖讓萊莉遺忘那些痛苦的記憶——這就是通過將愛與恨的分離來保護萊莉的內心——但這并不能讓萊莉內心的溫暖持久。
樂樂和憂憂意外離開操作室之后,萊莉在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上也頻頻出現(xiàn)問題,終于,她決定離家出走。

最后憂憂和樂樂及時回到了操作室,憂憂主導的憂郁的情感讓萊莉選擇放棄離家出走,回家見到父母后,萊莉終于釋放出自己的情感,哭了出來。

在萊莉轉變?yōu)椤耙钟簟毙奈坏倪^程中,原先充滿快樂的記憶變成了憂郁的記憶,但這并不是壞事,因為一段憂傷的記憶仍蘊含著父母的關愛。在整合對父母的愛與恨的過程中,萊莉正因為感到思念擔憂父母才會決定回家。
她的心里雖然仍舊擔心父母生氣,但更相信父母能夠回應她的需求,愛能夠修補她的恐懼和不安,最終她所獲得的快樂也會更加強韌。
萊莉向父母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渴望,最終獲得了父母的回應和關愛。而樂樂也接納了憂憂,主動把手里的記憶交給憂憂。
于是,一顆既有憂傷又有快樂的記憶誕生了。


2.動畫與內心世界的融合
除了將角色內心具象為一種“物體”,角色的“內心世界”也可與動畫本身(劇情、臺詞、人物動作)結合,進行呈現(xiàn)。在《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角色們“瘋狂輸出“的臺詞以及“反復橫跳”的行為,呈現(xiàn)出角色自我分裂的內心世界。

《EVA》中的重要概念:AT力場,作為一種防御“裝置”,使徒和EVA可展開AT力場抵擋常規(guī)武器的攻擊。但其實AT力場代表著人們心與心之間隔離的力量,又被叫做“心之壁”,每一個生物都有AT力場。
另一個關鍵概念“人類補完計劃”就是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AT力場(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所有人從肉體到“靈魂”都融合在一起。
而在劇場版《真心為你》中,甚至融合了真實世界的畫面——街道、電線、電影院中的人們,內心世界不僅和動畫中的現(xiàn)實相通,似乎還在提醒這觀眾——“你所見到的都是真實發(fā)生的?!?/span>


在TV版第20集,碇真嗣“消融”在初號機中,這只是“人類補完計劃”的“預演”。而在劇場版結局中,碇真嗣憑借自己的意愿實現(xiàn)人類補完計劃之后,所有人類都融為一體。
但隨后他又后悔了自己的決定?!叭祟愌a完計劃”是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交往所帶來的恐懼,回到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描述的“主觀全能”的階段——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里,因為有求必應,所以認為全世界都是圍繞自己轉,自己是唯一的神——這個狀態(tài)是舒適的。
但一個人不能總是沉溺于全能的階段,最終我們還是要走到“客觀現(xiàn)實”。
“人類補完計劃”成功之后,碇真嗣又終止了這一計劃,使得一部分人類重歸原樣。

在《真心為你》中,碇真嗣最后選擇放棄人類補完計劃時所說的理由,雖然他仍然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抱信任,充滿恐懼,但他選擇了“真實”。
比起《心靈奇旅》《頭腦特工隊》等對“正?!钡膬刃氖澜绲木呦蠡?,《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充滿了對青春期少年少女的焦慮情緒的夸張化表現(xiàn),顯得格外“不正?!?,甚至產生一種令人不適的“精神污染感”。

三名少年少女都有著十分真實的人格特征,影片還穿插進角色們童年期的故事,使他們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更具有現(xiàn)實性。
比如,明日香童年時需要的母愛一直無法得到回應——生病的母親把洋娃娃視為自己的孩子,卻忽視她的存在——因此她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這形成一種自戀傾向。
這種傾向表現(xiàn)為,她雖然表面上非常傲慢自大,可內心卻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完美,這種追求完美的心理使她在遇到極小挫折時便產生巨大情緒波動,與EVA的同步率也開始下降,而這時她的內心則更加質疑自我,以至于整個人陷入崩潰。



動畫中,當綾波麗安慰即將崩潰的明日香時,反而被明日香甩了一巴掌。明日香將童年對洋娃娃的嫉妒轉嫁(投射)到綾波麗的身上:“那還不是人偶嗎?我討厭你這種人!我,我討厭所有人!”
這種焦慮、嫉妒的心理,通過影像得以放大,我們在觀看時,因為上帝視角或許對明日香的負面行為感到厭煩,但是這種情緒的產生并不是作品的失敗,而是作品突破了大眾欣賞娛樂產品時的“偏執(zhí)——焦慮心位”,幫助觀眾建立起“抑郁心位”,也就實現(xiàn)了作品與現(xiàn)實架起更穩(wěn)固的情感橋梁,這是一種成功。
《精神分析入門》中提出:“正常的和病理的之間不存在什么明確的界線。我們稱之為正常的,以及我們稱之為病理的,應該被理解為人與人之間在心理結構的功能上的差異——程度上的差異,而不是本質上的不同?!?/span>?《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的焦慮的青少年們,與現(xiàn)實生活中沉浸于自己幻想世界,封閉自己內心的人們并無本質上的不同,作品中對人物夸張化的內心世界的描繪,或許是在代替現(xiàn)實生活的人們發(fā)出了真實的吶喊。

面對明日香和綾波麗,主人公發(fā)出的吶喊“來陪陪我吧!來關心我吧!”是說出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渴求。
內心世界和現(xiàn)實的相互干預?
上文所提到的動畫將人物的內心世界等同于動畫中的世界,但在另一些動畫作品中,角色內心世界并不是現(xiàn)實本身,但仍干預了動畫現(xiàn)實,比如通過“夢境”“靈體”等介質延伸到現(xiàn)實。?動畫《空之境界:俯瞰風景》講述了兩儀式解決一個群體性自殺事件的故事,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一個臥病在床的少女,她無法外出,只能一直望著外面的天空,因為太過孤單,想要獲得同伴的愿望過于強烈,少女獲得了一個幽靈狀態(tài)的身體,于是每天晚上漂浮在高樓上呼喚著他人來到自己身邊,但隨后卻讓這些無辜之人以夢游狀態(tài)從高樓墜下。
這名少女雖然獲得了超能力,但心靈仍然空虛,她不認為自己是有目的的“飛翔”,而是一種虛無的“漂浮”,最終也犯下錯誤,走向了毀滅。她的內心世界干預了現(xiàn)實,但卻沒有融入現(xiàn)實中。

在一些科幻類動畫作品中,人的情緒、思想等能夠成為超能力的來源,這都體現(xiàn)了內心世界對于動畫現(xiàn)實的干預。
觀眾在這類動畫作品中,短暫地釋放自己的想象。只有在假想的動畫世界里,不被他人所重視的人才能夠通過夢和靈體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現(xiàn)實中不得志,不開心的我們,是否也能夠因此而獲得超能力?作品通過角色的內心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建立起與觀眾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強烈的共鳴。?

匈牙利動畫《盜夢特攻隊》講述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總是夢到關于名畫的噩夢,為了擺脫這些噩夢,他只能派人去偷走這些現(xiàn)實中的名畫。而一切根源自主人公父親對兒子所做的潛意識實驗,父親將名畫插入兒子看得動畫片的某一幀,希望兒子能夠由此成為藝術家。
但兒子最終成為一個心理治療師。本片采用立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以及剪輯手法,目的是使真實世界和主人公魯本的內心世界(夢境)界線曖昧,不過由于鏡頭和劇情并不復雜,這種混淆感并不明顯。


著名日本導演今敏的影片,則以通過精致復雜的分鏡等手法,呈現(xiàn)角色內心世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干擾而聞名,同時他的鏡頭也干預了觀眾的判斷。
《千年女優(yōu)》中主角千代子一直在追逐一個“身影”,而這種追逐伴隨著她作為演員的一生。最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她所追逐的并不是情人和愛情,而是自己一直保持著理想主義的姿態(tài),也因此她能夠“年輕”。
這種年輕的狀態(tài)在影片中呈現(xiàn)一種亦真亦假的效果。影片中借女演員島尾詠子之口,說千代子似乎永遠不會老去。從觀眾的視角來看,畫面上的千代子也保持著年輕的樣貌。
在筆者看來,千代子“年輕”的外表不是真正的現(xiàn)實,而是一種存在于不同時空中的現(xiàn)實,是隨著角色“內心世界”變化而變化的“現(xiàn)實”。




內心世界與現(xiàn)實的相互隱喻
法國動畫電影《我失去了身體》將一只能夠自由活動的斷手為故事開端,手從冰箱里逃出,經(jīng)歷了一番冒險后終于回到主人身邊。手在歷險過程中切入了大量主人公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回憶片段,交代了主人公的悲慘生活以及斷手的來龍去脈。
筆者認為斷手的歷險和主人公的經(jīng)歷這兩條敘事線索其實分別代表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現(xiàn)實。
斷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冒險,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也經(jīng)歷了溫馨的片刻,其實也象征著主人公內心世界經(jīng)歷的復雜的變化。


夜晚,手被小孩緊緊握住。和這一情節(jié)并列敘述的現(xiàn)實情節(jié)是,主人公成功成為了心愛女孩的叔叔的徒弟,也開始和女孩有了友好的交往。手和主人公都在這一段落體驗了最為溫馨的時刻。

手跟著一個涂鴉愛好者爬到高處,定格在眺望朝陽的畫面,招牌上的法文寫的是“我在這里”,顯得格外意氣風發(fā)。
緊接著,故事回到主人公線,主人公把女孩約出來,在相處融洽的時刻,鼓足勇氣向心愛的女孩坦白自己——送披薩的那個夜晚之后,就對女孩產生了興趣,所以一路尾隨女孩,拜女孩的叔叔為師也是為了和女孩交朋友。女孩非常生氣,認為男孩動機不純,對叔叔不坦誠。男孩失戀了。



這時畫面切換到手的歷險,手站在頂樓上,但突然刮起了大風,手拿著傘在風雨中搖搖晃晃,然后開著傘不小心跳入了湍急的車流之中。似乎也在暗示著男孩內心的波瀾起伏。
如果影片去掉了斷手的冒險經(jīng)歷,那么整部影片便會缺乏能夠展現(xiàn)內心世界的契機,從而影片只是在敘述主人公的悲慘故事,難以建立與觀眾的共鳴。
湯淺政明的《心靈游戲》則運用了兩次隱喻來描寫角色內心世界的成長。
影片中男主角遇到自己的初戀,又嫉妒又無奈地發(fā)現(xiàn)初戀已經(jīng)有了未婚夫,在初戀的烤肉店里,一個黑社會分子打暈了初戀的未婚夫,揚言要強奸她,可男主角只是藏在角落里不敢吭聲,結果還是被黑社會殺死。這時,男主進入死后世界經(jīng)歷了第一次個人成長。



男主在死后世界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死而復生,他不管神明怎么勸說,都堅持不斷朝著反方向奔跑,最終得以死而復生。


和《心靈奇旅》的死后世界具有固定的角色類型不同,《心靈游戲》將死后世界“神明”定義為樣貌不明的存在,而不斷變化的神明的外表,取決于主角的內心。
神明代表著主人公的內心也從各種奇形怪狀的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到最后化作一只奔跑的獵豹,伴隨主人公向著生而前進,預示著主人公的成長。

死里逃生后,主人公帶著伙伴們逃離了黑社會人士,但在逃跑路上卻被吞到鯨魚肚子里。




在鯨魚肚子中,角色們從沮喪到重燃生活的希望,最后主人公和同伴們制作了帶有馬達的船,乘著巨浪沖了出去,主人公再一次奔跑起來。




角色們“在鯨魚肚子里的生活”是人物內心世成長的第二次隱喻。著名學者坎貝爾的“英雄之旅”模型中,“鯨魚之腹”是英雄第一部分啟程的最后一個階段,象征著重生之地,是英雄除去舊的自我,才能進入到的新的世界。
※坎貝爾歸納了西方神話故事中英雄的典型經(jīng)歷,并將之總結為“英雄之旅”,包含了人類精神蛻變成長的幾個階段。
主人公正是克服了自己的膽怯,才從死后世界復活,來到了這個重生之地,再經(jīng)過考驗獲得了現(xiàn)實中的成長。
結語
動畫對于角色內心世界的呈現(xiàn),是一個需要精心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在動畫的劇情、主題、角色設計等方面將角色內心與動畫現(xiàn)實的融合、干預以及隱喻,或許能夠使動畫角色的內心世界得到敞開,建立起與觀眾所在的真實世界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進而給觀眾帶來更大的震撼。
另外,動畫具有假定性,所以進而獲得了相比真人電影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特征,若能在動畫自由的美術風格及動畫本身具有的變形等特征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探索,也可以增加動畫表現(xiàn)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度。
參考文獻:《精神分析入門》查爾斯·布倫納 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現(xiàn)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斯蒂芬·A.米切爾/瑪格麗特·J.布萊克 著《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Nancy McWilliams 著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