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特龍科視頻文案初稿

異特龍被比喻為侏羅紀的獅子,他們所在的異特龍科,乃至整個異特龍超科,都曾在自己的生境統(tǒng)治著一片天下,這期視頻我們聚焦于晚侏羅世,簡單地講講異特龍科成員在侏羅紀的壯舉,相比于前面講的棘龍類、暴龍類以及異特龍科的姊妹演化支鯊齒龍科,異特龍科成員就要單調(diào)許多,目前滿打滿算,已知的也就只有三個屬,所以這里干脆直接糾幾個主要的恐龍成員來講
總體概述
異特龍科恐龍身長大多在7-9米之間,體重則不到2噸,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而且還都是莫里遜組的,當然也會有一些個叛徒。
他們的頭骨呈現(xiàn)亞三角形,相對長而窄,面部較圓且平坦,且眼睛前面都存在相似的頭冠,這些頭冠或許是異特龍類用于性展示的工具,而且一些暴龍類和阿貝力龍類成員也采用了這種手段來炫耀自己,而且異特龍科也不是第一個開創(chuàng)這種求偶方法的鼻祖,哪怕三疊紀的雙脊龍也這么干。但是如果頭冠是向內(nèi)的角狀隆突,那么基本就可以確定這個家伙是異特龍科。
不同于鯊齒龍和霸王龍,異特龍的前肢要長些,而且更加有力,所以異特龍很可能能夠用爪子抓住獵物,并用大顎將其撕成碎片,有爪的后肢亦或被用來捕食大型獵物,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
異特龍屬
異特龍屬是異特龍科最繁盛的類群,當然也是異特龍科的模式屬。這邊直接研究異特龍屬的模式種,脆弱異特龍。
他們生存于晚侏羅世的晚啟莫里期和早提通期的北美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下部區(qū)域,會捕食生境中圓頂龍類、梁龍類和迷惑龍類等蜥腳類,以及劍龍類和彎龍類等鳥臀類恐龍,在肉食龍里也算是個食性廣泛了的。不像某些主攻蜥腳類的鯊齒龍、某些主攻角龍類的暴龍類或者某個一天到晚就在那吃魚的漁夫。
雖然異特龍可能跑得不快,但我們從它后肢的比例和移動四肢的肌肉的重建中知道,異特龍很可能比其他同期食肉動物更快,且肯定比它捕食的任何動物都快。
1877年,奧塞內(nèi)爾·查利斯·馬什命名了第一具異特龍化石,他認為這種恐龍的脊椎構造比較獨特,和當時已知的其他恐龍有異,故取名異特龍。馬什描述道,脆弱異特龍牙齒很長,像刀一樣,下彎,鋸齒很細,下顎無疑擁有強大的咬肌。脖子很短,尾巴可能很細,作為武器非常有效。腳是三趾的,而爪極為細長、彎曲和尖銳。它們可能習慣性地用后腿行走,而不是用跳躍的方式前進。距骨和鳥類非常相似,且他們的骨骼中空,很輕,具有致密的骨質(zhì)結構。從現(xiàn)在的古生物學來看,這些描述并不完全正確,堅尾龍類的尾巴應該會被用于保持自身的平衡,而不太可能像哥斯拉那樣作為進攻武器,因為堅尾龍類的尾巴活動能力非常有限,這種做法應該是鞭尾龍類的專利。但是其中也不乏進步的地方,從中反映出了當時學術界最大的爭執(zhí),恐龍到底是不是鳥類的祖先。毫無疑問,當時的馬什支持鳥類屬于恐龍的觀點。
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異特龍化石數(shù)量非常可觀,但是異特龍和其物種的化石記錄不足,所以分類名稱尚不確定。通常將所有的莫里遜組異特龍都歸于脆弱異特龍種,但標本差異很大,特別是頭骨的長高比率,不排除有新異特龍種錯歸入脆弱異特龍種的情況。
食蜥王龍屬
食蜥王龍屬下僅有一種,即巨食蜥王龍,和脆弱異特龍一樣是莫里遜組的,化石發(fā)現(xiàn)在莫里遜組上部,所以不一定和脆弱異特龍有太多沖突。和他們的名字一樣,食蜥王龍的體型要比異特龍大得多,體長可以達到10-11米,重5噸左右,這體型,哪怕放到白堊紀也算得上是個巨頭,直接碾壓其他異特龍。莫里遜組的蜥腳類非常常見,同時獸腳類的角鼻龍、蠻龍也在這里稱雄稱霸,體型的增大,代表了食蜥王龍可以捕食體型更大的蜥腳類恐龍,也提高在莫里遜組的競爭優(yōu)勢。
目前,也有部分觀點支持食蜥王龍應當為異特龍屬的一種大型成員,且一些骨骼的結構或許暗示了他們就是莫里遜組下部區(qū)域的異特龍的后裔,但是由于現(xiàn)在化石較少且完整度較低,所以目前該問題尚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并且我們對于它的了解也甚少。
先前,食蜥王龍有一個曾用名,叫做食蜥龍(Saurophagus),然而這個屬名已經(jīng)被另外一種鳥類使用,中文正式名白頭翠鳥(Todiramphus saurophagus),所以1995年古生物學家丹尼爾.舒爾就把食蜥龍的名字改成了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并取正模OMNH 01123。
依潘龍屬
和食蜥王龍一樣,依潘龍屬下僅一種,合依潘龍。不用多想,這么個家伙,我們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憐。
依潘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于莫里遜組上部,正模AMNH 5767只保留了三節(jié)椎骨、一個完整的肩胛烏喙骨和一塊跖骨,并于1878年被柯普所描述。按照柯普的描述,依潘龍有一個相當?shù)投鴮挼纳窠?jīng)弓,前后直徑較小,神經(jīng)棘分為三個鈍尖。然而,柯普竟然把依潘龍給當成了蜥腳類恐龍,文章通篇都在拿它和圓頂龍作比較,認為它就是一種圓頂龍,和當初把薄片龍頭骨裝尾巴上的操作如出一轍。這一錯誤影響深遠,后續(xù)的很多學術研究也都是建立在認定依潘龍為蜥腳類恐龍的基礎上展開。當然這也不完全是柯普的問題,誰讓當初馬什柯普打死不相往來呢。
1921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兩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和穆克重新對這些標本進行了分析,最終認定依潘龍為異特龍的近親。1988年,保羅·格雷戈里寫的《世界掠食性恐龍完整圖解指南》,認為,依潘龍屬于獸腳亞目異特龍科。而2004年出版的書籍《恐龍》,則直接將依潘龍認定為了大個體的異特龍,至于是某個已知異特龍種的大個體化石,還是獨立的異特龍新種則有待商榷。所以目前依潘龍的歸類依舊頗具爭議。
滅絕
1.45億年前,一顆直徑5-10km的小行星撞擊南非,日本東部海底大塔穆火山爆發(fā),海平面急速下降,一套組合拳描繪出了侏羅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壯麗景象。
本次滅絕事件預估有20%的屬宣告消失,而獸腳類恐龍從提通階到貝里亞階顯示出大約75%的多樣性損失下降,甚至還有可能更高,異特龍科、中棘龍科、巨齒龍科、角鼻龍科等各路冤大頭很不幸地為那75%的數(shù)據(jù)貢獻了自己。
當然也有一些僥幸活下來的族裔,比如說異特龍科的姊妹群鯊齒龍科,他們在白堊紀發(fā)展壯大,成為白堊紀中早期最成功的掠食者,也算是把異特龍超科的輝煌推向高潮了?,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講了異特龍超科下的兩個演化支,還剩下了一個中棘龍科,下期視頻我們就接著前不久恐龍帝皇的視頻來進一步深入地講講中棘龍科在中國大陸上的壯舉。
參考資料:
Allosaurus fragili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Utah
[1]Creisler, Ben (7 July 2003). "Dinosauria Translation and Pronunciation Guide A". Dinosauria On-Li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January 2010.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07.
[2]Williston, Samuel W. "American Jurassic dinosaurs."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1872-1880) 6 (1877): 42-46.
[3]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4]Carpenter, Kenneth. "Vertebrat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near Ca?on City, Colorado." Modern Geology 23 (1998): 407.
[5]Cope, Edward Drinker (1878). "A new opisthocoelous dinosaur". American Naturalist. 12 (6): 406–408. doi:10.1086/272127.
[6]Paul, Gregory S. (1988). "Genus Allosauru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p. 307–313. ISBN 978-0-671-61946-6.
[7]Tennant, Jonathan P., Philip D. Mannion, and Paul Upchurch. "Sea level regulated tetrapod diversity dynamics through the Jurassic/Cretaceous interv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2016): 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