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響購買的十要十不要

本文是源自在二年多前寫的一個貼子叫“音響購買的十要十不要”,算是個人的一個看法和心得,給廣大的選擇音響的朋友一些建議。一不小心,寫成了十五要和十五不要,嘿嘿
所以一直想精減成十個,畢竟又過去二年半了,再回顧,自己應該有一些新的心得體會。更新一把,希望能大家喜歡。不過,音響這個行業(yè),進步速度遠比其它電子產(chǎn)品慢。真正革命性的突破,主要是在方便性上而不是音質(zhì)上。
一、要2.0音響,不要2.1音響
這條定律基本上還是成立的,雖然,例外情況比預想的要多,前提是你能找到一只(對)優(yōu)秀的低音炮,確實是會讓一對小書架發(fā)出比美落地的低頻的。但一般來講,2.1仍然是比不上優(yōu)秀的2.0的。
優(yōu)秀的低音炮,成本是相當?shù)母甙?,市面上多?shù)只能轟轟而已,看電影是不錯,聽音樂基本別指望。不過,我仍然在尋找一只/對價廉物美的低音炮,希望能配合上自己的小書架得到干凈、基本上能比美落地的低頻。
也許,專門為特定的書架箱增強低頻設計的用于音樂欣賞的低音炮可以實現(xiàn)2.1好于2.0的效果。但除非實踐過,否則一般不推薦。

二、要小喇叭(箱子),不要大喇叭(箱子)
對于音箱喇叭口徑大的追求,和對于車的空間大的追求一樣。雖然同一音響廠家同系列的產(chǎn)品,大口徑的喇叭一般都是要明顯好過小口徑的。不過,就象車一樣,大了一點,價格立刻狂漲,而駕駛性會變差、油耗會明顯變大。音箱也同理,8寸喇叭在10平方里的效果,經(jīng)常連5寸都比不過。對音響而言,環(huán)境遠遠比口徑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價格一定的情況下。越大口徑,效果越難得到保證。緊湊SUV,20萬你甚至可以買到寶馬奔馳奧迪了,而且性能配置都很高。同樣預算要想買個大型車,對不起,那得一般品牌或國產(chǎn)貨了。如果那個空間你用不上,那你犧牲了駕駛性,還得多耗油。
實在想不通的,去看看B&W的8系和6系,看看更大喇叭6才多少錢。如果大喇叭6系效果一定比8系小一號的喇叭好的話,那B&W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總而言之,在預算不充足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小口徑喇叭吧。不用太擔心聲音充不滿的問題,現(xiàn)在一對5寸優(yōu)秀音箱聲音充滿20平方都不是問題。

三、要合適的,不要貴的
對音響選擇來說: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音響是一個系統(tǒng)整體工程,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多大的房間、喜歡的音樂類型、預算、前端,其它要求。并不是貴的就適合,量體裁衣才是最合適的。尤其是環(huán)境,真的對音箱至關重要。小環(huán)境玩大音箱也不是一定不好,但付出的精力和金錢太多了。
預算重要嗎,不重要!幾百的桌面,也有聽人聲、流行相當不錯的(比如基點MC12,才780,桌面人聲非常棒了)。幾千萬余元出頭的預算,也可以選到聽人聲弦樂小編制非常好的音響。真昂貴的系統(tǒng),對音源要求也高,對環(huán)境要求也高,對音樂、錄音要求也高。好的器材到了不合適的環(huán)境,加上不合適的前端,聽了讓人想砸了的沖動都會有。很多時候器材本身沒問題,問題在前端、在環(huán)境和配套,這些沒到位。

四、要到位,不要一步到位
新手選擇音響過程中最容易碰到的建議是“再增加XX預算,把XX音響換成OO音響。一步到位,少遺憾,以后少折騰”。聽起來挺好吧?實際上這話就一個坑,很多新手就是因此預算從幾千到幾萬,甚至更多。在一群老燒的糊弄下,新燒的預算很快超了很多倍,而且最后的結果可能只是更差(見上面第三條)。
要到位的意思是:投入一套好的音響是會讓你每天都得到莫大的享受,作為一個喜歡音樂的人為之投入一定的資金是非常值得的。很多人手機一換都是三千起步,但買個音響幾千元就舍不得。要知道手機兩年就得換,音響隨便可以用幾年十來年的。雖然不是說一定要幾萬幾十萬的HIFI或Hi-end,不過幾千總是有的吧。也就跟手機也差不多而已,還能一用很多年。
要到位的另一層意思是根據(jù)你喜歡的音樂類型、聽音環(huán)境、前端綜合來考慮合適的預算。人聲流行,包括弦樂,幾萬就到位了。再增加預算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更差。如果前端就一臺電腦或隨身,后端也不用太好(讓你增加預算的都是坑,改善前端才是正事)。環(huán)境就10來平方甚至桌面,幾千就行了,整幾萬只會轟轟轟。
不要一步到位的意思是:這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簡單,某位老燒口里的一步到位,在別的老燒眼里,可能也就入了個門而已。幾千的音響,在很多人眼里很燒了,不過在發(fā)燒友眼里,就幾根線而已。把預算增加到幾萬很燒了吧,在高級發(fā)燒友的眼里只是入門級。10萬很牛了吧,馬上你會發(fā)現(xiàn)老燒都是幾十萬的系統(tǒng)才能聽的,哈哈。

五、要低音,不要超重低音
和耳機發(fā)燒一樣,凡出口就要重低音的,都是初燒(笑)。這個是有道理的,因為高中端器材,不管是耳機還是音響,都沒有重低音的。凡是以重低音為賣點的,無一例外都是入門級的器材(甚至連入門都不是,再笑)。
原因很簡單,倒不是說高中端器材低音不好。這些器材在播放音樂的時候,低頻是很厲害的,尤其是音響,在播放大型交響音樂的時候,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用地動山搖來形容并不算過分。但是,低頻重嗎,根本不重,你只會感覺有彈性和有質(zhì)感并且無壓力的低頻。
低頻重要嗎?很重要,非常重要!不過是低頻的質(zhì)感和下潛,還有速度。還有比低頻更重要的因素也很多:中頻厚度和密度;三頻均衡性;高頻順滑和音色的正確;解析力;聲場定位;透明度;三頻的速度…… 任何一方面,其重要性都不亞于低頻,尤其是低頻的量感的。適宜的低頻量感才是最重要的!
把注意力從低頻上移開些吧,如果你想要一套入門好器材的話。

六、要無源,不要有源
對低價位而言,有源音響無疑是有優(yōu)勢的。首先是成本可以更低,整合功放的有源箱子可以做到更優(yōu)化成本,而且量大后有源利潤也可以做低點也能掙到錢。更關鍵是,有像聲技MC12、13、14這樣優(yōu)秀的有源音箱的存在,在低價位卻能讓人能非常舒服的欣賞音樂;使用簡單,比如聲技MC系列,插入電腦就出聲,連驅(qū)動都不用裝;不占空間等。
不過,有源并非只有優(yōu)點,一旦預算增加,有源的選擇面不僅變少,而且性價比也變得很差。有源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體積是個事。有源功放只能放在音箱里面,功率小時還影響不大,功率一旦加大,功放占用的體積就會明顯增大;如果音箱內(nèi)容積不變,那么成本將比功放獨立大多了(畢竟是那么厚的板子)。所以,現(xiàn)在中端有源幾乎都是用D類功放居多。不過很遺憾,效率高的D類聲音上犧牲仍然是很明顯的,而其推力也遠不如同樣功率的AB類,更不要說A類了;
其次,散熱是個事。大散熱片是大功率功放的標志,而聲音好的甲類功放更是需要巨大散熱片;有源音箱功放小時安裝啥的還沒問題,功放大時光散片就是個大事,況且功放除了功率模塊需要散熱,其它地方也需要(比如變壓器)。而音箱內(nèi)部散熱條件極差,還需要大量的吸音棉;這個真就是個事了!
第三,干擾問題:喇叭是磁性的,本身就是干擾源(不信你把手機或顯示器放到音箱邊上看看會怎樣),線圈在里面活動時發(fā)出電磁波不會小就是了;而這對功放電路干擾恐怕是很難消除了(尤其是其中弱電部分);
第四,振動問題:把手放在放音樂的音箱上試試就知道了。功放單獨放時都要考慮防振動問題,放在音箱里面振動就是個大事情。要求低時無所謂,要求高基本就死了。
第五,術業(yè)有專攻問題:只有極少極少數(shù)的廠商才能在多個領域都很牛B,就算這樣他們也有自己最擅長的。而如果一個廠商音箱也很牛,功放也很牛,那價格也就非常牛!想要這樣的牛器材,首先得是壕。不過,咱們不是壕來著。
總體來講,中高端有源始終是妥協(xié)和低性價比的代表。想要高性價比或不妥協(xié),還是無源吧。當然,無源的一個壞處是搭配問題,找理想的搭配是個相當費精神的事。需要自己去尋找、試聽,最終選擇。對于喜歡折騰的人來說,這當然是個樂趣。不過,對于不喜歡折騰的人來說,是個大問題。筆者因此也在計劃推出兩對音箱,同時自己找第三方廠商配套合適的功放,搭配好推薦。解決掉這兩個問題。

七、要耳朵收貨,不要軟文
老燒一般都有一句口頭禪“耳朵收貨”,意思很簡單:自己聽過才做數(shù)。耳機或相關產(chǎn)品盲阻(不聽就買)的人很多,因為體積小,價格也不太貴(相對音響而言),轉(zhuǎn)手出二手啥的也容易,虧得不會多。但音響不一樣,出二手虧得很多,出二手相對也不容易(貴價器材,對于便宜的有源,可以忽略)。所以,自己一定要去聽一聽,畢竟幾千萬余元(有些甚至更貴)的東西,買回來不合心意真的有時想砸的心都有。
最好的一個辦法是找到有自己心宜音響的燒友,到燒友家聽到的效果是最有保障的,環(huán)境也差不多。合適就拷貝一套,少走很多彎路。路費通常不是事,被網(wǎng)上毒文忽悠買回來想砸的話,那損失遠遠比路費要多得多。
去音響店呢,最大的一個事是銷售員的貼身推銷。這種耳邊風真別聽,很多銷售最擅長的事是踩別人再抬高自己。這類話直接打斷最好。不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些銷售大多比你還不懂。那怕是菜鳥,你的耳朵跟別人也是一樣的(聾子或老頭子除外),好音響一樣是會讓你舒服和腎上腺素上升的。
另一方面,第三方評測文章真不要太相信。雖然第三方他們的聽音經(jīng)驗非常豐富,聽音水平也很高。但真的很少有客觀的第三方存在的,或者或少跟廠商都有py(不一定收了錢,這個要明白!)。不過,第二方的不靠譜的情況其實也沒比第三方好。一方面,水平真的個事;另一方面,很多人根本不允許別人說自己器材的壞話。不過,居然很多人相信第一方的狂吹秒超平,這個就真讓人醉了。

八、要低調(diào)貨,不要吹貨
現(xiàn)實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一分錢一分貨。但對音響耳機來講,不得不說:這是句荒謬無比的P話!當然另一句燒友經(jīng)常說的話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二分貨,一塊錢三分貨。這句稍靠點譜,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仍然是有問題的。
國內(nèi)音響耳機市場之混亂,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向。各種樣子貨層出不窮,在某寶上各種樣子貨、家俱各種忽悠。作為新手碰到的這類貨的機會就是100%(別以為你可以例外,沒有的事)。
那如何鑒別,有什么選擇技巧嗎?有,看介紹,吹得越牛,越聲稱自己“專業(yè)做音響幾十年”,越吹自己技術牛B自稱“調(diào)音大師”的,越不能要。真正的好貨,往往介紹樸實而簡單,傾向于低調(diào),幾句話就介紹了。用的什么喇叭、器件,適合于什么音樂,聲音有什么特色,內(nèi)部作工如何。就行了,真正的好產(chǎn)品介紹往往就這樣!
自己部門招人也是這樣,嘴里各種吹的,招進來做事最差,倒是耍手段打小報告的厲害。真正做事的人,往往都不會怎么吹和標謗。

九、要折騰,不要只折騰器材
音響不是耳機,買來連上線,插上就好聽了的。就算耳機系統(tǒng),也需要搭配和煲機的。音響就更復雜了,除了搭配外。音箱要煲、功放要煲(尤其是膽機)。更關鍵的是,音響是要發(fā)聲的,聲音是要通過環(huán)境才能到你耳朵的(耳機這點好,直接就能到達耳朵)。因此,你最終聽到的效果是音響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對一款音響,尤其是很多經(jīng)典的音箱和功放,真的別隨隨便便說No。聲音不好的原因太多了,煲沒有煲熟是一方面;擺位是另一方面;環(huán)境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音響玩家,剛開始沒好聲是很尋常(正常)的,先別急著下結論“國產(chǎn)器材就是不行”,找找其它原因先!多多試試擺位,把房間好好整理一下(加點家俱沙發(fā)啥的),效果往往會有天差地別。甚至,就是你房間小了,怎么整都不行,跟器材沒有毛關系!
器材買了,聲音不好折騰擺位環(huán)境啥的吧,比升級器材有效得多。不過可惜的是,多數(shù)人都擺不脫總是要升級器材的沖動……

十二、要音樂,不要音響
音響本應是為音樂服務的。不過現(xiàn)在音響拿來唱K,放電影,玩游戲的用戶眾多,確實也有不少為此服務的音響,價格便宜量又足。但用這些音響來純做音樂欣賞,卻很容易讓人弄壞口味。
為了讓人有解析高、HIFI的高大上印象,許多音響都挺拼的(其實耳機也一樣,嘿嘿)。喇叭要大,音箱要大。只不過,限于成本,喇叭用的是地攤貨,音箱外觀漂亮但可能加強根本不足,放出來的低頻就是糊成一片。高頻延伸要上去,量感要上去。不過高音單元限于成本,柔順是別想了,再加上高頻量大,那叫一個亮。這類箱子也不限于有源了,網(wǎng)上一堆便宜又“hifi”的箱子大致也差不多。初聽這類箱子是很刺激的,低頻又猛,高頻又亮,解析好聲音過癮??上羌傧?,聽了一段時間后就會發(fā)現(xiàn),拿它們聽音樂真的累(不耐聽嘛)!加上分頻電路和器件都不到位,脫箱感這種事,很多人估計都沒有真正體會過,甚至包括一些用中高端器材的。
好的音響首先中頻要好,然后高頻要柔順,低頻要有質(zhì)感和速度。中頻好聽起來才好聽,耐聽舒服。高頻柔順,久聽不累!低頻有質(zhì)感有速度,聽感才寬松輕松舒適無壓力。這樣的音響一開始可能不一定會給你素質(zhì)多高的感覺,但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素質(zhì)!高音如何亮,低音如何多,聲音如何大,這就是音響而已。牛逼轟轟的人從來素質(zhì)高不了,文靜沉穩(wěn)才是素質(zhì)的表現(xiàn)。音響也同樣如此!真正好的音響是很文靜的,就算聲壓很大也不會給人吵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