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棣以800親衛(wèi)成大事,建文是如何避開所有正確答案的
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朱棣的天下也是造反得來的。太子朱標(biāo)薨逝之后,朱元璋在兒子和孫子之間徘徊不定,最終立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登基之后大刀闊斧搞削藩,致使天怒人怨兵戈四起。其實朱棣稱帝之后也進行了一系列得歸藩和移藩,最終目的就是剝奪各位親王的兵權(quán),也不再讓他們過問封國政務(wù)。同樣是削藩,朱棣就能做到溫情脈脈、潤物無聲,所以從本質(zhì)上來講,建文帝就遠不如朱棣!

建文帝年輕識淺,非常仰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一干文臣,在很多軍機政務(wù)上,建文帝是沒有主見的,所以登基之初就在齊黃等人的慫恿下連削五王!削藩沒有錯,畢竟各大藩王勢力太大,但他們用錯了方式也搞錯了順序,天怒人怨之下致使四王淪為庶人,一王自焚而亡。削藩順序上眾人一直都有爭執(zhí),但最后還是決定從弱到強,這也讓勢力最大的朱棣躲過第一劫,也徹底激發(fā)了朱棣造反的欲望!

建文帝不給幾位叔叔留后路,朱棣不管是為了自保還是為了取而代之,最終都選擇了造反這條路。當(dāng)時朱棣只有北平這一塊封地,造反之初也只有800親衛(wèi)勇士,所以靖難之役能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建文帝手上的牌很好,但無奈他完美避過了所有正確答案!

靖難之役開始后朱棣一直都在賭,造反當(dāng)夜他帶領(lǐng)800勇士攻下北平九門,隨后策反部隊控制北平城,之后恩威并用讓薊州、遵化、密云歸附,然后用突襲戰(zhàn)、反間計攻破懷來致使松亭關(guān)內(nèi)訌,一番操作下來北平周圍全部掃清,但此時朱棣手下也才只有數(shù)萬人!

朱棣反了之后朱允炆和齊黃等人反而安心了,自信過頭的朱允炆公開宣布自己不愿背負殺叔之名,言外之意就是要生擒朱棣,但其實他心里清楚,朱棣作戰(zhàn)最愛沖鋒,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說不好四叔就會死在戰(zhàn)場上??伞拔闶闺抻袣⑹甯该边@句話就是將士們心里的圣旨啊,南軍將士懼怕戰(zhàn)后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quán),多次單騎殿后、偵察敵情、引馬鳴角。如果沒有這道旨意,南軍也不會如此保守。

其次就是在選帥的問題上,因為徐達長子徐輝祖是朱棣的小舅子,所以齊黃和朱允炆沒有選其為帥,如果當(dāng)初讓徐輝祖上場,朱棣也不會屢戰(zhàn)屢勝,最后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徐輝祖依然召集舊部誓死抵抗,最終被朱棣終生圈禁,所以徐輝祖的忠心和才能都是有的,奈何朱允炆避開了這個正確答案!

之后耿炳文、李景隆接連遭遇大敗,耿炳文擅守不擅攻,李景隆雖然首當(dāng)主帥但已是大明當(dāng)時少有的選擇了,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沉不住氣的朱允炆在兩人遭遇戰(zhàn)敗后緊急換帥,頻繁換帥乃是戰(zhàn)場大忌,朱允炆不該如此沉不住氣!

其實就是間接給朱棣送干將送功勛,朱棣對降將和俘虜十分友好,所以一路上收編了很多南軍,而朱允炆則將投降將領(lǐng)的家眷斬殺殆盡,這也讓原本很多搖擺不定的將士倒戈相向。對敵人仁慈對自己人殘忍,朱允炆焉能不?。?/p>
靖難之初,朱棣的燕軍只有南軍的三分之一,但仍然在戰(zhàn)場上勢如破竹,后來朱棣在濟南和東昌吃了大虧,奈何建文帝在軍隊沒有抓住這兩次機會,時也命也!當(dāng)時盛庸和鐵鉉守濟南,鐵鉉詐降投誠,引誘朱棣單騎入城,原計劃是朱棣入城之后直接用鐵板封鎖城門,但沒想到鐵板落的快了一些,打中了朱棣所乘馬的頭,朱棣趕緊換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斷其后路等工作沒能成功,只能說老天也在幫著朱棣!

第二次就是東昌之戰(zhàn),盛庸故意打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后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只能分幾路突圍,盛庸和鐵鉉原本是讓南軍避虛就實,放任其他幾路兵馬離開,關(guān)鍵是要合圍朱棣,奈何戰(zhàn)前準備工作不到位,南軍將士認不出朱棣的面容,根本分不清哪個是朱棣,雖然最后燕軍死傷慘重,朱棣的心腹大將張玉也戰(zhàn)死沙場,但朱棣本人還是逃走了……

第三次就是北平保衛(wèi)戰(zhàn),當(dāng)時朱棣率領(lǐng)燕軍主力偷襲大寧,讓世子朱高熾死守大本營北平。李景隆率領(lǐng)幾十萬大軍硬是沒把北平打下來,最后他意識到朱棣意欲策反收編大寧軍隊,所以上書朱允炆,讓魏國公徐輝祖趕赴大寧接手軍隊,可朱允炆和齊黃等人還是信不過徐輝祖,而是下旨讓寧王朱權(quán)出兵伐燕。靖難之役開始后各路藩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都擔(dān)心朱允炆收拾完朱棣之后就輪到自己了,所以寧王按兵不動,最終大寧8萬精銳被朱棣全部收編,朱棣因此實力大增,班師之后也迫使李景隆的大軍撤退,北平保衛(wèi)戰(zhàn)就此勝利!一步錯步步錯,朱棣偷襲大寧就是在賭,如果朱高熾守不住北平,如果收編不順利,很可能就會功敗垂成。而當(dāng)時如果李景隆加把勁拿下北平,或者朱允炆讓徐輝祖趕赴大寧接管兵權(quán)哪怕拖延一點時間,朱棣很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最搞笑的當(dāng)屬靈壁之戰(zhàn),南軍缺糧,平安、何福決定以三聲炮響作為突圍信號,沒成想朱棣的進攻旗號也是三聲炮響,于是南軍紛紛奪路而逃,燕軍趁勢進攻,最后十萬南軍全軍覆沒?靈壁之戰(zhàn)徹底擊潰了南軍主力,此后燕軍在長江以北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值得一提的是,一千六百年前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垓下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靈壁附近,可謂歷史的巧合!

縱觀耗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真的是多次絕處逢生并屢屢下注豪賭。朱允炆輸就輸在指揮不當(dāng)、策略失誤,再加上命確實不好,所以三年來避開了所有能打敗朱棣的正確答案。不過南軍兵力孱弱燕軍驍勇善戰(zhàn),軍隊的素質(zhì)和指揮能力也早已注定了靖難之役的結(jié)局!

好了,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點擊關(guān)注后續(xù)推送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