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什么時候外因決定內因
? ?在當代的分析哲學中,有一些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的爭論,有時候外在主義的觀點還是主流,這似乎與馬哲里的“內因決定外因”有所矛盾,下面Strongart教授就來給同學們辨析一下,什么時候外部能夠反過來決定內部。
??實際上,馬哲中自身就有外部決定內部的命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按照這個說法,人不是由其自身的性所決定,而是變成了由外部屬性來決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馬克思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考慮的,前面還有一句“在其現(xiàn)實性上”,他所考慮的人就是社會意義上的人,社會就是內部,自然界是外部,至于人的精神本質,那是內部的內部,暫時可以不考慮。反之,如果是所謂的“人學”,自然是人的精神本質是內部,而社會則是變成了外部,按照內因決定外因的觀點,社會性是被精神性所決定的,同時對人的精神有反作用。
??接下來,我們看關于語義外在主義的問題,主要是說語言的意義不在頭腦中,而是依賴于講話者的外部環(huán)境。對于一個符號,可以分為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語言符號的能指就是語詞,而所指則主要包括其內涵(意義)與外延(對應物)。語義外在主義實際上就是只看語詞,或者是語詞與其內涵,而把其對應物作為外部環(huán)境的要素。與其說是外部決定內部,不如說是把被分割的部分給補完。如果是以整個語言符號為參考系,內部就包含語詞及其內涵與外延,那么自然是內部決定外部了。至于“詞的意義在于其用法”這樣的說法,更多的是指缺少對應物的抽象詞,其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只能依靠其他的詞來進行補全。
???實際上,內部A決定外部B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但內外的區(qū)分依賴于邊界的劃分。如果劃出來的區(qū)域太大,把外部B也包括進去,那么原本的外部B也變成了內部,原本的內部A作為源頭反而可能被忽略。反之,如果劃出來的區(qū)域太小,把內部A給割裂開來,比如分為內部的A1與外部的A2,那么就需要補完外部A2,才能完成整個系統(tǒng)。
??一般而言,內在主義相當于一個完全數(shù)據(jù)的設定,假設我們總能夠得到需要的數(shù)據(jù),這樣就只要考慮數(shù)據(jù)庫的內部操作,不會被獲取數(shù)據(jù)的活動打岔。但外在主義者可能把它理解得太死板,認為內在主義說完全不需要獲取外部數(shù)據(jù),這恐怕才是他們爭論主要來源。
??內在主義:我們思考哲學就好,不用學怎么種地!
??外在主義:萬一糧食供給中斷了,你不種地豈不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