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窮人為鏡子,能照出我的什么?
小時候看到有頭蒼蠅在玻璃上亂撞,我總是很困惑,明明旁邊的窗戶都是開著的,為什么不稍微繞一點道逃出生天呢?
后來我才知道,蒼蠅并沒有復雜的決策能力,漫長的進化之路只在這個物種的DNA里刻下了一個道理——向光飛,就能活。
然而不妙的是,人類發(fā)明了玻璃,從此光再也不意味著生機。
蒼蠅可笑嗎?或許有一點吧,不過考慮那么小的腦容量,也的確很難預裝更復雜的執(zhí)行邏輯了。
但其實我們,也未必比蒼蠅先進了多少…
今天老魚讀書會錄了一本書,叫《貧窮的本質》,作者在書中告誡,即使你們并沒有被貧窮困擾,但也依然并不那些“又笨又懶”的人高明多少。或許說得更殘酷一些,如果你因為某些意外因素而突然墜入貧困,也未必就能輕松地爬起來。
通過對全球18個公認貧窮地區(qū)進行了長達15年的研究后,作者發(fā)現(xiàn)一個反直覺的現(xiàn)象,這些地方的窮人雖然很窮,但通常不至于會被直接餓死??伤械慕Y余和積畜,卻幾乎都被投入在了及時行樂和大型娛樂活動中。比如之前因黑人抬棺而火出圈的加納,當?shù)鼐用駮ㄙM家庭年收入的40%來舉辦一場盛大的葬禮,每當有機會舉辦葬禮時,逝者的家屬和他們的鄰居都會格外的興奮,仿佛舉辦的并不是一場葬禮,而是嘉年華一般。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原理并不難理解,對于精神生活極端貧乏的窮人來說這些婚喪嫁娶活動是極其珍貴的娛樂項目,他們與我們一樣,也擁有強烈的精神娛樂消費需求,或者說精神消費是不亞于物質消費的,人類活下去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他們不將多余的收入積蓄起來,逐步投入到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來變得富足呢?
那是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改變”是無法想象的,而且我們很難說這是他們自已的天性或責任。
例如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想要富,先讀書。為什么這些地區(qū)的民眾對于教育的投入興致索然呢?因為環(huán)境不允許,具體來說,教育是一項投入周期長,回報速度慢的投資。一個6~7歲的孩子至少要經(jīng)歷12年左右的學習才能成為知識技能水平過硬的人才。但非洲多國惡劣的衛(wèi)生條件令兒童的夭折率居高不下,同時還伴隨著無法預測的政治動蕩和自然災害。試想一下,如果某對夫婦的孩子在學校念了七八年的書,突然有一天得瘧疾或是踩到地雷死掉了,那他所有的投入都化為了烏有。而如果不讀書的話,一個10歲的孩子就已經(jīng)能做為半個勞動力使用了,那么即使孩子在15歲不幸死亡了,他的父母至少也還得到了他5年的勞動成果。
你可能會覺得這情景太殘酷了,哪有父母像這樣算計能從自已的孩子身上榨取多少價值的。但對于朝不保夕,不存在長期規(guī)劃的日子來說,每一分得失都是當下必須計較的。
或許你已經(jīng)意識到了,我們之所以表現(xiàn)得如此“優(yōu)秀”,是因為我們出生在了一個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非常穩(wěn)定,可以毫無顧慮地暢想未來的世界里。不僅不用為水電糧等基礎需求擔心,甚至還有豐富的社會福利機制為我們的魯莽或冒險兜底。一切是如此地自然而然,以至于我們都忘了它們的存在,仿佛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是如此這般。
如果沒有看穿這一點,我們往往會落入“歸因謬誤”的陷井中,吹噓起基因優(yōu)劣論,當然這不是今天需要討論的話題,且讓我們跳過吧。
講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本書對于我們的生活似乎沒有什么借鑒意義???
非也非也,正因為人類的本質相同,所以他們“犯的錯”也有一定概率在我們身上重演,特別是當我們遭遇挫折,受到打擊的時候。
比如在直播交流的時候,有童鞋問過我普普通通的人要如何一夜暴富。我說一夜暴富的方法我的確沒有,但如果你對自已還有更高期望的話,請一定要趁年輕去大城市闖一闖。
有人說大城市里充斥著虛偽和冷漠,是一口臭不可聞的人性黑暗面大染缸。
我說不是這樣的,四大文明古國皆發(fā)源于水源邊不是巧合,河流帶來了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帶來了定居,定居帶來了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孕育了文明的種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城市是人類一切善與美的發(fā)源地,是所有壯志凌云年輕人不得不淌上遍的流沙河。
于是我看到彈幕里有童鞋刷了一句:于其進城被資本家剝削,還不如讓我逍遙快活40年!
嗯,今年的就業(yè)形式的確不容樂觀。
不過,我說這位童鞋呀
你是不是……
失去了想象“改變”的能力了?
第三世界的窮人就像一面鏡子,瞬間照在了彼此都脆弱的那個角落里。
OK,想獲取更多知識話,請私信老魚“讀書會”,即時加入“老魚讀書會”拓展我們的眼界吧!
??我也為加入讀書會的大家精心挑選了夏日好禮
活動時間:7月1日-7月31日
活動規(guī)則:活動期間內(nèi)加入讀書會,即可免費獲得一個不銹鋼冰霸杯,包郵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