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北京奔馳A35L AMG

作者 —— 咖加用戶:李索羅

這兩年要說過得最好的品牌,除了保時捷之外也就是奔馳了,不僅憑借著新的外觀內(nèi)飾設計語言引領了一波潮流,同時還收割了一堆車主的錢包。北京奔馳就更開心了,車按照德國發(fā)來的圖紙隨便造一造,配置減一減,定一個跟同級別車差不多的價錢,voilà!月銷上萬,供不應求,盆滿缽滿,標大就完事兒啦!

有錢了怎么辦,躁呀,飄呀。要不引進國內(nèi)生產(chǎn)個AMG試試,順便創(chuàng)造一下歷史?但又不能玩的太大,國產(chǎn)4.0T V8是不可能的,但2.0T還是能造的呀。國產(chǎn)縱置平臺AMG怕消費者不買賬,橫置的總可以吧,沒有標準軸距車身怎么辦?長軸的又不是不能用,還能適應國情,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最后一個問題,要國產(chǎn)A45L嗎?那估計不行,小弟不能國產(chǎn)的話,造個弟中弟就行了啊,于是A35L應運而生。

不得不承認我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看A35L,國產(chǎn)、加長,還AMG、不是63,不是43,甚至連45都不是。A35L,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不和諧,非常湊合事。
但是可惜了,事實并不簡單。
舒適性——對得起奔馳入門級"A"這個字母。

有趣的是,奔馳的廣告語對于自己的產(chǎn)品而言往往有著極強的諷刺意味,GLB的"就是這么大材大用"可謂是是奔馳諷刺自家產(chǎn)品的巔峰,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奔馳A級的"這才是新生代豪華轎車該有的樣子"在當年也讓我深深地懷疑奔馳對"豪華轎車"是不是有什么誤解。在當時我也認為A200L提供的行駛質(zhì)感就別提豪華品牌了,連一臺正常的車都算不上。

可是A35L呢?低速給油就走,變速箱不抖不竄,按照性能車最基本的開法,關了自動啟停之后開起來像一輛正常的車了,這可謂是A35L相比A200L最大的進步。其次懸架也被調(diào)校地非常到位,粗糙瀝青路面上行駛時能聽到的只有胎噪,并沒有多少路面噪音能通過19寸薄輪胎傳遞到車內(nèi)。歸根結(jié)底還要感謝重新調(diào)校的懸架,車身姿態(tài)控制極好,濾震平穩(wěn)且舒適,在二級路上行駛的時候放松且靈活,可以算是小車里的精品調(diào)校了。

在進入高速路時通過手感和材質(zhì)極好的金屬手動撥片依次加擋,Sport Plus模式下變速箱會故意制造一些小的闖動來烘托氛圍。而日常舒適模式D擋的換擋過程只會有短暫的動力中斷而并不會引起不適,中途加速時變速箱的降檔響應比A200L好了不少,但還是用換擋撥片來的更加直接一些。

高速巡航其實是最難受的工況了,風噪和胎噪已經(jīng)不能簡單用"大"來形容了,面對著閃亮的內(nèi)飾,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強行往耳朵里鉆。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想辦法打開排氣閥門,讓排氣聲來掩蓋所有噪音,瞬間這一切就變得和諧多了。
我想表達的很簡單,對我個人來說,在假設不開快的情況下單純拿A35L作為一臺代步車也要比A200L強得多,尤其是懸架和動力總成的標定是絕對強過A200L的。動力總成可以"正常"工作,懸架也能提供不錯的舒適性,這對于一臺國產(chǎn)奔馳來說分外難得。
運動性——Hot Hatch沒問題,是不是AMG不知道。

官方標稱0-100加速只需要不到五秒,但是對于一輛小鋼炮來說車里坐幾個人還是會明顯影響加速成績的,加上天氣炎熱,又開著空調(diào),體感上的加速成績在5.5秒開外,接近6秒。說到加速,在S+模式下可以保持2300轉(zhuǎn)彈射起步,雖說在官方的宣傳圖上后軸的驅(qū)動軸細的跟筷子一樣,但是起步時前輪沒有任何滑動的跡象。松開剎車的瞬間四個輪子一同發(fā)力,沒有任何顫動和遲疑,馬上拽著一車人向前狂奔,起步效率可謂相當高,但這應該是一輛四驅(qū)Hot Hatch的看家本領了。但也有缺點,就比如丟開油門踩剎車,再次深踩油門的時候變速箱先會癡呆一會,再突然結(jié)合離合器,這么來來回回估計沒幾個人受得了。

7速雙離合變速箱也沒有特別嚴重的問題,齒比設計得當,沒有C63上累贅的1擋,每個檔位的銜接和轉(zhuǎn)換都干脆利落。換擋撥片對于變速箱的控制也毫無延遲,1擋2擋3擋,眼看著時速就超過100了。其次,在進行日常的升降擋操作時也不會出現(xiàn)平常雙離合變速箱擋位判斷錯誤的情況,總是能快速準確地換到下一檔,反應夠快,但是換擋速度本身卻不夠快,對于一輛性能車來說在S+模式下平順過多,速度不足。其實完全可以在最極端的模式下放棄一些平順性換來更短的換擋時間,可能是為了壽命考慮吧,現(xiàn)在這樣還是有些欠缺駕駛激情。

306馬力的發(fā)動機,渦輪遲滯被控制在一個很合理的范圍內(nèi),掛住擋位直接踩油門動力也能在一秒鐘之內(nèi)全員到位。運轉(zhuǎn)平順性比A200L略好,但是在中等轉(zhuǎn)速大負載還是能感受到一些震動的。

S+模式下排氣噪音也調(diào)教地像模像樣,是小鋼炮該有的樣子,人工回火聲也控制地恰到好處,不至于過分驚嚇旁邊的司機,車里的人也能夠清楚聽到。

懸架系統(tǒng)除了舒適性全面碾壓A200L之外,操控性也有不小的提升,A200L上如翻船一樣的側(cè)傾也被抑制地妥妥當當,車身對于瞬態(tài)轉(zhuǎn)向輸入的響應也靈敏了很多。出彎時四個輪子緊緊抓住地面,懸架支撐和車身姿態(tài)也保持地十分優(yōu)雅,完全突破了一臺國產(chǎn)奔馳應有的表現(xiàn),給駕駛員的信心滿滿。極限性能絕對已經(jīng)完全涵蓋所有日常駕駛能碰到的工況,只要不亂來,A35L帶著一車人安全地放肆完全不是問題。但瑕疵還是有的,就比如方向盤手感在在我看來還是整體缺乏一些回正力矩,轉(zhuǎn)向時方向盤的指向性也有些模糊,終究不是用來切割彎角的精密機器,就忍了吧。

誠然A35L是一臺國產(chǎn)AMG,還搞了個加長,大家不認這個弟中弟也是情理之中,不把A35L看做一臺AMG也罷。不可否認的是大街上絕大多數(shù)車也只有看這個擰巴尾箱的份,即使不是正宗AMG,但絕對是一款徹頭徹尾的快車,這一點毫無疑問。
車型定位——高不成低不就。
不著急找定位,先來看看配置。

A200L上非常寒酸的單區(qū)空調(diào)換成了真正的雙區(qū)空調(diào),算是有點豪華品牌的樣子了。但也僅此而已,功能性配置上和高配的A200L沒有什么質(zhì)的提升,座椅加熱勉強算一個吧,但夏日必備的通風功能依然沒有。

方向盤樣式還挺好看,握感也讓人滿意,我個人覺得這是A35L相對A200L在內(nèi)飾質(zhì)感上提升最大的一項了。

座椅不完美,沒有辦法搞出一個正經(jīng)運動車的坐姿,如果非要照著尺寸大一個級別的其他運動型轎車調(diào)的話,肩部支撐就幾乎沒有了,方向盤的位置也不夠靠后。腰部支撐的定位有些靠前,肩部支撐似乎對于哪個身高的人都是個問題,適應性自然也不如別的某些同價位競品。

遮光性不如一張紙的天窗遮陽簾也是影響舒適性的重要因素。

話說回來,2017年款A45 AMG,380匹馬力,售價最低也只要45萬多一點,不搞什么限量版的話也沒比40萬的A35L貴多少。雖然0-100加速成績差不多,但好賴人家是個A45,多出來70馬力在跑起來之后也不是吃干飯的,對吧?

問題就出在價格上,馬上就要開賣的正宗德味兩箱標軸A35售價和A35L相差無幾,玩性能車的人真的會在意那多出來的一點軸距和尾箱空間嗎?而A45正好借此可以把售價提到50萬級別,不然維持17款售價的話A35兩款車型可就真的都沒得賣了。妙啊,真妙,還是奔馳會玩。

那買A35L圖什么?圖前排瞎調(diào)后排還能坐下人的車內(nèi)空間?別忘了還有一款叫S4的進口正宗運動型轎車。

現(xiàn)在確實買不著S4,如果年底引進國6版在駕駛性不撲街的前提下依然保持原先定價策略,A35L簡直沒有任何性價比可言。而且二手市場上的準新S4買到手價格跟A35L也差不多,甚至還會更便宜,全進口身份,標準軸距縱置B級車,多倆氣缸還是個采埃孚8AT。對后排真有要求的話,還是找不到任何購買A35L的理由,更何況無論是日常行駛舒適性還是直線性能S4都在A35L之上。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會讓人覺得這是一臺自己瞎改的A200L,Sport Saloon永遠也高Hot Hatch一頭。(嚴謹點講A35L還是一個Hot Hatch硬拉出來的三廂車)

但說這些其實都沒有太大意義,如果真喜歡A35L的性能和還說得過去的實用性的話,能擋住掏錢的估計也只有車尾"北京奔馳"這四個大字了,另外車內(nèi)北汽A200L同款異響門把手也讓人非常擔心A35L的質(zhì)量,說是給AMG丟臉也不為過。
當然我也絲毫不懷疑未來在路上見不到一臺帶著"北京奔馳"的A35L,原諒我看破也說破。
總結(jié)——是個快車也是個還行的車,但千萬不要著急掏錢。

不否認性能挺強,其他的表現(xiàn)也能接受,但奔馳自己肯定也清楚奧迪S4和自家進口A35的存在會對A35L造成很大的沖擊,大幅優(yōu)惠遲早會有,真想買的話等就完事了。說不定到時候把新款S3等出來,再怎么評價A35L就變成另外一回事了。

為什么我這么肯定?因為俗話說"越缺啥越顯擺啥",C柱上的蘋果樹就已經(jīng)說明了奔馳自己對A35L也缺乏信心,大家都不傻,更何況是奔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