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電影“魔改”后的取舍得失(內(nèi)附官方海報與宣傳圖)

2023年5月26日,望眼欲穿的中國大陸人民終于等來了《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一下簡稱《通夏》的小說)的電影。有誰能想象這是一部去年9月9日就上映的電影。本道長去年也是在5月看完的《通夏》,原作者八目迷雖說是初出茅廬,雖然有老套的成分,但私以為他的構思以及對情感的描寫,扁平中未嘗不顯出一絲青春期男女事實存在的青澀。本道長當時甚至還一度和同學推薦說“這個作者比新海誠寫得好”?。ㄕ\哥我錯了)
但是,三天下來大陸人民無論看過原作的還是沒看過原作的,似乎都有種期待未滿足的感覺。原因是電影的“魔改”讓敘事和情感變得莫名其妙,有點看不懂、無征兆的感覺。很抱歉我在看的時候全程在公屏上扣“666”,表示不滿,打擾大家了。然而本道長是有理論素養(yǎng)的人,我如果真的熱愛《通夏》,就應該去揚棄它。我不認為電影的“魔改”完全是電影制作組的自爆,它多多少少還是有價值的。說得更加深入一點,《通夏》給觀眾造成的這種莫名其妙的觀感體現(xiàn)的是原作小說與魔改電影的矛盾。這重矛盾在如今的條件下只是向著不利的方向發(fā)展去了,而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在矛盾發(fā)展的過程中盡最大努力找出這重矛盾所有的有利價值,把《通夏》風評可以預見的風險降到最小。

試就敘事與情感角度淺析《通夏》電影“魔改”的“取舍得失”:

一、主支線與情感線敘事的改動
每一部小說在敘事時都有著或復雜或簡單的主支線和情感線,但小說(語言文字藝術)不比電影,它是線性敘事的藝術,時間線無法在語詞的敘述中重合;而電影則可以采用多線重合的敘述方式,將多個事件在一個鏡頭中同時發(fā)生。即是說,人在時間維度上的共時性意味著不同的人可以在同一時間做著相同或不同的事情。小說在描寫時僅僅只能聚焦于一個人,而不能在作者的筆下同時描寫兩件事情,永遠都是用“與此同時”“后來我才知道,那時候”之類的補敘標志先寫完一件事情,再寫同時發(fā)生的另一件事情。電影的好處就在于它的鏡頭是具有空間性質的,角色可以在同一個鏡頭中做著各自不同的事情,這換到小說里只能是先寫一個人再寫一個人。電影雖然也有主支線,但大多是在宏觀層面上不同事件的主支線敘事,而在微觀上篇幅較小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完全可以在鏡頭中同時發(fā)生,不必浪費敘事時間。
《通夏》電影對小說主支線與情感線的改動就是這么一個邏輯。

二、取舍與“得”
(一)主支線詳略之得
在主支線方面,我一般認為探索浦島隧道并從中獲得男女主各自想要的東西是《通夏》的主線。情感線也是支線,但為了與其他支線說明我還是希望單獨列出來。《通夏》電影取的是主線和情感線,而舍的是川崎線和加賀線。大膽一點,我相信可能還有人連川崎和加賀是誰都不一定知道,足見電影在這方面的失敗。川崎小春就是那個被花城打了鼻子的女生,加賀翔平就是那個天天打趣塔野的好基友。

出于對揚棄的提倡,我們先說這般“取舍”的“得”:
首先,《通夏》電影幾乎完全圍繞主線和情感線展開,在不得不涉及川崎線和加賀線時只是以上述的“與此同時”方法如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例如花城和川崎的和好的鏡頭,是在插曲中呈現(xiàn)的。但這首插曲毫無疑問表現(xiàn)的是主線和情感線,十分之九的鏡頭都在以快節(jié)奏描寫男女主對浦島隧道的探尋和情感的升溫。兩人那莫名其妙的和好也是塔野“無意撞見”的。我相信看過《熱愛電影的龐波小姐》的同學應該知道電影的詳略增刪其實是很關鍵的,它關乎到鏡頭沖擊力、電影主旨等等一系列東西?!锻ㄏ摹冯娪斑x擇在主線和情感線上用詳,而在川崎線和加賀線上用略,是一部82分鐘的電影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主線是故事線,犧牲誰也不能犧牲故事的完整性;而情感線又是觀眾的市場需求,刪誰都不能刪觀眾喜歡的東西。

此外,舍棄川崎線和加賀線有助于主旨的聚焦。說來巧了,《通夏》的主旨之一就是有關“舍得”的,舍的是無盡痛苦回憶的過去,得的是眼前深愛的人。電影制作組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舍得是非常有高度的思想。把大部分鏡頭分配給主線和情感線能夠更加全面的呈現(xiàn)主旨?!锻ㄏ摹返闹饕懿⒉皇怯懻撏瑢W關系啊。

(二)獲得失去之物的物哀美學之得
電影在這里的改動極有美學價值。小說中浦島隧道里是鳥居,而不是紅葉漂浮的場景。紅葉是日本文學物哀美學的重要意象,在二次元文學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大家可以去翻一下《萬葉集》,看看有多少和歌是有紅葉(黃葉)意象的?!睹麄商娇履稀ぬ萍t的戀歌》就運用非常宏大的場面來描寫紅葉。(不是大岡紅葉,是山上的紅葉喲)
按照塔野的調查,浦島隧道不是用來得到自己想要之物的,而是用來找回自己失去之物的。這里體現(xiàn)的不正是日本文學獨特的物哀精神嗎?美好之短暫易逝,生命之毀滅之美。紅葉落而漂浮的場景,在視覺上更能照應這種物哀美學,反而是鳥居給人一種通往天國奪回一切的感覺。因此,紅葉與塔野最終主動不帶華伶回來的結局也是更加符合的。小說里是華伶說:“哥哥也要活在當下?!比缓笕A伶就無了,并非塔野主動不把華伶帶出來。塔野說這個“也”指的是花城。《通夏》電影這么一改反而能以塔野的主觀能動性強化電影的主旨——惜取眼前人。所謂“惜取眼前人”正是一種物哀美學,珍惜當下而不是追求找回已經(jīng)逝去的東西,才是物哀美學的精神要義。也正是華伶對塔野的有關《通夏》主旨的訴說。

三、取舍與“失”
(一)高節(jié)奏的戲劇沖突失去了鋪墊與懸念,導致看不懂的劇情和“典中典”的情感
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有鋪墊和懸念的。支線與主線并非完全平行敘事,它們的一個作用就是為主線制造鋪墊和懸念。而鋪墊和懸念意味著一種慢節(jié)奏,它不是情感的即刻迸發(fā),而是慢慢升溫量變,而是在百轉千回后的真情流露。那么,82分鐘的高強度戲劇沖突既然迫使制作組選擇舍棄川崎線和加賀線,也就迫使制作組舍棄川崎線和加賀線。川崎和加賀的逆天助攻無了,川崎在最后對打開女主心結的關鍵作用也無了。這是導致大家看不懂高節(jié)奏劇情的原因,男女主的情感也讓大家覺得太倉促。
實不相瞞,我是真的推崇小說里塔野和花城的這種戀愛關系——不是依靠冠冕堂皇的告白,而是依靠患難與共后的默許。這就是我喜歡《通夏》小說最主要的原因。
來來來,給大家看一下小說第四章里川崎同學的逆天助攻操作:

塔野和花城都沒有互相告白過,但當川崎問起的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否認@?。。!
告白只是戀愛的契機,并非告白之后就是戀人,因為戀愛是一種關系,它達到了就是達到了,你無可否認,就算否認也依然達到了。最好的愛情就是這種心照不宣,沒有轟轟烈烈的“我愛你”,而是兩人真真正正在為著這重關系做付出。等達到了這種關系,不用告白,你們也是戀人?,F(xiàn)實里的戀愛哪有靠告白的啊,告白之后分手的人多的是。

如此前衛(wèi)的戀愛觀為什么要因為川崎線的被刪減而被刪減掉呢?二次元文學作為青春文學的一部分,戀愛同質化傾向何其嚴重。《通夏》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特性,探討新型的戀愛形態(tài)問題,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的一件事。你說你刪它干嘛?。?br/>
《通夏》電影可以說是失去了它最為出彩的點!
還有加賀,這個全程運籌帷幄的“善于觀察人類”的人物。比如說,他告訴塔野川崎和高大學長交往是存疑的,這為此后男女主和川崎化敵為友創(chuàng)造話題契機。此后對于塔野關于花城的態(tài)度,加賀也總是能用三言兩語為他的好基友助攻。加賀這個男二純純混成了路人!

(二)主旨聚焦失去了小說主題的多元性,導致人物扁平化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里區(qū)分了“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概念,前者是性格單一的人物,后者是性格多元的人物。而人物性格的塑造無法逃開主題的表達,人物性格的多元往往有利著主題的多元化。這里主要說的是川崎同學。
我們?yōu)槭裁床挥憛挕犊耧j》里只手遮天的高啟強啊,因為我們知道他所作所為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說反面角色的塑造不可能是一壞到底的,否則失去了現(xiàn)實的真實性,沒有人生下來就作惡多端,往往是此后的經(jīng)歷使他們誤入歧途。有多少人活成自己討厭的人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去年我在看小說的時候就覺得花城這個人物真的是好點扁平的,是一個高冷、執(zhí)著、傲嬌的冰山美人形象。反而是川崎同學讓小說的人物更加圓形化。按照花城的說法,川崎的行為是出于她的不自信。因為害怕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害怕被同學說閑話、受欺負,所以表現(xiàn)出強勢、欺凌的姿態(tài),甚至不惜謊稱自己有一個高年級男朋友(很能打的那種)?;ǔ菍Υㄆ榇蟠虺鍪?,川崎就請了他的高年級“男朋友”來打花城。花城干不過就當老六,用原子筆戳他的太陽穴(下死手了屬于是)。這里可以說一個題外話,塔野跑過去阻止花城干得太過頭,是加賀的指示,然后是塔野架開的花城(貼貼)。花城和塔野在去給川崎送作業(yè)的時候得知了這些事情,就是在那時,花城給川崎說教了一大堆話,川崎和花城和解。

這里是在說,小說涉及到了有關同學關系的社會問題主題。校園欺凌事件遠沒有我們想象的“善惡”那么簡單。除了保護受害者,施暴者的原因問題也是我們逃不開的問題。我不相信有純粹的惡存在,是什么東西導致了惡是我們讓施暴者重新走上正道的前提?!锻ㄏ摹肪蜑槲覀兲峁┝耸┍┱咧詾槭┍┱叩囊环N原因。這一方面讓川崎這個人物的負面形象有所減弱,畢竟人家是有苦衷的,雖然是很讓人無語的苦衷,但現(xiàn)實中無疑是客觀存在的是,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另一方面又讓小說在主旨之外牽涉到更多元的主題,從男女主為各自所追求的事物而奮斗的個人敘述,參與到現(xiàn)實中許多社會問題的宏大討論中去?!锻ㄏ摹繁槐镜篱L推崇,這也是一個原因。我還是比較傾向于現(xiàn)實主義的書寫。
這里的舍棄既是由于主旨的聚焦導致了川崎線的缺失,這就引起了《通夏》電影沒有參與到這個社會問題的討論中去,反而讓《通夏》電影的主旨過分局限在個人敘述上了。(格局小了)川崎這個圓形人物的略過,也加劇了電影人物形象的扁平化。
(三)高節(jié)奏的情感進展失去了情感培養(yǎng)的過程,導致花城人物形象塑造發(fā)生偏離
縱觀目前本道長廣泛涉獵的戀愛番,情感培養(yǎng)需要較長時間的番劇仍占多數(shù)。即使是《總之就是非??蓯邸愤@種第一集就結婚的番劇,情感培養(yǎng)也是在婚后的較長時間里進行的。對于情感培養(yǎng),你根本繞不開。
情感培養(yǎng)不單單要看結果,更重要的是看培養(yǎng)的過程。本道長個人認為這個“過程”必須是男女主在某種重大或重要事件中的患難與共。石田將也對西宮硝子心理和物理上的救贖是這種重大事件,立花瀧和宮水三葉跨越時空的生死救援是這種重大事件……真正的戀愛應該是經(jīng)歷過后的“原來如此”,是在一瞬間悟到了與對方長久以來未曾察覺卻客觀存在的戀愛關系。這其實也是上文所述那個《通夏》電影不該刪的非常前衛(wèi)的戀愛觀。可是還是時間問題啊,82分鐘連主線都敘述不過來,就算舍棄了川崎線和加賀線,情感線也依舊是囊中羞澀!
這里主要以花城推倒塔野為例,因為這一段的改動竊以為是全劇最大的:
只看過電影的同學們大概會覺得女主的操作很莫名其妙,是“典中典”,666。那就來看一下小說里的“前因后果”吧——電影的這波增刪純粹就是重結果不重過程:

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改動:小說中是先推倒再給塔野看得漫畫,電影里是塔野先看漫畫再被推倒。而且在小說里,聽完塔野的評價的花城不是坐在椅子上跺腳,而是:

首當其沖的就是情感培養(yǎng)。小說里的這段情感培養(yǎng)是非常注重過程的,因為花城推倒塔野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她對自己漫畫不自信的心理。這當然有利于花城人物形象的豐滿,但就情感層面,它是在細微處反映男女主情感的升溫,注重的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不是像《通夏》電影里收到好聽的評價后推倒塔野這種“擦邊球”行為。不自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為后續(xù)塔野獨自進入浦島隧道而勸花城相信自己的漫畫家夢作鋪墊的。因此,這里的舍棄至少有三個缺失:
情感培養(yǎng)的過程
花城不自信的人物形象
塔野給花城的最終留言的內(nèi)容來源
改變了推倒和看漫畫的順序,也就改變了推倒的原因。這就不是在塑造花城不自信的形象,而搞得好像花城的人物形象很輕薄一樣,本道長非常激進地認為這就是《通夏》電影的敗筆所在!
花城和塔野當然也有重大或重要的事件,不過應該是后面塔野獨自進入浦島隧道,和花城的守候。在此之前,情感培養(yǎng)依舊處于量變階段。那個深情的吻,才是真正有前因的后果。

綜上,本道長認為《通夏》電影的“取舍”,大部分還是失的,得的反而是少部分。不過畢竟期待了那么久,大家還是期待一下吧!

救救道長吧:




我其實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電影“魔改”后的取舍得失(內(nèi)附官方海報與宣傳圖)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