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群之馬
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大隗
? ? ? ? 《莊子·徐無鬼》
【原文】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后車;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涂。
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p>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p>
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p>
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nèi),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裼璨∩偃?,予又且復(fù)游于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毙⊥o。
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譯文】?
有一次,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內(nèi))去拜見一位叫大隗的賢能之士。
方明(作者虛設(shè)的人名,指明白人)駕車,昌宇坐在車后座做陪乘,張若和謵朋兩人在前邊開路導(dǎo)引,昆閽和滑稽兩人在車后面跟隨。
當(dāng)他們走到襄城原野的時候,忽然迷了路,七位圣賢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問路。
就在這時候,正好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黃帝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兒嗎?”
少年回答說:“當(dāng)然知道了?!?/p>
他又問道:“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
少年回答說:“是的,知道?!?/p>
黃帝很高興,說道:“了不起,這位少年!真不簡單啊,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的住處。讓我問問你,你可知怎樣治理天下嗎?”
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你們在野外遨游一樣,只管朝前走,又何須多事呢!我小時候獨自在人世間游歷,當(dāng)時碰巧患了頭暈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輩教導(dǎo)我說:‘你要趁著陽光在襄城的原野上暢游,忘掉塵世間的一切,日出而游,日入而息。’ 如今我的身體好多了,我打算到更遠(yuǎn)的地方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只不過如此而已,也應(yīng)該像這樣吧,我想不用我再說什么了。”
黃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鄙倌曷犃瞬挥杌卮?。
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有什么不同呢!和我放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只要把危害馬群的壞馬趕出去,去掉其中不好的害馬就可以了,去除過分、任其自然罷了!”
黃帝聽了,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他稱牧童為“天師”,多次拜謝,然后離去。
【賞析】
黃帝與七賢去具茨山見大隗的路上,途中迷了路,暗喻了黃帝在治國之術(shù)上已經(jīng)處于束手無策的地步。
作者以牧馬少年(牧童)自比,向黃帝講述治理天下的道理:無為而治。突出老子“無事”“無為”的思想,“無事”即不生事,無擾民。
莊子認(rèn)為牧人與牧馬無異,放任其自由發(fā)展,不束縛不限制,尊重其本性,那么無需治國,國自然長治久安。
“害群之馬”治理國家要把佞臣除掉。
對國家、集體和人民有害的人 an evil member of the community,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
“害群之馬”危害馬群的劣馬 a horse that spoils the whole herd,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pests of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