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洞察人性,學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資治通鑒》第三卷 周紀三
【原文】((直接跳躍看解析))
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
甘茂至魏,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伐!”
王迎甘茂于息壤而問其故。
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shù)險,行千里,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qū)⒍ブ猩?,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癯?,羈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孫奭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p>
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蹦嗣擞谙⑷馈G?,甘茂、長封帥師伐宜陽。
【譯文】(直接跳躍看解析)
秦王派甘茂與魏國商議聯(lián)合攻打韓國,又令向壽做副手同行。
甘茂令向壽返回秦國對秦王說:“魏國聽從了我的建議,不過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韓國!”
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并詢問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道:“宜陽是一個大縣,實際上可以算作郡了。如今大王冒著重重危險,行軍千里,想要攻克是很難的。
魯國有一個和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了曾參的母親,他的母親還是神情自若地在織布。直到先后有三個人都告訴她這件事,他的母親才立刻丟下機杼,翻過墻逃跑了。我比不上曾參那樣賢能,大王對我的信任也比不上曾參的母親,懷疑我的更不僅僅是三個人,我擔心大王也會不信任我而丟下機杼啊。當年魏文侯派樂羊帶兵攻打中山國,三年之后才攻克。樂羊回到國內(nèi)論功行賞時,文侯把一大筐詆毀他的奏章拿出來給他看。
樂羊一再拜謝叩頭說:‘攻克中山國不是我的功勞,都是國君您的力量?!缃裎抑皇且粋€流落他國的臣子,樗里疾、公孫奭以進攻韓國的事兒來說事兒,大王必定會聽信他們說的話,這樣大王不但把魏王給欺騙了,我也會被韓國宰相公仲侈所怨恨啊。”
秦王說:“我肯定不聽信他們的話,可以與你訂立盟誓!”就在息壤歃血為盟。秋天時,甘茂與庶長封統(tǒng)率軍隊攻打宜陽。
【材料解析】
在我們?nèi)粘I钪?,大家一直認為書讀得越多,越好,但事實并非如此?,F(xiàn)代書籍浩如煙海,中的西的都有,但是新聞上經(jīng)常看到,某某博士生被初中畢業(yè)生騙幾百萬等報道。難道博士生讀的書少嗎?他們之所以被騙,不在于文化知識少,在于缺乏對人性深刻地洞察,更缺乏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能力。
古代尤其是造紙術(shù)未出現(xi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別說讀書人,就連書籍都寥若晨星,但卻就這樣的環(huán)境,中華文明之根恰恰起源于那時代,究其原因是因為那些圣賢利用有限的書籍,再結(jié)合生活實踐,對萬事萬物做了深刻地剖析。當出現(xiàn)類似事情時,能夠舉一反三,信手拈來。
甘茂,下蔡人,戰(zhàn)國中期秦國名將。秦國左丞相。曾就學于史舉,學百家之說,經(jīng)張儀、樗里疾引薦于秦惠文王。公元前312年,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后遭向壽、公孫奭讒毀,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在齊國任上卿。公元前305年,為齊國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后卒于魏國。
上述材料中,甘茂已經(jīng)是秦國左丞相,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絕非等閑之輩,對人性和權(quán)力本質(zhì)的洞悉有深刻的認識。所以當秦王委派他帶兵去魏國,與魏國相約去攻打韓國。
當時官職上,甘茂和樗里疾并列,但是實際上前者地位比他更高,因為樗里疾是秦王的叔叔,而這次攻打韓國,甘茂如果打勝獲得軍功,實力很可能壓過樗里疾一頭。
因此,甘茂明白,政治勢力的平衡線被打破,極有可能招到某些人的攻擊,因為這無形中給既得利益者帶來潛在的威脅,所以斷定日后必會有人會對他此次出征搞破壞,讓他成不了,并順勢把他拉下來。
甘茂為什么會斷定,出征后必然有人告狀,打小報告呢?
“魏文侯令樂羊?qū)⒍ブ猩?,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p>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樂羊攻打中山國,樂羊攻取中山國,三年之久,中山桓公把樂舒殺死,煮成肉醬送給樂羊。樂羊坐在帳幕下面,把整杯肉醬都吃完了。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睹師贊說:“連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吃了,還有誰的肉不吃呢?”公元前前406年滅亡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治理中山國境。
樂羊回國之后,對這次的功績免不了也有些驕橫的情緒。文侯知道了,就把樂羊叫到宮里來,把那些毀謗他的信件交給他看,樂羊趕緊跪拜磕頭說:“這并不是臣的功勞,而是主君的功勞啊!”魏文侯獎賞他的功勞,把靈壽作為封邑給樂羊,可是從此卻不再重用他。
魏文侯委派樂羊攻打中山國,三年未攻克,后方詆毀樂羊的信件不計其數(shù),不是魏文侯深明大義,樂羊早被調(diào)回。所以這個歷史事件,甘茂是知道的,現(xiàn)如今秦王委派他去攻打韓國宜陽,宜陽這個地方遠隔千里,又是韓國重地,攻克必然困難重重。甘茂斷定,既然類似的事情出現(xiàn),肯定免不得有人在背后說他壞話,到時候秦王意志不堅定,把軍隊撤回來那就半途而廢。
秦王攻打宜陽本來就意志不堅定,主要原因是他有個心愿,想乘著垂帷掛幔的車子,通過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备拭念I(lǐng)神會,便說:“請允許我到魏國,與魏國相約去攻打韓國。
甘茂知道,在前線不管怎么做,后方一定有人會說他壞話,畢竟嘴巴在別人身上,別人想說什么他管理不了,再說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更何況此次戰(zhàn)役意義重大,打贏了對別人的權(quán)力構(gòu)成威脅,打輸了不僅甘茂顏面盡失,秦國也會損兵折將,同時還失信于魏國。
甘茂為什么認為,秦王會不信任他呢?
“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p>
納粹德國前宣傳部長戈培爾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謊言說一千遍就是真理?!边@其實背后折射的問題是信息覆蓋密度的問題。
人對事情的看法,取決于對信息的掌握。曾參的老母親聽別人說自己的兒子殺人了,一次沒有相信,流言蜚語次數(shù)多了,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親兒子也開始把這個謊言當真。
甘茂本來不是秦國人,后來通過張儀、樗里子的引薦得到拜見秦惠文王的機會。秦惠文王接見后,很喜歡他,就派他帶兵,去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qū)。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當時張儀、魏章已離開秦國,跑到東邊的魏國。不久,秦公子蜀侯輝和他的輔相陳壯謀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國后,秦武王任命甘茂為左丞相。
現(xiàn)如今千里迢迢遠赴外地攻城略地,攻克宜陽這項工程絕非三天半月能搞定,更何況秦王跟他只是君臣關(guān)系,背后說自己壞話,想把自己拉下水的人絕非只有三人。所以甘茂能夠把讀到的知識點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聯(lián)系實際。然后學會如何更好地用知識保護自己。
網(wǎng)絡(luò)曾經(jīng)流行這樣一句話: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一生。原因何在?
想過好這一生,只讀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才能在這個紛雜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一生。我們從幼稚園到大學,近30年時光都在學習知識,為何出了社會連初中生都不如?
其一,看了書并不等于能學以致用,更沒有改變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就好比我喜歡養(yǎng)花,也看了很多養(yǎng)花的書,但卻不擅長養(yǎng)花,所以我就養(yǎng)最好養(yǎng)的仙人掌。最后一棵好好的仙人掌也被我養(yǎng)死了,我卻毫不知情。因為它的表面翠綠如初,只是稍有干癟,但是當我輕輕地搖動它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的根早已經(jīng)腐敗、潰爛。
其二,沒有去行動,你懂得很多道理,但最后都是“紙上談兵”,像是上學的時候,上課做了很多筆記,老師講得頭頭是道,自己也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考試的時候,卻總是又回到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了。
為何秦王委派甘茂邀約魏國一起攻打韓國,甘茂卻能將以前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呢?
能成為大秦帝國二把手的人,絕非等閑之輩,這些人能爬上去靠的并不是自己多能打,長得多帥,而是對人性和權(quán)謀以及利益把握非常透徹,能夠了解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古代沒啥娛樂活動,閑來無事的時候,除了出去喝酒,就是在家看書,更重要的是古代書籍很少,時間很多,得到的書籍反反復復看,反反復復去驗證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今天讀到的歷史事件如果是我,我該怎么去做,將來發(fā)生類似的事情,能不能信手拈來。所以甘茂讀的書才是真正讀書,他把書與書的知識貫穿起來,甚至貫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當自己真遇到相關(guān)事情時,能夠知道該如何提前做準備,如何應對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復雜的權(quán)力斗爭。
如果他不懂得人性,只是把書讀而讀,真當把軍隊開到韓國宜陽,打了半年還沒攻下來,秦王讓其撤兵,或者在后方瞎指揮,那他要不要聽從王命?不聽,朝廷那幫人就會添油加醋,他更麻煩,聽了但是戰(zhàn)機稍縱即逝,信息傳遞又具有滯后性,等咸陽發(fā)來的電報過來再行動,已經(jīng)錯失良機。這個責任誰負責?
事實上,甘茂攻打宜陽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孫奭便開始在后面嚼舌頭了,秦王受到他們的影響,于是傳令甘茂撤兵回來,幸好甘茂有先見之明把秦王懟回去,說自己曾經(jīng)與大王有言在先,秦王才答應并增援軍隊,最后才把宜陽打下來。
閱讀更多文章,請關(guān)注首發(fā)公眾號:【鑒史悟道】,免費獲取10萬冊電子書 。
和20萬歷史愛好者共同研讀《資治通鑒》,學點通鑒智慧,少走十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