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收藏的議論
<時事| 你還記得囤在收藏夾里... ...
"收藏!來自全國8所重點中學名師推薦的40本必讀書籍”
“收藏!高中生必須掌握的150個英語高級詞匯”
“收藏!寫出監(jiān)考老師最喜歡的作文字體,看這篇就夠了!
看到上述標題的你,是否迫不及待地想要@你的xx筆記或是右鍵收藏?
別沖動,先問自己3個問題:
你還記得_上回收藏的文章標題和內容嗎?
已經放在收藏夾里的干貨都看完了嗎?
新加入的內容打算什么時候讀呢?
如果沒能順利挺過這三關,那么恭喜你點亮了“牧馬人”徽章,喜提一片遼闊無垠的養(yǎng)馬場。
所謂"牧馬人”,就是熱衷于收藏各種干貨教程、書影清單,卻往往mark而不看的互聯(lián)網(wǎng)收藏家。那些被收入養(yǎng)馬場的內容,總是隨著時間的流淌蒙上了灰,消失在牧馬人的記憶里。
牧馬人的出現(xiàn),源自網(wǎng)絡的便捷。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交網(wǎng)絡,使個體經驗從小圈子擴散至大世界。而高效的搜索引擎則令我們不再因為時空障礙而錯過優(yōu)質內容。智能的算法悉心記錄著每個人的瀏覽歷史,挑選出我們可能感興趣的話題。身處于信息洪流中,我們似乎總能與"干貨”不期
某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某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技能、某些遙不可及的成....在對分享者投去贊許眼光的剎那,我們也看到了平庸渺小的自己。明明期待改變,卻又對觸手可及的知識經驗擺擺手:“我先收藏,下次再來看你”。就這樣,我們漸漸習慣了先被干貨文章刺激出短暫的學習熱情,又忍不住轉向更為輕松有趣的娛樂項目,將那份提升自我的決心遺忘在收藏夾里。
收藏夾的設置,原本是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常用或喜歡的內容。然而,在一些實際應用中,它漸漸變成了一個頗具儀式感的自我安慰符號,似乎收藏的過程比收藏的內容更重要。優(yōu)質內容碼了又碼,開啟學習的腳步卻一停再停,我們的行動力在“碼而不看”的收藏習慣里逐漸消磨。
有的人說,碼而不看,是因為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
也有人說,碼而不看,是因為內容本身有用而不有趣,需要用的時候自然就會看了。
碼而不看的收藏癖為何如此普遍?那些囤壓在收藏夾里的干貨,是燃起了我們的上進心,還是助長了我們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