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拓展】從圓廳別墅看文藝復興的美學思考



美是規(guī)則,是秩序,也是肆意與自由;美是對比,是襯托,也是勻質與統(tǒng)一;美是數(shù)學,是宇宙,也是流水與詩歌。沒有人能去定義美,但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美已經(jīng)悄然出現(xiàn)。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藝術家懷著一腔熱血對“美”這個詞進行了長達數(shù)百年的探索。大自然能創(chuàng)造美,但只有人能夠打開通向美的窗戶,我們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用腦思考。當我們對那些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擁有足夠的好奇心,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能夠讓我們感到身心愉悅。那些如赤子般熱烈的人,始終堅信,宇宙間存在著一串將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的密碼——美的規(guī)律。
?
維特魯威 :“美與自然比例有關,特別是與人體的比例有關。”?
阿爾伯蒂:“如果神將天空、星星、大海、高山以及世間的一切都折成一半,我們也不會感覺到不同。大小、長短、高低等類似的概念,都是由對比形成的,而這個衡量標準就是人類自身,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意思就是指人類需要通過將世間萬物與自己對比,才能得到對萬物的認識?!?/p>
正如古人所聲稱的那樣,阿爾伯蒂隨后提出了對自然的模仿作為美的典范。對阿爾伯蒂來說,模仿不是呈現(xiàn)自然的外在方面,而是模仿自然的規(guī)則,模仿柏拉圖提出的自然。這種模仿涵蓋了從詩學到建筑的所有藝術。大自然雖然美好,追求完美,但藝術家通過模仿,可以使之更加完美,因為他在藝術中選擇了大自然中最美麗的事物,并將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阿爾伯蒂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對古代的模仿,一種選擇性和完善的模仿以及概括。不是模仿具體的對象,而是模仿類型和體裁。
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在世界秩序中給予了人一個理想的位置。在這里,人成為了萬物相似性的起點和交點。
下面我們通過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建筑——圓廳別墅來了解這個時期的建筑師對于美學的具體思考。

2018年論述題:
如圖所示是一個著名的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和透視圖。
1. 設計該建筑的建筑師是誰?
2. ?請評述該建筑對后世的影響。





建筑師:Andrea di Pietro (帕拉迪奧)?
位置:意大利維琴察
時代:意大利文藝復興
時間:1566 - 1569
“一方面,貴族的城市住宅必須非常舒適,另一方面,也必須展示其輝煌,因為他將在其中花費大部分時間履行共和國政府和自己農(nóng)場的義務。因此,鄉(xiāng)村不應被視為一個低效無用無法帶給人心靈慰藉的地方,因為他將在其中利用剩余的時間觀察和美化他的農(nóng)場,通過工作和農(nóng)業(yè)勞作增加他的資產(chǎn),散步或騎馬來鍛煉身體,安撫他因城市的喧囂而疲憊的心靈,并最終在家中的寧靜中獻身于書信研究和沉思。"(安德烈亞·帕拉迪奧《我是建筑大師》)


帕拉迪奧的別墅設計總是以地點為參照。如果它位于一座小山上,就像在圓廳別墅中一樣,所有的立面都是這樣設計的:它的居民從房子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很好的景色。此外,在門廊的每一面上都使用更深的門廊,目的是保護那些想享受風景的人不受陽光照射。



·柱子
帕拉迪奧在圓廳別墅中使用了古典建筑的元素。他受到大自然的影響:自然被視為上帝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物,是最接近完美的事物。因此,它從在自然中尋求靈感轉變?yōu)樵谧匀恍问奖旧碇蝎@得靈感,形成了一種自主的價值觀。
將建筑作品解讀為構成整體的部分。愛奧尼柱:6根巨大的柱,將入口的內(nèi)外進行過渡,同時也不會妨礙視線,這些柱在四個立面上完全統(tǒng)一。




·穹頂
圓頂?shù)膬?nèi)部裝飾有五排小圓孔,朝向中心尺寸逐漸減小,中間有一個直徑為 8.9 m 的孔眼。




豎向布局:服務設施與屋頂層的高度相同,為入口層的1/2。
平面布局:與一層平面完全相同。
位于建筑物地下室的服務區(qū)包括廚房、食品儲藏室、洗衣房和地窖;屋頂下的大空間用于保存農(nóng)場最珍貴的產(chǎn)品:谷物,同時起到分隔底層空間的作用,兼具實用和服務性質,并且使居住層抬高,從而獲得良好的視野。



人行流線:在軸線的右側和左側,有不同大小的房間:從大廳,進到大房間,再到小房間,這些小房間有時被業(yè)主用作工作室進行辦公,與大房間僅通過一扇門相連。
視線關系:由于窗戶在同一軸線上對齊,業(yè)主在參觀別墅時,會發(fā)現(xiàn)窗戶始終 將他與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豎向布局:主室與書房的層高比例為4:3(大廳與主室的比例相同)。
平面布局:主室與書房的比例為1:2(主室與大廳的比例相同)



人行流線:它包括客人從別墅外部到別墅中心的路線,經(jīng)過樓梯、涼廊、拱頂,直到到達主房間。無需在更私密的地方流通。
視線關系:我們看到從客廳到外面的視覺連接在它的 4 個立面上重復出現(xiàn),這為別墅的客人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環(huán)境視覺域。
豎向布局:我們看到中廳與主室層高比為 4:3,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平面布局:入口灰空間和客廳的比例相同,為 12 x 12 米,為這一層面積最大的空間。


整個建筑群——直到樓梯盡頭——形成一個方形平面(a)
由樓梯底部和中心軸線的端點形成的正方形(b)限定了主體部分。
門廊外側與軸線的交點形成方形(c),以45°的角度切割主室。
從軸線與室內(nèi)正方形輪廓的交點繪制正方形(d),這使得帕拉迪奧能夠在建造過程中控制所有房間的比例。
中央圓廳的輪廓只能在基礎施工階段進行確定。一旦墻被豎立起來,它的輪廓就由軸線的交叉點決定。


房間的尺寸是通過簡單的數(shù)學比率(如3:4或4:5)確定的,這些房間也通過這些比率與整個村莊相關聯(lián)。每個大房間是小房間的兩倍。
房子分為三個水平面和三個垂直面:
第一層用于辦公、酒窖、廚房;
第二層是接待、坐、吃、睡,
第三層是閣樓,用來烘干水果和儲存各種物品。
房子也分為三個開間,中央一間有一個大的凸起的門廊,在夏天是一個陰涼的地方;神廟里的另外兩種房間放置在其他空間中。


正方形(平面圖)和圓形(穹頂)加上柱廊的組合,形成了希臘十字架的形狀,可以定義為正方形和十字架的疊加。四個立面中的每一個都有一個凸出的體量,帶有一個走廊(門廊),可通過寬闊的外部樓梯進入。
每個門廊都有一個裝飾著古典希臘神像雕塑的山墻。每個門廊的兩側都有一扇簡單的窗洞。四個主要入口中的每一個都類似古典的神廟門廊;穿過一條或多條短走廊后,它通向中央房間,由一個穹頂覆蓋。這間圓形的大廳成為整個平面的中心,帕拉迪奧賦予其離心力,并通過四個愛奧尼亞式門廊和四個樓梯與外部相連。因此,別墅形成了一個與城市和周圍鄉(xiāng)村相關的開放式建筑。為了在每個房間中獲得相似的陽光照射,平面相對于正方位旋轉45度。


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內(nèi)部描述了與身體尺寸相關的空間真實性,在該內(nèi)部,住宅被重視,并與場所相接,正是這一內(nèi)部通過各部分的結合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真實意志、美和和諧,圍繞古典元素對平面進行幾何化設計。因此,在對所述內(nèi)容的綜合中,我們可以說文藝復興之美是各部分進化的產(chǎn)物;和諧與元素、建筑平面圖和立面圖,它們?yōu)樽≌峁┝税l(fā)展空間,承認其輝煌和不朽,實現(xiàn)了作品的美。
因此,根據(jù)幾何、黃金數(shù)字或比例,通過不同的和諧模式;它形成了一種棲息之感,被廣泛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