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門庭月色共賞
夕陽西下時,朝花夕拾,回眸人面桃花相映紅,何嘗不是流金歲月。

我沒有寫日記的習(xí)慣,印象中最長堅持過一個月,那還是小學(xué)生時代的假期作業(yè),迫于老師壓力完成的。但后半個月基本是在臨交前補寫的,系偽日記。
這些年微信朋友圈倒是替代了類似日記的功能,生活中留下的一些蹤跡,我可以到手機上翻看。近日,查找去某地旅游日期時,看到曾經(jīng)還把微信結(jié)集過一本書。
大數(shù)據(jù)時代,手機上排版生成書,分分鐘的事。想宋人畢昇,若從泥活字印刷穿越過來,不知情何以堪?
生活細節(jié)與山水風(fēng)景,看封面就知道,這是一本有關(guān)吃喝玩樂的休閑書,略帶點文藝情懷。當軟件自動過濾掉是是非非的各種鏈接,尋常的日子就顯得格外純粹。有科學(xué)實驗論:人類記憶很脆弱,會因各種干擾而改變。
我在微信書的序中有言:怕記憶種植,怕盜夢空間。趁時下微信熱,某年某月某日,雖然細細碎碎,卻是明明白白,且有大量圖片為證。在虛擬與現(xiàn)實世界中,白紙黑字,我還是相信拿在手里的書籍,為實貨。從環(huán)??紤],因只具有個人收藏意義,此書系孤本。
那是2016年春天的事。在這篇曬書的微信下,有不少朋友咨詢,我回復(fù)著操作出書軟件的步驟,并介紹出版速度快,前天夜里點擊購買,昨天狀態(tài)顯示印書,今天順豐快遞就到了,還告訴當時書價:銅板紙,彩色,一頁一元,除去優(yōu)惠券抵扣,花費252元。
只是,這孤本后來不知落到哪位家人手中了,因為曬過舊時光的照片,所謂“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自家門庭月色共享也是賞心樂事??晌倚睦镆恢毕朐儆。凑妆驹?。轉(zhuǎn)眼5年多過去,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又走過不少地方,經(jīng)歷幾多人事。微信上的雪泥鴻爪,順便也可再集一本了。
簡短,明白。微信所具有的這種記事功能,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魯迅日記,隨便翻開看看,從個體普遍性而言,他記的也就是日常生活之事,以及朋友圈的那些來來往往:“晨至滬杭車驛乘車,午后抵南星驛,渡江雇舟向越城?!薄拔绾笸^音寺街買絨衣一件,手衣一雙,共券五元,又買食品少許?!薄吧衔绲檬缜湫?,十四日發(fā)。下午收《柏林晨報》三卷,詩荃所寄。收東方雜志社稿費卅。夜邀侍桁、柔石及三弟往奧迪安戲園觀電影。”“海嬰生一百日,午后同廣平挈之往陽春館照相。下午往內(nèi)山書店買文藝書類三本,共券八元二角。晚微雪。達夫招飲于五馬路川味飯店,同座為山內(nèi)完造、今關(guān)天彭及其女孩?!鄙鲜鲷斞赶壬囊率匙⌒?,人生的喜事惱事,不都是大家微信圈的各種“曬”料。當然,話說回來,同樣作為個人史記錄,名人因身份特殊,其日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與魯迅往來的都是些聞達之人。看他的飯局,某日中飯同席有沈尹默、錢中季、馬幼漁等,某日夜餐同席有江紹原夫婦、樊仲云、趙景深、葉圣陶、胡愈之等。群星璀璨,這些被一筆帶過的名字,全閃亮在中國文化界的歷史長河里。
聚散有時。平時魯迅先生忙,講課、寫作、翻譯等。但他也有空閑,“晴。無事?!薄坝?。無事?!薄皶?。無事?!薄坝暄?。無事?!濒斞赣幸挥浺?。日記中鴻雁傳書頻繁,可以想見收信回信占用了他很多時間和精力。過去時光慢,車馬也慢,要是換到現(xiàn)在微信時代,魯迅先生那種“以胡適之信,轉(zhuǎn)寄錢玄同”的繁復(fù),一鍵就搞定了。
的確,微信作為一種社交工具,為我們溝通帶來的方便不言而喻。同時,有事無事發(fā)朋友圈的生活方式,也使很多人留下了痕跡。事物總歸有盛衰節(jié)律,微信書能把那過去的日子收集起來,備忘。
夕陽西下時,朝花夕拾,回眸人面桃花相映紅,何嘗不是流金歲月。(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