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生物】裂盾目(Schizomida)形態(tài)學、分類學、譯名及生態(tài)與行為學簡介(中)

本文僅為草稿,現(xiàn)在專欄可以無限制更新,所以就先發(fā)了
裂盾目文獻太多有點看反胃了,隨緣更新

各類群概述
由于文獻非常多,大部分為新屬建立或新種描述,我便打算將所有文獻讀完后,選取最淺顯且有價值的內(nèi)容整理出來(物種的詳細描述略過)。單型屬只介紹模式種,因為屬征很可能在未來因有新種而改變。很多文獻是西語,看起來比較麻煩,翻譯的也會減少。這些內(nèi)容的意義在于對裂盾目鑒定時所要考慮的特征提供一個大致的認知。形態(tài)學術(shù)語只有在之前示圖中沒有提到的會給英文名。
形態(tài)描述中帶“側(cè)”的必然對應“l(fā)ateral”,例如dorsolateral會被翻譯為“背側(cè)”,而單獨的dorsal就是“背/背面”。
哈氏盾科(Habbardidae)
安地列斯窄褐盾屬(Antillostenochrus)由Armas和Teruel于2002年建立,描述于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和波多黎各。1998年,Armas和Teruel 定義了一個種團,包括來自海地的Stenochrus brevipatellatus,來自波多黎各的S. cerdoso,來自古巴的S. alejandroi和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S. subcerdoso。后續(xù)新發(fā)現(xiàn)的三個物種以及對之前這個種團的重檢驗表明它們屬于一個新屬,模式種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A. cokendolpheri)。
前盾前突有兩個縱向排列的剛毛,沒有眼;第二腹節(jié)有四或六個剛毛,第三到八節(jié)有兩個或以上,雌性更多,身體上沒有棒狀剛毛;雄性第十到十二腹節(jié)不延長;第十二腹節(jié)中央沒有背后突;雄性臀鞭矛狀,扁,背面有個突起,兩側(cè)有一些小坑;雌性臀鞭纖維狀,分為三節(jié);觸肢有性二形性(雄性更長),成年雄性多態(tài)化(觸肢長度),腹面武有一些粗的棘狀剛毛;觸肢髕節(jié)顯著退化(短于髀節(jié)和脛節(jié)),腹面有長而大的剛毛;第四髀節(jié)前緣形成90°角;螯肢動指末端有一個鋸齒,作為一個護齒(guard tooth),切緣沒有附齒;成年雌性受精囊有四根圓柱形葉,尖端沒有莖,外面的葉小于等于里面的葉,生殖肢長而寬。
形態(tài)上與窄褐盾屬(Stenochrus)類似,但屬征能夠?qū)烧邊^(qū)分。其中,觸肢髕節(jié)的退化是裂盾目中的自衍征。在哈氏盾亞科中,觸肢上粗壯的棘狀剛毛又是一個不常見的特征;其它有類似特征的屬(哈氏盾屬(Hubbardia)、瑪雅盾屬(Mayazomus)和油鴟洞盾屬(Tayos))似乎與本屬并不近緣,表明這一特征在哈氏盾亞科進化中獨立出現(xiàn)了不止一次。哈氏盾亞科中,瑪雅盾屬和棒盾屬(Clavizomus)在第二腹節(jié)也有一對以上的剛毛,但它們的形態(tài)不一樣。



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A.?cokendolpheri)紀念James C. Cokendolpher,描述于古巴Guantánamo省。成體中等體型(雄性4~5 mm,雌性4~6 mm);前盾有兩對背剛毛,有不明顯眼斑,后盾完整;雄性第二背板四根剛毛,雌性六根;雄性臀鞭有兩個背面小坑。雌性豚形安地列斯窄褐盾(A. cerdoso)第二背板也有六根剛毛,但前盾有三對背剛毛,且第四到九背板有更大的剛毛。雄性短髕安地列斯窄褐盾(A. brevipatellatus)臀鞭也有兩個背面小坑,但第七到九背板各有六根剛毛(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分別為2、4、4)。
模式產(chǎn)地海拔270 m,常青闊葉林。所有樣本采集于一個非常潮濕的峽谷底部的碎石下面,位于Yumurí河的邊緣,同域內(nèi)物種豐富,包括雷氏柔氏盾(Rowlandius reyesi)。在Paso Cuba這一采點,樣本采集于古巴松(Pinus cubensis)的落葉中,海拔600 m。
希瓦拉安地列斯窄褐盾(A.?gibarensis)取自模式產(chǎn)地Gibara,描述于古巴Holguín省。成體中等體型(3.5~4 mm);前盾有兩對背剛毛,后盾完整;雄性第八背板八根剛毛,雌性16根。不同于地域上最接近的阿氏安地列斯窄褐盾(A. alejandroi),本種雄性臀鞭有兩個背側(cè)凹孔(同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而前者沒有。不同于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它的臀鞭背突(dorsal dome)突然截斷,凹孔更大且更靠前??率习驳亓兴拐侄苄坌酝伪揲L寬比大于2,雌性第二腹節(jié)具6根剛毛;而本種小于2,具4根剛毛。
樣本采集于Sierra de Gibara半落葉林腐殖質(zhì)的石下。
奧爾金安地列斯窄褐盾(A.?holguin)取自模式產(chǎn)地Holguín省,描述于Cerro Alto。成體中等體型(4~4.5 mm);前盾有兩對背剛毛,后盾完整;雄性第二背板四根剛毛,雌性六根;雄性第八背板六根剛毛,雌性二十二根。與同屬其它所有種不同于,雄性臀鞭纖細,寬度與高度近乎相等,兩側(cè)近乎平行。和阿氏安地列斯窄褐盾一樣,臀鞭上沒有凹孔,但臀鞭更長,側(cè)視角度背突更凸出。另外,本種雄性臀鞭長寬比大于2.4(阿氏安地列斯窄褐盾小于),雌性第二腹節(jié)具6根剛毛(阿氏安地列斯窄褐盾4根)。
模式樣本組采集于海拔約80 m的半落葉林石下。
長肢安地列斯窄褐盾(A.?longior)采集于古巴中東部Las Tunas省的西北端,是該屬最西的記錄,也是該省的首次記錄。該種可以根據(jù)雄性觸肢和臀鞭的形態(tài),以及兩性的顏色模式和背板剛毛與同屬其它物種區(qū)分。種名意為“長”,指雄性的觸肢非常長。
雄性體長4.4~4.7 mm,雌性長4.3 mm。整體淺橄欖色,深淺分布均勻。可根據(jù)四個特征與同屬區(qū)分:(1)雄性觸肢極為細長;(2)背板剛毛模式;(3)整體顏色為均勻的橄欖色;(4)雄性臀鞭的背面結(jié)構(gòu)。其它一些被描述的物種,雄性觸肢雖然很長,但還未達到這種程度。下表中記錄了每個物種的剛毛序,本種是古巴唯一一種在第十到十一節(jié)背板上兩性都各有八個剛毛的物種。其它物種的顏色為黃色至綠色,但從不均勻,通常觸肢為更深的紅棕色,而腹部為淺白色。雄性臀鞭構(gòu)造簡單:莖節(jié)的背面沒有孔(阿氏安地列斯窄褐盾A. alejandroi和奧爾金安地列斯窄褐盾A. holguin),或者中部的兩側(cè)只有兩個(柯氏安地列斯窄褐盾A. cokendolpheri、希瓦拉安地列斯窄褐盾A. gibarensis和扁尾安地列斯窄褐盾A. planicauda);而長肢安地列斯窄褐盾有第三遠端孔,被厚的邊緣包圍,內(nèi)有dm4號剛毛。
所有個體發(fā)現(xiàn)于海拔5~15m半落葉林中,半嵌入土壤的鐵礦石下。這個物種似乎非常罕見,在兩百平方米內(nèi)僅發(fā)現(xiàn)了五個樣本,其中三個攀附在石下,兩個在地面上,在裂縫和樹根間快速逃竄。

漠棲安地列斯窄褐盾(A.?eremita)采集于古巴Guantánamo省。種名意為“沙地居住者,隱居者”,指代模式產(chǎn)地的特殊性:環(huán)境為沙漠,位于Sagua-Baracoa山脈南部,與其它地區(qū)隔離,古巴的其它同屬物種都棲息于在北部分水嶺的半濕潤到非常潮濕的森林中。
大型種(雄性5.2 mm,雌性4.6 mm),顏色為不具斑點的淺橄欖色,螯肢、觸肢和臀鞭(硬化程度較高)略深。前盾兩對背剛毛,眼斑退化(小而透明),呈不規(guī)則亞三角形,后盾完整,不具有任何分裂跡象或是淺帶。雄性觸肢略微延長且粗壯(體長的0.56倍;轉(zhuǎn)節(jié)、髀節(jié)、髕節(jié)、脛節(jié)、跗節(jié)的長寬比分別為1.73、2.3、2.41、3.5和4);轉(zhuǎn)節(jié)矛狀,頂端形成一個扁平的圓錐形突起;髀節(jié)筆直,腹面有五對棘狀大剛毛;髕節(jié)腹面有三到四對棘狀大剛毛;脛節(jié)腹面有四到五組(三個一組)大剛毛(腹外列大而粗,呈刃狀);每節(jié)背板剛毛數(shù)I (2)、II (4)、III (2)、IV (2)、V (2)、VI (2)、VII (2)、VIII (6)、IX (4)、X (8)、XI (8)、XII (12);臀鞭矛狀而纖細(長度為寬度的2.9倍,寬度為厚度的1.11倍),背突窄,兩側(cè)有兩個大而深的、成角的凹陷,與兩個大小、形狀和深度相同的腹面凹直接相對,沒有近遠端脊或凹;柄和莖節(jié)的側(cè)緣夾角約170°。雌性略小,不那么纖細;觸肢短而粗壯(體長的0.53倍;轉(zhuǎn)節(jié)、髀節(jié)、髕節(jié)、脛節(jié)、跗節(jié)的長寬比分別為1.59、1.51、2.26、3.06和3),剛毛密度低;每節(jié)背板剛毛數(shù)I (2)、II (4)、III (2)、IV (2)、V (2)、VI (2)、VII (4)、VIII (6)、IX (6)、X (8)、XI (8)、XII (12);臀鞭圓柱形且長(長度為寬度的6.14倍);受精囊未知(唯一的雌性樣本似乎未成年)。
漠棲安地列斯窄褐盾與此前的所有同屬物種區(qū)分于淺橄欖色,它們多數(shù)為淺黃色,觸肢和螯肢深橙色至紅色;僅有高地安地列斯窄褐盾(A. alticola)和長肢安地列斯窄褐盾變現(xiàn)為綠色,但兩者除了沒有眼斑外,顏色更深,且前者觸肢和螯肢為淺棕色。本種雌性第六至八背板僅有小于10的剛毛,而其它古巴同屬物種有10~28根。另外,本種雄性臀鞭相較于同屬其它種,背近中凹和腹近中溝更深而寬,且剛毛更粗、更為棘狀。
兩個樣本被一同發(fā)現(xiàn)懸掛在一個非常大的石灰?guī)r的下面,半埋在粘土上的枯葉堆中,在一棵孤立于沿海沙漠灌木叢中的樹下,位于一個懸崖的底部。Yacabo Abajo大致位于古巴最干旱地帶的中心,傳統(tǒng)上被稱為“Guantanamo Semi-Desert”。


大東離盾(Apozomus daitoensis)最初被Shimojana(1981)分入三甲盾屬(Trithyreus)。整體淺紅棕色,頭甲前部、螯肢、觸肢和臀鞭深紅色,后盾和足淺黃棕色。雄性全長5.65mm,雌性4.28mm(算臀鞭),前盾頂部兩對剛毛,第三根在其后,三對背剛毛,后盾分裂。該種在原文獻中僅和另一種作了比較(現(xiàn) 薩氏東盾Orientzomus sawadai)。




暹羅巴馬加盾(B. siamensis)最初被分入三甲盾屬(Trithyreus),之后被歸入過裂盾屬(Schizomus)。除了泰國以外,還記錄于日本琉球群島、美國夏威夷以及香港九龍半島。香港紀錄是由Silvestri(1947)報道的,兩性都有,但Cokendolpher和Reddell(1986)在重修訂時未能檢視該樣本。來自琉球群島的樣本前盾上有3~4對背剛毛,而夏威夷的通常為4對,一些為5對。雌性生殖肢非常獨特,長、可收縮且分叉,這個突起在所有雌性樣本中都被發(fā)現(xiàn)。受精囊類似,但葉的數(shù)量不同,每個受精囊有3~4個主葉,但通常有更小的葉。兩側(cè)受精囊主葉數(shù)量不同,且沒有一致的與位置相關(guān)的數(shù)量模式。每個主葉的小葉數(shù)量也沒有趨勢。來自O(shè)kinawa-honto的Mayaa-abu洞穴的有幾個雄性和其它產(chǎn)地的雄性有些不同(體型較小,臀鞭的葉更圓,尤其是前側(cè)緣),因此它們最初被報道為未成年個體。其它雄性體型和顏色都很典型,但是臀鞭也是圓潤的。同產(chǎn)地的雌性基于生殖腹板被認為是末齡。后盾可能被一條細分歧或者微弱的白線劃分,又或者完全不分裂。
采集于日本的樣本都來自石灰?guī)r洞穴,被Yamasaki和Shimojana(1974)推測為洞棲種。夏威夷的樣本采集自石灰?guī)r溶洞的一部分,頂部坍塌,被發(fā)現(xiàn)于土壤上、石坡上以及石下。Silvestri(1947)報道到這個物種來自巴氏大螱(Macrotermes barneyi)的巢穴中。

窄腹盾屬(Bucinozomus)為單型屬,由Armas和Rehfeldt于2015年建立,基于兩個雄性樣本描述于德國Frankfurt am Main的Palmengarten溫室的沿海紅樹林分區(qū)中,僅有模式種棕櫚園窄腹盾(B. hortuspalmarum),是目前唯一僅描述于歐洲的種。與本種同域的是波多黎各窄褐盾(Stenochrus portoricensis)和巴氏臃盾(Zomus bagnallii)的雌性樣本,這兩個廣布物種早已在十多年前在Frankfurt am Main的溫室中出現(xiàn)。棕櫚園窄腹盾是無意中從一個未知的國家引入德國溫室的,它的一些形態(tài)特征與某些東南亞(可能是它的原產(chǎn)地)的屬(如棒盾屬(Clavizomus)和三甲盾屬(Trithyreus))的形態(tài)特征明顯相似。
窄腹盾屬的雄性不同于其它任何已知屬,有一個長錐形的第九腹節(jié),以及以下組合特征:前盾前突為2+1的剛毛序;后盾分裂;觸肢可能有性二形性;雄性觸肢武有明顯棘狀剛毛;第四足的髀節(jié)前背緣形成不到90°的角;雄性第九到十二節(jié)跗節(jié)瘦窄。整個哈氏盾科中,僅棒盾屬、異古巴盾屬(Heterocubazomus)、瑞氏盾屬(Reddellzomus)、油鴟洞盾屬(Tayos)、三甲盾屬和Armas與Palacios-Vargas(2006)提及的墨西哥Guerrero州一個未描述的屬,第四足的髀節(jié)前背緣形成不到90°的角。與棒盾屬和三甲盾屬一樣,觸肢武有明顯棘狀剛毛,但與后者區(qū)分于觸肢轉(zhuǎn)節(jié)有一個正中刺,第四足的髀節(jié)不纖細,觸肢跗節(jié)爪短(為跗節(jié)的一半)。另外,格氏三甲盾(T. grassii)的雌性沒有眼斑。棒盾屬以身體和步足具有棒狀剛毛為特征,并且觸肢轉(zhuǎn)節(jié)也缺少正中刺。新大陸的異古巴盾屬、瑞氏盾屬和油鴟洞盾屬觸肢缺少棘狀剛毛,前突為1+1的剛毛序;瑞氏盾屬和油鴟洞盾屬雄性觸肢不具有性二形性;瑞氏盾屬后盾分裂。
種名取自拉丁語hortus(花園)和almarum(棕櫚palm的陰性復數(shù))。全長6.2 mm,整體黃棕色,前盾、螯肢、觸肢髖節(jié)和臀鞭更深。前盾三對背剛毛,眼斑不規(guī)則,呈亞橢形。臀鞭莖節(jié)呈鳶尾花形(fleur-de-luce shaped),沒有背中突。
雄性正模采于2012年2月2日,副模采于2013年3月26日,發(fā)現(xiàn)于棕櫚園的石下。2014年5月,Stefan Rehfeldt再次進行了調(diào)查,但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巴氏臃盾。該地點附近的植物被高度澆灌,可能是這次裂盾稀少的原因。



鐵巖盾屬(Cangazomus)和兄盾屬(Naderiore)由Pinto-da-Rocha、Andrade和 Moreno-Gonzalez于2016年描述于巴西Pará州的Carajás地區(qū)。兩者都為單型屬(??肆骤F巖盾C. XIkrin和卡拉加斯兄盾N. carajas);兄盾屬最接近單型的阿氏盾屬(Adisomus)(杜氏阿氏盾A. duckei Cokendolpher & Reddell, 2000)、卡利馬盾屬(Calima)和皮亞羅阿盾屬(Piaroa),與它們區(qū)分于雄性臀鞭D(zhuǎn)m 3 號剛毛特化為大剛毛;鐵巖盾屬最接近阿氏盾屬、兄盾屬和皮亞羅阿盾屬,與它們區(qū)分于雌性受精囊有兩對分支的葉,每一個由不同的桿和末端分化的莖構(gòu)成,幾丁質(zhì)弓沒有前支,側(cè)端有缺口,觸肢無武裝且不具性二形性,雄性臀鞭D(zhuǎn)m 3 號剛毛特化為微剛毛。




哥倫比亞盾屬(Colombiazomus)被Armas和Delgado-Santa(2012)描述于哥倫比亞的Andean Western Range,當時僅截形哥倫比亞盾(C. truncatus)一種,次年描述了金迪奧哥倫比亞盾(C. quindio)。雄性截形哥倫比亞盾被認為近似于皮亞羅阿盾屬(Piaroa),但其螯肢動指有一個薄片,末端有一個指向前方的大附齒,另外,雌性受精囊有兩對葉,沒有末端莖(種名即指受精囊葉頂端形狀)。
截形哥倫比亞盾為小型種,全長3.4~4.5 mm,深綠棕色。前盾三對背剛毛,眼斑明顯而長,后盾不分裂。螯肢動指有薄片,末端有個略微前傾的硬錐齒;17~19個鋸齒。觸肢轉(zhuǎn)節(jié)有一個小的內(nèi)棘;髀節(jié)短,約為高度的兩倍,沒有棘;髕節(jié)長度大于等于髀節(jié)。雄性腹部變窄,第十二節(jié)頂端有一個小的背后突,從背面看形成一個鈍角。臀鞭長而變細,長度為寬度的4.8~5.8倍,有一對小的背側(cè)突,腹面有一對圓形凹陷,有21根剛毛(背面6腹面15),有vm1、vm2和vm4,dm1位于莖節(jié)上,dm4在莖節(jié)基部中間。雌性受精囊有兩對葉,側(cè)葉長于且寬于中葉,下部略微變粗,兩對葉的頂端窄而截形。
在截形哥倫比亞盾中,螯肢動指的第一個齒呈三角形,略呈45o,在動指上形成一個大附齒,鑒于動指縱軸的長度,這一特征在哈氏盾科中很獨特。雄性腹部的變窄的最后一節(jié),包括觸肢和臀鞭,非常類似于皮亞羅阿盾屬,但是后者觸肢動指的形態(tài)不同(有薄片的物種有三個小附齒,沒有的物種有三個附齒,或者既沒有齒也沒有薄片)。另外,雄性皮亞羅阿盾屬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背后部沒有突起,且臀鞭上dm4位于dl3基部。而對于雌性皮亞羅阿盾屬,它們受精囊有兩根粗而彎曲的葉。最后,臀鞭的高剛毛數(shù)在哈氏盾科中很罕見,且目前未在皮亞羅阿盾屬中被記載。在翰氏窄褐盾屬(Hansenochrus)的一些物種中,雄性的腹部和臀鞭非常類似于本屬,但剛毛數(shù)更少,只有16個(背面6腹面15),另外,雌性的生殖肢長而彎曲。
在海拔1655 m處,樣本被發(fā)現(xiàn)于咖啡作物的落葉堆中。在模式采點,土壤溫度18℃,相對濕度22%,pH值6.2,另外兩個采點,這些數(shù)值分別為20℃、20%和6.4。脛盾屬(Surazomus)與其同域,還有一個柔氏盾屬(Rowlandius)的新種。


副齒盾屬(Paradraculoides?Harvey,?Berry,?Edward?&?Humphreys,?2008)最初被根據(jù)第二節(jié)背板上有三根長剛毛區(qū)分于齒盾屬,模式種隱匿副齒盾(Paradraculoides kryptus Harvey, Berry, Edward?&?Humphreys, 2008),在2019年被Abrams、Huey、Hillyer、Humphreys、Didham和Harvey與齒盾屬同義。
隱居齒盾(D.?eremius)原先被歸入副齒盾屬,發(fā)現(xiàn)于西澳大利亞Bungaroo,種名指其被單獨發(fā)現(xiàn)于該地區(qū)的地下(僅在位于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qū)Pannawonica東南部的Bungaroo谷的海峽鐵礦中發(fā)現(xiàn)。),以下描述限定于當時的副齒盾屬內(nèi)分類。全長3.29~4.30,黃棕色至深橙棕色。相較于其它副齒盾屬,雄性臀鞭遠端圓形,而非逐漸變尖;雌性生殖肢呈矩形,向后折疊,在第三節(jié)臀鞭上有兩對近末端微剛毛(其它此其描述的副齒盾要么1個(P. anachoretus、P. gnophicola、P. kryptus),要么3個(P. bythius)),靠近dl3和vl2。前盾有9個剛毛,以2: 1: 2: 2: 2的模式成列排列,前緣向螯肢間形成一個尖端,沒有眼斑,后盾分裂。


杜氏盾屬(Dumitrescoella)為單型屬,由 Teruel于2017年建立,用于容納原先西古巴特有的Schizomus decui Dumitresco, 1977,最初描述于古巴Matanzas省東西部的一個洞穴內(nèi),該種曾被置于柔氏盾屬(Rowlandius)的“dumitrescoae”種團,同時又被記錄于La Habana省。該屬主要以前盾和背板第二到七節(jié)上性二形性極強的剛毛、雄性觸肢武裝以及雌性受精囊形狀區(qū)分于其它哈氏盾亞科。
屬名紀念Margareta Dumitresco。迪氏杜氏盾(D. decui)在科內(nèi)算中型至較大型種(3~4 mm),整體為無斑的深至黑綠色,螯肢和觸肢泛紅。沒有棒狀剛毛。螯肢動指腹內(nèi)緣有鋸齒和護齒,腹外緣有一個具圓齒的薄板,向上逐漸加強。觸肢有性二形性且多態(tài)化:異態(tài)的雄性細長,同態(tài)的雄性和雌性粗短;轉(zhuǎn)節(jié)有內(nèi)刺。前盾沒有真正的單眼,但有常規(guī)的眼斑,前突有兩個頂剛毛,背剛毛有性二形性,雄性兩對雌性五對(第二近中對有時不完整),后盾完整。第二到七節(jié)背板剛毛形態(tài)常規(guī),但有性二形性,通常為:雄性2/2/2/2/2/2,雌性2/4/6–8/8–10/10–12/14–16(有幾對有時不完整)。第四足髀節(jié)較粗壯,前背緣呈90°。同態(tài)和異態(tài)的雄性觸肢髕節(jié)和脛節(jié)腹遠端武有大的、黑色的、刃狀的棘狀大剛毛(在大型異態(tài)雄性中,其中一些是從具剛毛的結(jié)節(jié)中升起的,更密而強),異態(tài)雄性觸肢轉(zhuǎn)節(jié)延長,髀節(jié)關(guān)節(jié)窄,因此在前背部沒有尖端。腹部不變窄,第十一到十二節(jié)腹節(jié)沒有特化剛毛;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沒有特化,背后突非常弱,寬而凸。臀鞭矛狀,下凹,基本平坦;柄和莖節(jié)約呈180°夾角;柄大小適中,側(cè)向壓縮(高度顯著大于寬度);莖節(jié)背面有一個顯著的、圓形的近遠凹,前面有一個寬大的Y形凸起。雌性臀鞭有四個鞭節(jié)和三個小環(huán)。受精囊有兩對非常簡單的形狀相同的葉:相對短而細,向外彎曲(側(cè)對更明顯,也稍長),略呈圓筒狀,頂端莖退化。幾丁質(zhì)弓(chitinized arch)硬化良好,短而寬,呈心形。生殖肢大而呈寬橢形。
前盾背面剛毛的性二形性使本屬區(qū)分于同科其它屬,尤其是雌性的五對背剛毛表現(xiàn)為自衍征,這種數(shù)量只出現(xiàn)于原裂盾科(Protoschizomidae)中。哈氏盾科中前盾背剛毛的性二形性只記錄于古巴中部的沙棲柔氏盾(Rowlandius arenicola)、古巴東部的強指柔氏盾(Rowlandius digitiger)和哥斯達黎加南部的杜氏柔氏盾(Rowlandius dumitrescoae)。其中,姊妹種沙棲柔氏盾和強指柔氏盾的性二形性很弱。而杜氏柔氏盾很接近迪氏杜氏盾,雄性兩對背剛毛,雌性四對。另外,兩者的成年雄性觸肢、第十二腹節(jié)和臀鞭的形狀以及雌性臀鞭的分節(jié)也很接近。然而本屬背板第二到七節(jié)的剛毛和雌性受精囊形狀時期區(qū)分于前者,這兩個特征在當前的裂盾目分類中具有屬級有效性,而其余那些類似的特征也在哈氏盾亞科中其它一些屬中被隨機發(fā)現(xiàn)。另一個特征是雌性背板上剛毛數(shù)量逐漸增加的趨勢,僅出現(xiàn)在同科的另外四個屬中:安地列斯窄褐盾屬、棒盾屬、瑪雅盾屬(Mayazomus)和齒盾屬(原文獻寫為副齒盾屬),但均可通過其它屬征與本屬區(qū)分。
Teruel在Artemisa省Caimito和Bauta自治市新記錄到了本種,它的地理分布范圍向西延伸了13 km。的根據(jù)已發(fā)表的文獻和該屬新建時的調(diào)查及其野外合作者的資料,迪氏杜氏盾限制于喀斯特地貌的低地(海拔20-140米)石灰?guī)r地區(qū),被半落葉林覆蓋。生活在半埋在落葉層中的巖石下,從海岸到內(nèi)陸不到20 km。這種景觀在洞穴地貌中十分常見,在兩個洞穴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該種,包括模式產(chǎn)地,很明顯它是一個洞棲種。在所有已知產(chǎn)地,它與波多黎各窄褐盾(Stenochrus portoricensis)同域,后者數(shù)量極大地超過了本種。

瓜納盾屬(Guanazomus)為單型屬,由Teruel和Armas于2002年建立,描述于古巴西部的Greater Antilles地區(qū),僅有模式種武裝瓜納盾(G. armatus)。雄性在觸肢脛節(jié)有一個發(fā)育良好的遠端刺,而雌性的受精囊類似于窄褐盾屬(Stenochrus),但與其不同的是,雄性臀鞭有四個節(jié)段,且背面有突起。不同于柔氏盾屬(Rowlandius),雄性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缺少一個背突,雌性受精囊缺少一個遠端莖。
屬名是Guanahacabibes的縮寫,種名指觸肢的棘狀結(jié)構(gòu)。中型物種(3.4~3.9 mm),淺橄欖棕色。前盾有三對背剛毛,有眼斑。觸肢轉(zhuǎn)節(jié)有一個小的內(nèi)棘延伸至髀節(jié)關(guān)節(jié),脛節(jié)相對于跗節(jié)的面上有一個發(fā)達的腹面棘刺。雄性臀鞭在背后端的種間有一個深的凹陷,兩側(cè)有小的突起。受精囊延長,側(cè)邊略短于中間。
物種棲息于生長在石灰?guī)r上的半落葉林的土壤中,Guanahacabibes半島是一個喀斯特平原,始于上更新世。旱季(最冷的時候)從十一月到四月,雨季從五月到十月。平均最最低溫25.5 ℃,平均最高溫29.2 ℃,年均降雨量1333.7 mm。

尤氏翰氏窄褐盾(H. urbanii)發(fā)現(xiàn)于委內(nèi)瑞拉西北部的一個洞穴(Cueva El Santuario)中,卻沒有明顯的洞棲性特征。這個洞穴水文不活躍,被勘探活動開發(fā)了接近200m。樣本在洞穴第一分區(qū)的一個通道(距離唯一已知入口約80m)里的糞便中發(fā)現(xiàn),這個糞便來自葉口蝠科(Phyllostomidae)的蝙蝠,這個物種生活在從蝙蝠糞中發(fā)芽的小幼苗的根部。洞穴中有一個大的節(jié)肢類群落,許多與蝙蝠糞有聯(lián)系,包括牧羊蛛目(Opiliones)的魔眼蛛科(Stygnommatidae)(魔眼蛛屬未定種Stygnomma sp.)、飾蛛科(Cosmetidae)和堅體蛛科(Sclerosomatidae),鈍臀目(Amblypygi)的魅鞭蛛屬未定種(Charinus sp.),有盾目(Scutigeromorpha)的楔齒蜒屬未定種(Sphendononema(= Pselliodes) sp.)
種名紀念Franco Urbani。全身均勻紅褐色,螯肢更深,第一到四對足的髖節(jié)腹面以及第一到四節(jié)腹板更淺。前盾有兩個縱向排列的剛毛和三對背剛毛,后盾完整;觸肢無特化或性二形性,所有節(jié)段粗短,有粗短的棘狀剛毛,轉(zhuǎn)節(jié)有一個小突起;第十二腹節(jié)背后突高度退化;雄性臀鞭延長且凹陷,莖節(jié)變寬,有兩個背突;受精囊有兩對相似的葉,內(nèi)對略微細長;幾丁質(zhì)弓半圓形。西氏翰氏窄褐盾(H. simonis)和約氏翰氏窄褐盾(H. yolandae)明顯不同于本種:前者雄性臀鞭更短而高,后者更短,且背突的形狀與位置不同。本種雄性臀鞭類似于尖尾翰氏窄褐盾(H. acrocaudatus),后者發(fā)現(xiàn)于特立尼達和托巴哥,且僅有雄性樣本。然而本種莖節(jié)突缺失一對背中凹,后者從側(cè)面可見中部變窄。
截至2006年,本屬的物種被劃入3個種組:“centralis”、“drakos”和“simonis”。第一組的物種有同源的雌性生殖器官,受精囊由兩對纖細的頂端有發(fā)達莖的葉構(gòu)成;第二組沒有生殖肢,受精囊有兩對緊挨、粗短、頂端沒有莖的葉;第三組的受精囊類似于前兩個的任意一個(“centralis”種組的淺黃翰氏窄褐盾(H. flavescens)和“drakos”種組的特立尼達翰氏窄褐盾(H. trinidanus)),盡管其受精囊葉間距很大,頂端莖很小。尤氏翰氏窄褐盾的受精囊最接近第三組中類似特立尼達翰氏窄褐盾的形態(tài)組,但是雄性臀鞭和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不同。地理上與本種最接近的三種位于委內(nèi)瑞拉中部:淺黃翰氏窄褐盾、西氏翰氏窄褐盾和約氏翰氏窄褐盾,前兩者的受精囊形態(tài)不明,因此無法比較。然而,尤氏翰氏窄褐盾不能分入任何一個種組,盡管受精囊類似于“simonis”,前盾剛毛類似“drakos”,雄性臀鞭類似“centralis”。因此,翰氏窄褐盾的種組定義需要修訂。


爪哇盾屬(Javazomus)為單型屬,由Reddell和Cokendolpher于1995年建立,描述于爪哇西部的Cibodas(= Tjibodas),僅有模式種具眼爪哇盾(J. oculatus),最初由Cokendolpher & Sites(1988)歸于裂盾屬(Schizomus)。
最初描述時缺乏雄性,雌性全長3.82~4.11mm(不算臀鞭),前盾具三根頂端剛毛,三對背剛毛,后盾完整,觸肢轉(zhuǎn)節(jié)不延伸,臀鞭分為三節(jié),受精囊每邊5~6根葉,前部缺少小導管。角質(zhì)眼使本種區(qū)分于大部分裂盾類,除了巴氏臃盾(Zomus bagnallii)、雙目眼盾(Oculozomus biocellatus)、堪氏裂盾 (Schizomus cambridgei)和提氏新盾(Neozomus tikaderi)??笆狭讯芤云浼怃J的向前方延伸的觸肢轉(zhuǎn)節(jié)區(qū)分于其它有眼的裂盾類(Sissom(1980)認定該種為疑問種(species inquirenda))。在剩余的物種中,巴氏臃盾有四對背剛毛,其余為三對。提氏新盾受精囊每邊有3~5根葉,被大量小導管覆蓋。雙目眼盾有大量葉,并分叉為更小的葉。


皮亞羅阿盾屬(Piaroa)由Villarreal、Giupponi和Tourinho于2008年基于一個新種——惡魔皮亞羅阿盾(P. virichaj)描述于委內(nèi)瑞拉亞馬孫州的Tobogán de la Selva。該屬的特征為:后盾完整;雄性第九到十二節(jié)腹節(jié)延長;雄性第十二腹節(jié)沒有后背腹突(posterodorsal abdominal process);雄性臀鞭背腹扁平,非常長(約為寬度的6.5倍),有兩個小的背中凹;觸肢沒有性二形性;受精囊側(cè)葉纖細而彎曲,基部臃腫,末端有三分化的莖,可見一些分泌腺的導管或孔,中葉缺失,生殖肢缺失。
惡魔皮亞羅阿盾的屬名紀念亞馬孫州西北部的同名原住部落,種名來自Piaroa文化中的同名惡魔,這個惡魔會向原住民施以寒熱的咒語。全長 4.92~5.56mm,前盾有兩個縱向排列的前剛毛和三對背剛毛,身體沒有棒狀剛毛。有微弱的橢形眼斑。螯肢動指有長的、帶三個齒的脊或薄板,護齒高度減弱且彎曲,定指有五個齒。第四對髀節(jié)寬度為長度的三倍,前背緣彎曲略呈90度。
所有樣本被采集于非常受限且小的微生境中,發(fā)現(xiàn)于扁石下,在石頭下表面倒掛行走。產(chǎn)地是一個次生林,帶有無陽光的林下灌木,非常潮濕,像一段干涸的溪床,密布有枯枝落葉層、朽木和石塊。




王子皮亞羅阿盾(P. guipongai)發(fā)現(xiàn)于哥倫比亞Tolima的次生林,是該屬首次在哥倫比亞被發(fā)現(xiàn)的記錄。種名紀念Güiponga,Pijaos聯(lián)邦的最后一位王子。全長3.51~3.56 mm,整體棕黃色。前盾兩對背剛毛,眼斑小而不規(guī)則,后盾完整。螯肢動指有一個近頂護齒以及三個小附齒,定指五個齒。觸肢髀節(jié)腹面有一個明顯的遠端瘤。雄性臀鞭微微上彎,與前盾長度相同,長寬比3.83,長高比4.79。雌性臀鞭分為四節(jié)。
雄性臀鞭的形狀和大小,以及髀節(jié)腹面一個明顯的結(jié)節(jié),與惡魔皮亞羅阿盾相同;而與比加瓜皮亞羅阿盾(P. bijagua)一樣,螯肢有一個大的護齒。但與兩者區(qū)分于雄性臀鞭長寬比(P. virichaj=6.46、P. bijagua=2.09)、長高比(P. virichaj=8、P. bijagua=3.38)、臀鞭與前盾長度比(P. virichaj=0.48、P. bijagua=1.45)。雌性惡魔皮亞羅阿盾未知,而Armas和Víquez(2009)在比加瓜皮亞羅阿盾記錄到了與本種相同的四節(jié)。盡管“Stenochrus?goodnightorum”種團和皮亞羅阿盾屬的雄性非常相似,雌性的臀鞭節(jié)數(shù)不同(前者3)。
雄性正模是在高濕度地區(qū)的一塊石頭下被發(fā)現(xiàn)的,而雌性和一棵死樹下鼻螱科(Rhinotermitidae)的白蟻丘在一起。同樣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可能同種的年輕個體。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屬都記錄了螱和裂盾目之間的聯(lián)系,但在新大陸,只有波多黎各窄褐盾(Stenochrus portoricensis)與2種螱有聯(lián)系,包括一些樹棲巢穴的記錄。當雄性正模被抓住時,它噴射出了一種醋酸分泌物,此前只在另外三種裂盾目中被觀察到(粗尾裂盾(Schizomus crassicaudatus Cook, 1899)、文氏齒盾(Draculoides vinei (Harvey, 1988))和大裂盾屬(Megaschizomus)(Humphreys et al., 1989; Reddell & Cokendolpher, 1995))。


琳氏柔氏盾(R.?linsduarteae)發(fā)現(xiàn)于巴西大西洋森林,Paraíba州Mata do Buraquinho森林保護區(qū)。種名紀念蛛形學家Paula Frassinete Lins Duarte,感謝她致力于巴西東北部的環(huán)境保護,包括她將Mata do Buraquinho建立為森林保護區(qū)所做的貢獻。雄性琳氏柔氏盾可根據(jù)一系列組合特征和同屬其它種區(qū)分:(1)觸肢不延長;(2)轉(zhuǎn)節(jié)沒有腹突;(3)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背后突小而呈亞三角形;(4)臀鞭亞四邊形,背突位于中間,腹面有一根末端棘刺。雌性類似于南柔氏盾(R. sul),受精囊的側(cè)葉呈桿狀,中葉呈圓錐狀,區(qū)別于本種受精囊葉沒有孔狀紋理,側(cè)葉的末端莖形狀不規(guī)則,內(nèi)部空間錯綜復雜。本種前盾的前半部分、螯肢、觸肢和第一足呈紅棕色,前體其余部分和其余足呈綠棕色。前體腹面黃色,末體及臀鞭深棕色。前盾長,前突有兩根剛毛,一對中和后剛毛。眼斑不明顯,延長,后盾被一條細線劃分。觸肢沒有性二形性。

波多黎各窄褐盾(S.?portoricensis)為廣布種,已知分布于美國到南美洲東南部、西印度群島、捷克共和國、德國、大不列顛、波蘭、斯洛伐克、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塞維利亞);在巴西,僅限于東南部和東部大西洋森林,靠近海岸(Tourinho&Kury, 1999)。
本種大部分的產(chǎn)地都只有發(fā)現(xiàn)雌性,表面一些種群可能為單性繁殖(Reddell & Cokendolpher 1995,Armas 2004),這可能是Ilhéus的情況,因為在大量樣本中沒有發(fā)現(xiàn)雄性。另外,這個物種也被報道于人類干擾區(qū)(Tourinho & Kury 1999),或在一些產(chǎn)地與螱和蟻巢有關(guān)(Reddell & Cokendolpher 1995)。來自于Ubatuba的樣本是在一條小溪邊草坪的巖石下采集的,距離城市化海灘幾米。來自Ilhéus的樣本均采集于兩種樹棲白蟻的廢棄巢穴,具角鼻螱(Nasutitermes corniger (Motschulsky, 1855))和鼻螱屬未定種。樣本采集自十個巢穴中,所有巢穴都被遺棄,沒有任何其它種類的白蟻。在總共檢查的34個巢穴中,17個仍然被白蟻占據(jù),一個裂盾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表明白蟻可以防止巢穴被裂盾占據(jù)。五個有裂盾的巢穴被發(fā)現(xiàn)掉落在地上,而其余五個仍然附著在可可樹枝上,離地0.65到3.5米。每個巢穴中的個體數(shù)量從1到38不等(平均值±標準偏差:11.8±14.17)。巢穴體積的變化(0.01–0.07 m3)對采集的裂盾數(shù)量有影響(線性回歸,F(xiàn)=8.29,P=0.01,R2=50.92)。然而,當排除兩個超過30個裂盾個體的巢穴(其余個體不超過14個)時,結(jié)果發(fā)生了變化(F=0.0006,P=0.97,R2=0.01)。巢的位置,無論是在可可枝上還是落在地上,都不會影響巢中個體的數(shù)量(Mann-Whitney檢驗,U=8.5,P=0.4)或密度(U=10.0,P=0.6)。因此,波多黎各窄褐盾在該地區(qū)白蟻巢穴上的定殖顯然只發(fā)生在棄巢之后,不受巢穴大小或位置的影響。與其它與巢穴相關(guān)的生物,如潮蟲、跳蟲、甲蟲或螞蟻的相互作用,可能對裂盾的定殖和密度有一定影響。

布魯斯脛盾(S.?brus)、意外脛盾(S. inexpectatus)和塞爾瓦脛盾(S. selva)由Armas、Villareal和Viquez于2010年分別描述于哥斯達黎加的Coto Brus(provincia Punta Arenas)、Coto Brus(provincia Punta Arenas)和Estación Biológica La Selva(provincia Heredia)。
布魯斯脛盾種名以模式產(chǎn)地命名。雄性全長3mm,雌性3.5mm。整體顏色幾乎為統(tǒng)一深褐綠色,第一足髕節(jié)遠半部分白色。前盾四對背剛毛,眼斑圓而明顯,后盾被一條弱的中縱溝劃分。胸板前部有10+2根剛毛。觸肢髀節(jié)和髕節(jié)各有一根發(fā)達的刺,螯肢動指沒有附齒,有薄板。雄性臀鞭三葉化,有剛毛,Dl 1和Vl 1號特化成α型,莖節(jié)前緣角狀,前和側(cè)區(qū)域的背中凹白色。受精囊沒有幾丁質(zhì)弓,也沒有生殖肢,中葉末端莖發(fā)達,側(cè)葉短于中葉,莖遠不及其發(fā)達。



意外脛盾種名為拉丁語中的“意外的”,并沒有詳說原因。僅發(fā)現(xiàn)雄性,全長2.8mm。整體顏色幾乎為統(tǒng)一深褐綠色,第一足髕節(jié)遠半部分白色。前盾三對背剛毛,眼斑圓而明顯,后盾完整。胸板前部有11+2根剛毛。觸肢髀節(jié)和髕節(jié)各有一根發(fā)達的刺,螯肢動指沒有附齒,有薄板。雄性臀鞭三葉化,寬度略大于長度,Dl 1和Vl 1號剛毛特化成α型,莖節(jié)前緣略微凸起,不呈角狀,白色區(qū)域限制于側(cè)緣。

塞爾瓦脛盾種名以模式產(chǎn)地命名。僅發(fā)現(xiàn)雄性,全長3mm。整體顏色幾乎為統(tǒng)一淺褐綠色,第一足髕節(jié)遠半部分白色。前盾三對背剛毛,眼斑明顯,后盾完整。觸肢髀節(jié)和髕節(jié)內(nèi)面各有一根刺,螯肢動指沒有附齒,有薄板,有15個齒。雄性臀鞭三葉化,寬度略大于長度,莖節(jié)前緣相較于軸線呈45°,Dl 1和Vl 1號剛毛未特化,白色區(qū)域限制于背中凹的側(cè)域。

Las Cruces生物站(海拔1100m)主要被雨林覆蓋,年均降雨量4000?mm,晝間溫度21~26°C,夜間15~21°C。布魯斯脛盾的模式采點在朽木下,僅挨旅游線路Robert y Catherine Wilson植物園。盡管每人花了21小時來采集,一共僅發(fā)現(xiàn)兩個樣本。意外脛盾與其同域。
意外脛盾正模采集于潮濕落葉中,位于一棵枝繁葉茂的樹下,距Puerto Viejo河200m,位于通往Estación del Río的Sendero de la Arboleda路上。一個翰氏窄褐盾屬的新種雌性采于距本種模式產(chǎn)地30cm處。
靈小脛盾(S.?paitit)描述于CaXIuan? National Forest的6個采點,位于Brazilian Oriental Amazonia。種名來自于Mundurucú語,P?和Itit,指代小的(itit,字面意思是“兒子的兒子”)、靈活的、拇指狀的動物(p?)。Mundurucú是當?shù)刈钪饕脑∶褡逯弧?/p>
靈小脛盾的雄性臀鞭類似于瑪瑙斯脛盾(S. manaus)和樹脛盾(S. arboreus)(后部有三個突起,背面凹陷排列成列),區(qū)分于觸肢髀節(jié)有兩個刺(樹脛盾1個,瑪瑙斯脛盾沒有),且雄性臀鞭的兩側(cè)略微向后收斂(瑪瑙斯脛盾兩側(cè)平行)。
顏色:綠棕色,身體的腹面、跗節(jié)和臀鞭黃棕色。全長(包括臀鞭):雄性3.15~3.7 mm,雌性2.4~3.15 mm。?
物種采集于亞馬孫原始山地雨林,觀察到的性別比為1:1,與秘魯?shù)牟槲拿劧埽⊿. chavin)相同,與亞馬孫中部的巴西脛盾(S. brasiliensis)不同,后者雌性更多。

拉氏脛盾(S. rafaeli)由Salvatierra于2018年基于一個雄性描述于巴西Rond?nia州,其特征為觸肢髀節(jié)上一個長而彎的尖銳腹突,以及髕節(jié)上一個短的錐形腹突。另外,雄性臀鞭Vm5距Vl1很遠,缺少Dl2,且臀鞭凹陷的中央部分抬升,并帶Dm4。
種名紀念Dr José?Albertino Rafael,全長2.5 mm(不包括臀鞭)。前體淺綠色,前部深橙綠色,螯肢深橙色,身體、觸肢、足和臀鞭淺綠色,腹部白綠色,觸肢和足每節(jié)的前緣和后緣橙色,跗節(jié)白綠色。前盾前突有兩個剛毛,縱向排列,隨后為三對橫向排列的背近中剛毛,眼斑亞橢形,后盾分裂。
拉氏脛盾類似于樹脛盾(S. arboreus)和瑪瑙斯脛盾(S. manaus),觸肢髀節(jié)有一根刺,髕節(jié)有一個腹瘤,但區(qū)別于臀鞭的整體形態(tài)。拉氏脛盾類似于瓦里尼脛盾(S. uarini)和柔氏脛盾(S. rodriguesi),雄性臀鞭有一對背中凹(阿爾戈杜瓦爾脛盾(S. algodoal)、樹脛盾、瑪瑙斯脛盾和密林湖脛盾(S. mirim)僅一個)。



瓦里尼脛盾(S. uarini)采集于巴西亞馬孫Uarini的terra firme高地雨林的林下植被中。大部分在巴西的裂盾目限制于亞馬孫雨林地區(qū),且僅在它們的模式產(chǎn)地和附近,有一個被引入Rio de Janeiro海岸。
瓦里尼脛盾類似于柔氏脛盾(S. rodriguesi)和密林湖脛盾(S. mirim),臀鞭倒數(shù)第二節(jié)缺少背頂突。和柔氏脛盾(S. rodriguesi)一樣缺少一根羽狀剛毛(vl1)以及雄性臀鞭背面上的一對凹陷。然而,瓦里尼脛盾有常態(tài)剛毛vl2(柔氏脛盾為羽狀),凹陷位于中間(柔氏脛盾和密林湖脛盾位于中間靠前),凹陷后方的背面更凸起(柔氏脛盾背面扁平)。
在兩性感知跗節(jié)的第一節(jié)和臀鞭中觀察到了一個特殊的角質(zhì)結(jié)構(gòu),它由一個孔和幾個從中心孔輻射出來的溝組成,并且分布在大部分節(jié)段上。這個結(jié)構(gòu)可能是一個感覺器官或是一個腺體開口。若干蛛形綱類群的跗節(jié)上有孔狀化學感覺器官,包括鈍臀目(Amblypygi)(Weygoldt 2000)、蜘蛛目(Araneae)(Foelix 1996)和蜱蛛目(Ricinulei)(Talarico et al. 2005)。類似的結(jié)構(gòu)也出現(xiàn)在其它節(jié)肢類群中,盡管它們通常很簡單,只有一個開口(Hallberg & Hansson 1999)。這種結(jié)構(gòu)的形狀與表皮的外分泌腺開口更為一致(Noirot & Quennedy 1974, 1991),只有用電子顯微鏡進行組織學研究才能充分闡明其本質(zhì)。
為了驗證這種假定的腺體開口是否存在于裂盾目和疣戮目的其它屬中,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查了其它標本。類似的開口被發(fā)現(xiàn)于另外兩種哈氏盾科物種的第一跗節(jié)和臀鞭中:來自巴西東北部一個未被描述的雌性柔氏盾屬(Rowlandius)物種和雌性波多黎各窄褐盾(Stenochrus portoricensis)。這一結(jié)構(gòu)也在極巨鞭板鞭蝎(Mastigoproctus maXImus (Tarnani 1889))和亞馬孫小鞭蝎(Thelyphonellus amazonicus (Butler 1872))的相同部位被觀察到。就目前所知,在其它蛛形綱目中沒有類似的報道,這表明這些腺體開口可能是尾臀類演化支的共衍征。這一尾臀類腺體開口與“孔器官(pit organ)”或“板器官(plate organ)”同源,這兩種孔狀結(jié)構(gòu)通常出現(xiàn)于鈍臀類的感覺性第一跗節(jié)中,同樣功能未知(Weygoldt 2000)。在這種情況下,尾臀類共衍征假說將取決于確定這種結(jié)構(gòu)的哪種形狀是衍征。
所有樣本均采自Araceae科和Palmae科的林下植被。亞馬孫地區(qū)的裂盾目通常出現(xiàn)在凋落物或表層土壤中,盡管有一個物種(樹脛盾(S. arboreus))在季節(jié)性泛濫的亞馬孫森林中被觀察到攀爬樹木(Cokendolpher & Reddell 2000)。瓦里尼脛盾只在未被淹沒的高地“terra-firme”森林地區(qū)被采集到。




瓦氏洞窄褐盾(T. valdezi)由Monjaraz-Ruedas于2012描述于窄褐盾屬中,采集自墨西哥Chiapas州的Cueva de San Francisco。種名紀念M. S. Alejandro Valdez-Mondragón,全長4.35~5.4 mm,身體、觸肢、足和臀鞭淡棕色,螯肢紅棕色。
樣本是在巖溶洞穴內(nèi)大約100m處的地面和墻壁上采集的,洞穴外是橡樹林。洞穴表現(xiàn)出高度的人為干擾,因為住在洞穴附近城鎮(zhèn)里的人們會在這里進行宗教儀式,即使在洞穴里,地下河也被污染了。在一個舊燭臺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雄性正模,而雌性采集于一個低氧氣濃度的狹窄通道內(nèi)。


瓦尤盾屬(Wayuuzomus)為單型屬,由Armas和Colmenares于2006年建立,描述于委內(nèi)瑞拉西北部的Sierra de Perijá地區(qū),僅有模式種岡氏瓦尤盾(W. gonzalezspongai)。與翰氏窄褐盾屬和柔氏盾屬相同,雌性的臀鞭分為四段,但后盾明顯分離,螯肢的動指有一個顯著的附齒,雄性腹部不延長,雌性受精囊長且呈球形,沒有遠端莖。哈氏盾科中唯一被描述動指有一個發(fā)達齒突的類群來自于亞洲和澳洲,使得本屬區(qū)分于其它美洲哈氏盾。
屬名取自當?shù)氐腤ayúu民族,種名紀念Manuel ángel González Sponga。小型物種(3.7~3.9 mm),淺棕色,略帶綠色,腹部較深,第一對足和觸肢跗節(jié)淺紅棕色。前盾有兩對背剛毛,有明顯眼斑,后盾分裂。雄性觸肢短而粗壯,第十二節(jié)腹節(jié)有高度發(fā)育的后突,尖端截形,臀鞭矛狀,背側(cè)有一些小的突起。雌性受精囊有兩對纖細的球狀葉,長度近似,沒有遠端莖。
樣本采集自一個深約30m的小洞穴,被長廊林包圍。在19:00時,裂盾在洞穴地表行走,那里有蝙蝠糞便和罕見的動物群,包括蜘蛛(刺客蛛科Sicariidae: 斜腿蛛屬未定種Loxosceles sp.; 獸蛛科Theridiidae某種)、牡羊蛛(罕蛛科Agoristenidae: 委內(nèi)瑞拉特立尼達蛛Trinella venezuelica (Soares & Avram, 1981);?薩摩亞蛛科Samoidae某種)、等足目(平節(jié)蟲科Platyarthridae: 毛吻蟲屬未定種Trichorhina sp.)、鈍臀目(蟾鞭蛛科Phrynidae: 格氏蟾鞭蛛Phrynus gervaisii (Pocock, 1894))、螨蟲、甲蟲、軟體類和蛙類(細趾蛙科Leptodactylidae: 多疹狹口蛙Engystomops pustulosus (Cope, 1864))。在La Orchila底部,距模式產(chǎn)地1000 m,一個未成年樣本采集于靠近Mach é River的長廊林的土壤中,但不能確定是否是同種。

臃盾屬(Zomus)僅巴氏臃盾(Z. bagnallii)一種,是一個有眼的裂盾類,在1907年采集于英國Kew的Royal Botanic Gardens,并被懷疑是引入(Sissom, 1980; Cokendolpher et al., 1988),另外也曾從斯里蘭卡被引入法國。該物種在東南亞廣泛分布,已知于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庫克群島、斐濟、毛里求斯、塞舌爾群島和喀拉喀托群島。所有種群都缺少雄性,表明該種可能是兼性單性繁殖(Reddell & Cokendolpher, 1995; Harvey, 2001)。巴氏臃盾在Samoa的首次記錄(2010)也是裂盾目所有已知物種在該地區(qū)的首次記錄,此前的記錄都不能確定到物種,而是停留在科級和亞科級。
在Samoa記錄到的一個成體雌性,身長11.61mm,前體、背板和遠端腹板為棕綠色,髖節(jié)、基跗節(jié)、端跗節(jié)和第一到五節(jié)腹板較淺,螯肢和觸肢的脛節(jié)、跗節(jié)與刺為棕紅色。根據(jù)描述,該種的后盾分裂,因此很難理解屬名學名去掉schizo-的含義。Zomus屬由Reddell和Cokendolpher描述于他們1995年的一本書中,這本書找不到。
大部分裂盾目是半土棲性的,但至少有兩個新熱帶地區(qū)的脛盾屬(樹脛盾S.?arboreus和瓦里尼脛盾S.?uarini)被采集于林下植被或在季節(jié)性漲水的亞馬孫雨林爬上樹木。巴氏臃盾的樣本采集于椰殼和朽木下,傘形石斛(Dendrobium umbellatum)的落葉中以及潘丹樹(Pandanus)的落葉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