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里的理想
??今日到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長安三萬里》,雖然我的學識不足以讓我鑒賞李白等詩人的詩詞,卻讓我對理想一詞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萬里的理想是一種自我的想象,它不應該拘束于世俗的泥潭。李白作為商人后裔不能科舉,但那又能怎樣?李白以干謁詩依然尋求自己的理想。屢屢被達官貴族拒之門外,卻又都能淡然處之,超然灑脫。他追求他想要的功名,卻不被所追求的事物所局限。他想象自己想要的未來生活,奮力追逐,不顧世俗目光入贅,卻不奢求一定得到功名本身。李白享受的是生活的本身,而世俗之人卻只是想要生活的果實。
??三萬里的理想是讓自己成為自己。高適年少與李白相知相識,與李白不同,高適的才智沒有李白那般耀眼璀璨,甚至武藝都不能稱得上是冠絕群雄,按理說他與李白應該怎樣也不能成為好友,更別說知己。但高適有一樣是與李白同行,那便是理想,高適的理想是忠君報國,受世俗影響,卻也被世俗所累,不是不得賞識就是技不如人,幾進幾出商丘梁園,回歸故里看著日漸荒廢的田地,卻也初心不改。或許這份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恒心也是李白所殊途同“追”的。
??三萬里的理想是一種自我可能性的豐富。李白曾供奉翰林,卻很快受人排擠索然無味,之后更是加入永王麾下,險些喪命。但無論命運如何愚弄他,他卻從能從夾縫中找到理想的先進方向。高適更是年少識文斷字都有困難,只想靠一身武藝保家衛(wèi)國,卻被李白激勵“總有一日,你心中的錦繡可以脫口而出”,終于能揮灑心中所想。初到薊門入軍旅,卻看到了邊塞的士兵與將軍的巨大差異,窺探到自己理想的現(xiàn)實,卻也沒有放下自我的挖掘。返鄉(xiāng)后勿怠勿忘心中所想,才能在暮年白發(fā)仍然馳騁疆場。
??反觀如今的人們已有太多定式,規(guī)定好了何謂成功,相互攀比,卻不能一窺心中所思所想,亦不能發(fā)現(xiàn)表達真實的自我。求學者不問學問如何進展,只求第一、發(fā)表、及格、錄取、通過,前幾天看過一個視頻,教授問“如果你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理想的條件下你想研究什么?”學生竟無一人作答,壓垮理想的從來不是現(xiàn)實,而是不敢面對的自己。失敗又怎樣,錯誤又怎樣,從頭再來又怎樣,再無機會又怎樣,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走在三萬里理想的道路上便已成就了自我。工作者也不問工作如何進展,只求升職、加薪、改換門庭,工作成為了人們奴役麻痹自己的工具,既不能發(fā)掘新的自我,也不能讓自己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越發(fā)精進,為自己帶來新鮮感,剩下的便只有職業(yè)的倦怠和疲憊。
??許多追尋理想者,經(jīng)常抱有如若不怎么怎么樣,便不如一死的想法。但一個人一旦出生了,活著就成為了一個既定的事實,而這個事實如其他客觀規(guī)律一樣在它成立時,便已經(jīng)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因此死并不是一件需要急于求成的事情。三萬里給的答案是失落時,先別急著去死,先再活一活。
??時常有理想者,常問如果這件事情做不成,我為什么要做它?如果達不到想要的結(jié)果,努力又有什么意義?三萬里給的答案是人總是活在目標與現(xiàn)實的兩點之間,人活的過程既是這兩點之間的理想,而一個只想讓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任何事情剝奪的。
??三萬里的理想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是一種可以直面任何挑戰(zhàn)的決心,是可以不顧世俗的灑脫,是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堅持,是對自我品格的肯定與自信。愿我們今生都走在三萬里的康莊大道上,不入歧途,各自精彩。
